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汉军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令敌国自乱阵脚,陷入瘫痪。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莫过于此!
然而,要实现这一构想实属不易。
北非气候干旱酷烈,若无稳定水源供给,开垦农田几乎寸步难行。
为此,张之洞计划在尼罗河沿线增建水坝与水库,并铺设纵横沟渠,将河水引向新开辟的耕地,让那些荒芜干涸的沙地逐渐化作沃野良田。
但这些水利工程耗资巨大,而近年来北非殖民地的财政收入早已倾注于苏伊士运河的建设之中,不仅积累有限,还背负了不少外债。
短期内再筹巨款推进水利,显然力有未逮。
更关键的是,作为殖民地,若频繁向天朝本土伸手要钱,便违背了“殖民反哺宗邦”的初衷,反倒成了宗邦源源不断地输血边陲,本末倒置。
毕竟设立殖民地的意义在于为本土创造利益,倘若反过来还要靠本土供养,那留着它又有何用?
正当他踌躇之际,目光落在眼前这条已初具规模的苏伊士运河上,心头忽然灵光一闪——
“能否靠收过路费来筹钱?”
此时,在天朝首都长安的皇宫之中,皇帝林文收到了来自北非总督张之洞的电报,读罢内容,不禁微微动容。
电文中,张之洞提议不再将苏伊士运河仅仅视作汉军专用的战略通道,而是应向天下各国开放通行,允许商旅船只自由往来。
当然,通行并非免费——凡经此道者,皆须缴纳一定数额的通行费用。
凭借其扼守欧亚航路咽喉的独特位置,以及相较绕行非洲南端好望角而言大幅缩短的航程,这条运河一旦全面启用,势必成为全球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
往来于东西之间的货船、商舶乃至客轮,出于效率与安全考虑,自然会优先选择此线。
相比风浪险恶、事故频发的好望角航线,地中海水域平稳得多,航行风险大减。
可以预见,即便每艘船收取的费用不高,积少成多之下,年年累积也将是一笔惊人收入。
据张之洞估算,初期每年经行船只可达三千艘以上,且随着欧亚之间商贸日益频繁,数量还将持续攀升,未来极有可能突破万艘大关。
对此数字,林文并不觉得离谱。
他深知后世苏伊士运河年通航量曾逾五万艘,单是过路费就可带来数十亿美元收益。
此外,因其地位特殊,常年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览,旅游相关收入亦高达百亿美元级别,两项相加,年入数百亿绝非虚言。
这笔财富着实可观。
“收过路费本身并无不可,”洪仁玕在朝议中表态,“但若真要施行,就必须同步强化北非驻军力量。
否则,列强觊觎其利,恐会悍然发动攻击,抢夺控制权。”
他对张之洞的建议持支持态度。
正如张之所言,帝国难以长期为遥远的北非投入巨额资金,但该地的战略价值却与日俱增——无论是经济潜力、军事枢纽地位,还是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力,都已不容忽视。
倘若殖民地能自行开辟财源,填补财政缺口,既减轻本土负担,又增强自身实力,岂非一举两得?
更何况,掌控这条命脉航道,不仅能带来滚滚财源,更能使天朝在全球海运格局中掌握主动,左右贸易流向,影响列国兴衰。
这才是真正的长远之策。
苏伊士运河本是人工开凿的水道,却是北非乃至天朝掌控的关键战略要地。
谁可以通行,谁被拒之门外,主动权全在天朝手中。
这条航道极大缩短了欧亚之间的航程,若将来某国与天朝交恶,只需一道禁令,便可切断其船只通过运河的路径。
届时,那些商船只能绕行遥远的好望角,航程多出数千里,耗时至少增加六七十日,运输成本也得翻上半倍不止。
如此沉重的代价,必然导致该国货物价格飙升,市场优势荡然无存,商业体系将遭受沉重打击。
为了避免陷入这般困境,各国唯有两条出路:一是谨慎维系与天朝的关系,绝不敢轻易挑衅。
二是动用武力,远征北非,击溃驻守当地的汉军,夺取这片土地。
显而易见,天朝绝不容许北非出现动荡。
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预判这种危机的可能性,持续增强当地驻军实力,确保殖民地固若金汤,不致沦为列强觊觎的目标。
听完洪仁玕的建言,林文略作沉吟,随即点头应道:
“你说得不错,刘永福部调离后,北非防务确实显得单薄。”
回看过往,日不落与高卢曾联手进犯唉及,图谋控制运河,这一先例说明威胁并非空穴来风。
虽然苏伊士对天朝而言,并非最核心的战略命脉,但对日不落帝国却意义非凡——一旦他们夺下此地,本土通往天竺殖民地的航线将大大压缩。
这意味着他们能更快、更多地调动兵力与物资进入天竺,使得那片土地更难撼动。
至于高卢,若能掌握这条通道,便可更为迅捷地向中南半岛投送力量。
自从天朝占据南越之后,他们始终心有不甘,一直谋划着卷土重来。
只因欧洲至远东路途遥远,后勤难以为继,才不得不暂时按兵不动。
可一旦打通苏伊士,局势便会彻底逆转!
“立即命令丁汝昌率舰队向北非靠拢,同时通知刘永福,抽调部分兵力提前回撤,优先保卫运河区域。”
从本土派兵远水难解近渴,但刘永福所部距离较近,不出多久即可抵达唉及,及时填补防御缺口。
“另外,加强对欧洲的情报搜集,密切监视日不落与高卢的动静。
一旦发现异常调动,立刻传讯张之洞!”
毕竟欧洲距北非不过一海之隔,若对方突然发难,天朝主力尚未来得及驰援,一切只能依靠当地驻军自行应对。
只要他们能坚守数日,等到援军赶到,便足以扭转局势。
更何况,目前日不落与高卢正深陷与汉斯的第一场世界大战之中,倾尽全国之力尚且自顾不暇,恐怕难以抽身远征。
即便形势危急,刘永福部无法独力支撑,天朝在毛熊境内仍屯有数十万大军,随时可调遣南下增援。
眼下与毛熊的战事已近尾声,倘若西方真敢动手,林文也不得不重新权衡下一步战略:
是顺势挥师直取日不落的天竺领地,还是转而西进,将势力延伸至整个地中海沿岸?
当国内电报送达张之洞手中时,他内心振奋不已。
自己的建议终于获得皇帝首肯,更令人安心的是,朝廷已决定派遣舰队前来协防。
有了这支海上力量的支持,北非殖民地的安全无疑多了一层保障。
然而他也清楚,皇帝所忧虑的,也正是他心头的隐忧——在舰队抵达之前,沿海防线依旧脆弱,必须严防敌军趁虚而入,从海上发起突袭。
他一面下令进入警戒状态,命北非殖民地的三万附属部队紧急集结,一面加紧修筑沿海防线,在海岸线上构筑炮台与防御工事,以防敌军从海上突袭。
唉及的地势极为特殊,除去尼罗河三角洲一带外,其余几乎全是荒漠。
若想登陆,敌人只能选择三角洲区域,否则便得横穿整片沙漠,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防御重心自然落在尼罗河入海口附近。
而日不落一方对此毫无察觉,尚不知天朝早已布防,甚至已经开始建造炮台。
他们还沉浸在即将发动突袭的得意之中,以为此次行动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为确保万无一失,日不落还拉上了高卢人联手行动。
高卢的海军在欧洲仅次于日不落,且其海军基地正位于地中海沿岸,对远道而来的英军而言,无疑是极佳的中转站。
毕竟舰队要从本土长途跋涉至地中海,若没有一个稳固的停靠港口,士兵们尚未开战便已疲惫不堪,战力必然大打折扣。
而日不落在地中海的据点规模太小,根本无法容纳一支由上百艘战舰、数万官兵组成的庞大舰队。
权衡之下,高卢的土伦港成了最理想的选择。
此外,联合高卢还有一个战略考量:一旦天朝因突袭震怒,意图反击,也会因同时面对两个强国而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毕竟一旦开战,对手不再是单一国家,而是欧洲两大军事强权。
以这两国的威名威慑对方,或许能让天朝冷静下来,忍下这口恶气,接受既成事实。
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通过一次迅猛果断的打击,迅速击溃北非的附属军队,向天朝展示压倒性的实力,迫使其放弃对苏伊士运河的野心。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日不落的一厢情愿。
倘若他们真正了解天朝对苏伊士运河的重视程度,就会明白,此举非但无法震慑对方,反而会彻底激怒林文,招来更猛烈的反制。
事实上,南亚原本并不在天朝近期的战略规划之内——至少在未来五年内,林文并未打算染指那片土地。
当前的核心战略方向集中在东欧与中亚地区。
待击败毛熊之后,首要任务是全力推进西伯利亚铁路建设,并借此将北非殖民地与本土连成一体。
一旦实现,世界岛的亚洲部分大半都将纳入掌控。
谁主宰世界岛,谁就掌握天下格局。
占据这一地带后,天朝便可将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大陆,并以北非为跳板,逐步向非洲腹地推进,最终控制整个东非。
喜欢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