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们长期以来对澳洲缺乏兴趣。
在1840年以前,澳洲基本就是日不落用来安置罪犯的流放地之一。
由此可见,汉军出兵占领澳洲,并不会触及日不落的核心利益,不至于让他们因走投无路而铤而走险!
日不落之所以忽视澳洲,是因为他们本国资源丰富,粮食、耕地、土地都不短缺。
但对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天朝来说,澳洲却是一块潜力巨大的宝地。
占据此地,将极大加强天朝第一与第二岛链的防御体系,使其本土更加坚不可摧。
此外,澳洲还蕴藏着全球最丰富的铁矿资源,而且品位高、品质优。
一旦掌控此地,天朝今后的工业发展,将不再为铁矿资源短缺而担忧!
因此,在林文的战略构想中,一旦日不落正式参战,汉军将迅速南下,夺取新加坡与澳洲这两个关键据点。
从而将日不落的势力彻底驱逐出远东地区!
就在林文盘算着如何应对日不落之际,欧洲方面也风云突变。
由于高卢向普鲁士宣战的消息传开,整个欧洲陷入紧张气氛,金融市场迅速恶化,各国股市接连暴跌。
受影响最严重的,正是当时金融体系最成熟的日不落国!
8月15日当天,雾都的股票市场便出现大幅下跌。
次日跌势持续,短短两天之内,无数投资人损失惨重。
不少人聚集在唐宁街十号门前,举着标语,要求正府尽快介入,结束这场战争!
即便没有民众的压力,日不落正府内部也在认真考虑出面调停战争的可能性。
不过在正式调停前,正府内部对于高卢与普鲁士之间究竟谁更强,展开了激烈讨论。
“高卢与普鲁士都是欧洲顶尖强国,尤其是他们的陆军,都是欧洲第一梯队的水平。”
“没错,过去高卢的战斗力已经多次得到验证。
当年拿破仑几乎以一己之力抗衡整个欧洲大陆,他们的陆军一向以强悍着称!”
“可普鲁士也不容小觑,虽然起点不如高卢,但近年来他们推行军事改革,战绩明显优于高卢。”
“我倒不这么认为。
普鲁士能挡住高卢进攻,可能只是因为高卢当时动员的兵力不足,并不代表高卢就打不过普鲁士。”
“我反对这个说法。
在之前的普奥战争中,高卢出动了五十多万军队,而莱茵地区的普鲁士兵力还不到二十万。
即便拥有两倍以上兵力优势,高卢也没能取得实质性胜利,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所以你的意思是,普鲁士比高卢更强?”
“难道不是吗?高卢如今不过是靠着拿破仑时代的余威撑场面罢了。
无论从人口、工业实力,还是军队规模与战斗力来看,他们都不如现在的普鲁士。
我认为,这场战争最终将以普鲁士的全面胜利收场!”
这位议员明显更加看好普鲁士,坚信他们会赢得这场战争。
然而另一位议员则更倾向于支持高卢,他认为高卢作为传统强国,综合实力远非普鲁士这个新兴国家可比。
“我不认为高卢真的输了。
如果他们真的输了,那么阿尔萨斯和洛林就不会还留在高卢人手中,而应该落入普鲁士之手了!”
这里原先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但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神罗被废除,法军占领了大片原属神罗的区域。
而神罗本就只是一个结构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并非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因此对于高卢人的占领,它几乎没有抵抗之力。
如今普鲁士强势崛起,势必会寻求收回这片土地。
只要这片区域仍在高卢人掌控之中,就说明他们在与德意志人的较量中仍占据上风。
这一说法也并非毫无根据,毕竟这些地方原本就是德语文化圈,居民多为德意志人。
至于那个都德的《最后一课》,纯属虚构。
在一个讲德语的地方强行推行法语教学,还指望当地人对法语念念不忘,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当德军进入这些地区时,除了极少数高卢人之外,绝大多数本地的德意志居民都热情欢迎,把他们当成解放者而非入侵者,纷纷带着食物和水前来迎接。
“行了,别再争了!”
亨利首相听得烦躁不已,眼下两国刚刚宣战,仗还没真正开打呢!
现在就争论谁强谁弱,未免为时过早,等他们真打过一场不就知道了吗?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随时准备介入干预。
不管是谁,一旦战败,我们就得出手保护,不能让另一方获得太多利益,否则我们的大陆均势政策就失效了。”
亨利首相头脑清醒,日不落帝国并不关心谁胜谁负……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欧洲局势的平衡,一旦胜负分晓,他们必须立刻入场调停,防止胜利者从中攫取过多利益。
目前来看,无论是高卢还是普鲁士,在综合国力上仍远不及日不落。
但如果其中一方彻底吞并了另一方,其实力将远超日不落,届时必将把目光投向海洋。
凭借其在欧洲大陆的军事和工业优势,与日不落展开海军竞赛。
利用全面国力拖垮日不落,进而夺取全球主导权。
日不落这些年来为了维持世界霸主地位,在欧洲干了不少令人愤恨的事。
一旦霸权动摇,势必会遭到整个大陆的反扑与清算。
为了避免这一局面,日不落决定先向盟友荷兰派出一支军队,做好随时介入的准备。
一旦战场上出现决定性的转折,他们就必须立刻出手,阻止一方彻底击溃对手,扩大战果。
8月16日,高卢率先发动进攻。
拿破仑三世亲率二十五万法军,从色当出发,开始向莱茵地区进军。
与后世某位元首进入莱茵受到民众夹道欢迎的场面截然不同,法军的进军之路可谓荆棘密布。
一路上,莱茵地区的民兵不断在路旁发动冷枪袭击,骚扰不断。
这些民兵战斗力不高,装备也很原始,很多人用的还是打猎的火枪,以火绳枪为主,燧发枪寥寥无几。
这些武器仍依赖黑火药发射,威力远逊于法军使用的无烟火药弹药。
因此,虽然这些袭击并未给法军造成太大伤亡,但却极大地拖慢了他们的行军进度。
由于随时可能遭到伏击,法军一路上如履薄冰,步步为营,行军速度被严重拖慢。
原计划每日推进一百公里,争取三天内从色当直抵科隆,控制整个莱茵地区。
结果法军刚进入亚琛,就被当地民兵搞得疲惫不堪,每天只能前进二三十公里。
冷枪、地雷、陷阱……这些手段让法军苦不堪言,举步维艰。
为了应对这些神出鬼没的民兵,法军不得不抽调大批兵力专门应对。
然而这些民兵极具灵活性,扛起枪就是战士,放下武器便成了普通百姓。
法军士兵追到附近的村落和城镇时,只见到一群朴实无华的居民,完全找不到武装分子的踪影。
更让法军头疼的是,当他们向当地人打听民兵的去向时,居民不是保持沉默,便是故意提供虚假信息,误导他们浪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但一旦法军离开,这些“平民”中便又冒出成群的民兵,紧随其后展开袭扰。
被频繁骚扰的法军最终采取了极端手段——见村就烧,遇人就赶。
只要发现有人反抗,便毫不留情地予以镇压,其余人则驱赶至西部。
如此一来,法军所经之地逐渐空无一人,民兵失去藏身之所,自然难以再构成威胁。
这一策略很快见效,莱茵地区的抵抗活动明显减少。
然而,这种手段却在国际上引发了巨大争议。
自文艺复兴以来,尽管欧洲战事频仍,但针对平民的大规模暴行却极为罕见。
法军在莱茵地区所实施的这种策略,本质上就是一种焦土政策。
虽然历史上毛熊人曾在抗击拿破仑时采用过类似战术,但那是本国境内的自我牺牲,与他国军队入侵他国领土时施行的焦土策略性质截然不同。
法军的行为一经曝光,立刻在整个欧洲引发强烈反响。
不仅普鲁士人,连约翰牛、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与丹麦等国也纷纷发声,谴责高卢军队的野蛮行径。
一时之间,高卢人在国际上的形象一落千丈,几乎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喊打。
而反应最为激烈的,莫过于普鲁士境内的德意志人。
在目睹法军对莱茵地区同胞的残酷手段后,原本还存在分歧的北德意志各邦迅速摒弃前嫌,紧紧团结在普鲁士周围。
各地纷纷动员军队,加入对高卢的战争。
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法军击败普鲁士、占领整个德意志地区,那么发生在莱茵的惨剧将会在整个德意志土地上重演。
出于对被征服和奴役的恐惧,也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北德意志各邦纷纷行动起来。
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高效动员,大批军队集结前线,准备在莱茵地区与高卢军队决一死战。
在宰相俾斯麦的建议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发表了一篇面向全体德意志民众的演说。
他在演讲中将这场战争定义为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大决战,号召所有德意志人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这场可能摧毁民族、剥夺家园、甚至带来灭顶之灾的战争。
面对法军暴行的事实,民众很容易就接受了威廉一世的主张。
在恐惧与愤怒的驱使下,整个国家迅速被动员起来。
无数青年踊跃参军,奔赴前线;无法参战的民众则倾尽积蓄,争相购买正府发行的战争债券,为国家筹措军费。
从最终效果来看,这场演讲取得了巨大成功。
喜欢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