这也大大减轻了汉军的治理负担,使他们只需专注于尼罗河沿岸即可。
“这就是尼罗河啊?”
二月之初,在全国局势基本稳定之后,汉军开始放松各地的军事管制,允许民间恢复商贸往来。
与此同时,从国内出发的汉军政务官员也乘船陆续抵达。
被派往唉及的是来自湖广的张之洞。
此时年仅三十出头的他,尚未成为后世那个位高权重的湖广总督。
那时的他,不过是汉军手下一名普通的地方官罢了。
一年多以前,张之洞还在清廷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因受到恭亲王奕欣的排挤,对清廷彻底失望,于是决然南下,投奔汉军。
加入汉军后,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
在前次土地改革中,他负责的县城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在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上等。
按照考评结果,他有望在今年晋升为地方县级主官,或调入大城市担任区级官员。
当然,若想晋升更快,还有一条途径,那就是被派往海外,担任汉军海外领地或殖民地的行政长官,这样一来,职位可一下子跃升三到四级!
目前汉军只占领了埃及与北美加州两处海外属地,因此这样的晋升机会并不多。
而且汉王本人对海外殖民地的建设极为重视。
他特别强调,必须从国内选拔考核成绩优异、能力强的官员前往任职,尽量避免庸人上位,也杜绝裙带关系带来的“关系户”问题。
殖民地的行政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首任总督,其执政情况将为后续治理打下基础。
若其治理不当,整个殖民体系的构建都会受到影响,继任者的工作也将难以推进。
因此,在从全国报名的官员中筛选出合适人选后,林文还亲自组织了面试。
他重点考察了这些人的行政能力,询问他们对海外治理的具体设想。
在全面评估后,林文最终选择了张之洞。
一方面,此人历史上声望极高,也确实做出了不少实际贡献,确有真才实学;
另一方面,张之洞所提出的治理方案,与林文的设想高度契合,令他十分满意。
唉及作为天朝在海外的第一个殖民地,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非,又拥有未来苏伊士运河这一战略要道,战略意义非同一般。
林文希望张之洞能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示范性殖民地,摸索出一套适合天朝国情的殖民管理体系。
毕竟在此之前,天朝从未拥有过殖民地,与那些殖民经验丰富的西方国家相比,汉军在这方面完全是新手,毫无经验可言。
而这些经验,西方列强也不会轻易传授,只能靠自己不断摸索。
探索过程中,自然少不了试错,因此更需要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来主导全局。
否则一旦出现严重失误,引发大规模动荡,恐怕将动摇天朝对海外属地的控制根基。
尤其是在西方列强普遍不看好天朝海外拓展的背景下,一旦天朝出现任何弱点,他们必然会趁机落井下石。
这次幸好邓世昌一派人把埃及的国王给击毙了,不然一旦让他带着部队逃到国外,日不落国一定会插手搅局,充当搅屎棍的角色。
届时无论是通过埃及国王来勾结国内势力,给汉军制造麻烦,还是暗中策动暴动和起义,推翻现有政权,这些都会对汉军在埃及的影响力构成威胁。
林文可不想自己花了一百多万英镑买下的土地,就这样白白流失了。
而埃及这片土地,如果想要好好经营,水利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他们只能在尼罗河沿岸定居耕种,稍微离河远一点的地方,由于缺水,植物难以存活,人类也难以生存,因此大多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多建一些水利设施,比如建水库蓄水,挖水渠引水,就能大大增加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推动农业的发展。
张之洞在启程前往埃及之前,就针对当地的地理与气候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因此一到埃及,他在实地勘察后,立刻依据已掌握的资料,开始着手制定施政计划。
“尼罗河虽然号称世界第一长河,但水量太小,旱季时每秒流量还不到九百立方米。
流经沙漠地区时,在高温暴晒下蒸发严重,到了下游水量锐减,导致埃及人虽住在河边,却经常面临缺水的困境。”
张之洞亲眼见到的尼罗河,与他想象中的大不相同。
这条河虽然名气响亮,实际水量却相当有限。
不说和国内的长江、黄河相比,就算与这两条河流的一些支流相比,也远远不如。
因此在旱季,埃及的农业常常受到严重影响。
而到了雨季,降水骤增,尼罗河水量暴涨,河水往往会溢出河道,淹没两岸的农田、村落甚至城市。
这种极端的天气变化,使得埃及人对尼罗河既依赖又畏惧。
张之洞也并不喜欢这种极端状况,因为这对殖民地经济影响极大。
无论是干旱还是洪水,都会造成民众受灾,而这些受灾的民众容易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进一步威胁殖民政府的统治稳定。
因此,他决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刘将军,我想在尼罗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各建一座水库。
雨季时拦截部分河水,为下游减洪;旱季时放水灌溉,缓解干涸,这样能有效减轻尼罗河的水患问题。”
张之洞是个说到做到的人,规划一经确定,立刻去找了汉军的两位将领,希望获得他们的支持。
“听说军方手上有七万多埃及战俘,不知道是否可以分一部分给我们民政部门,用于修建这些水利设施?”
刘永福听完后露出为难的神色:“汉王殿下交代我们要在苏伊士那边开凿一条运河,这是军方接下来的重点任务!”
“我们估算过,这条人工运河至少要达到一百九十公里长,宽度不能少于一百五十米。
就算把所有战俘都投入进去,恐怕都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把人借给你们,我们的工程进度只会更加吃紧。”
占领埃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通天竺海与地中海之间的通道,让汉军的舰队和商船不必绕行整个非洲,便可直接进入地中海。
所以,开凿运河的战略价值,其实是高于改善埃及民生的工程的。
对军方而言,替当地人建水库、搞民生,并不能带来直接利益,反而还会占用本就紧张的人力资源,因此他们自然不愿出人相助。
张之洞沉思片刻,意识到单靠劝说难以改变现状,他必须找到其他方式来说服军方。
“刘将军,眼下你们军中的粮草还能撑多久?”
他突然问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
刘永福怔了一下,随即答道:“眼下还能撑一阵子,怎么了?你们那边缺粮了吗?要是真不够的话,我们这边可以分些给你们!”
民政这边人不多,满打满算也不过几百号人,而军方这边足足有两万人,再加魔都军的部队,差不多有二万七千人,如果再算上那些战俘的口粮,那就是将近十万人的规模了!
几百人对十万人来说,当然是九牛一毛。
所以他很爽快地表示可以支援一些粮食。
“哈哈,暂时用不着,我们从唉及的国库里清点了一些存粮,眼下还够用,不过嘛……”
张之洞笑着谢绝了好意。
虽然唉及的农业并不发达,经常闹饥荒,但好歹首城开锣还有些储备粮,不至于连饭都吃不上。
汉军在殖民地的民政机构才刚起步,本地官员还没完全到位,就算都到位了,整个公务员系统的人数也不会超过一万人。
开锣城内的这些粮食,足够他们吃上大半年。
“不过什么?”
刘永福听出了对方话里的弦外之音,追问道。
“不过将军,你们那边的粮草,恐怕撑不了太久了?”
军方把战俘全都接收了过来,带上了这么大的负担,粮食压力自然剧增。
眼下汉军的所有粮食都要从本土调运,不仅路途遥远,海上运输的风险也大,万一遇上风暴、沉船,那损失就大了。
刘永福脸上的笑意慢慢淡了下去,这确实是他的心头之患。
十万人每天消耗的粮食可不是小数目。
虽说还能从天朝本土运来补给,但殖民地本就是为本土创收的地方,如果老是靠本土接济,那设这个殖民地还有什么意义?
再说,修苏伊士运河是个旷日持久的工程。
历史上欧洲人花了十一年,死掉十二万人才完成。
不过他们不把埃及人当人看,不给吃饱饭,只顾着让他们拼命干活,所以效率低下,死亡率自然居高不下。
汉军的计划是先让这七万战俘吃饱饭,再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这样工期可以压缩到三五年,死亡人数也能控制在两万以内。
如果再能多花些钱,从本地雇些青壮劳力一起干活,工期甚至能提前到三年之内完成。
但问题就在于,汉军现在手头紧,没法向国内要钱,甚至连粮食都不好意思开口要。
所以工期估计至少得五六年!
工程进度倒还能接受,真正让人头疼的,还是张之洞刚才提到的粮草问题。
喜欢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