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多数枫叶人的祖先来自日不落本土,但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命运已与这片土地绑定。
要争取更大的权益,唯一的出路便是摆脱控制。
唯有脱离日不落的统治,才能把原本白白奉送的木材、渔获和珍贵药材掌握在自己手中。
若对方还想获取这些资源,就必须真金白银地购买。
这样一来,财富将真正流入本地人口袋,这才是符合自身利益的根本选择。
因此,如同当年南边的鹰酱人一样,枫叶人也一直暗中酝酿着独立的念头。
只是过去日不落实力强盛,尤其凭借强大的海军威慑横跨大西洋,使得任何反抗都无异于自寻死路。
但现在局势已然不同!
毕竟本土与枫叶国之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对这片殖民地构成最大威胁的,一直都是日不落的海上力量。
而如今,这支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家海军已被天朝击溃,制海权荡然无存。
更关键的是,日不落深陷欧陆战火,与第二帝国鏖战正酣,同时在南非又被布尔人打得节节败退。
海军覆灭、国力衰退,已无力维持三线作战的局面。
对枫叶人来说,这正是揭竿而起的最佳时机。
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借势西边的天朝!
半年前,天朝与日不落签署条约,明确将枫叶国西部大片领土划归天朝所有,仅保留东部靠近大西洋的一小部分……
考虑到全国八成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五大湖以东区域,西部的变化对他们实际影响甚微。
反而眼下天朝仍在与日不落交战,双方处于敌对阵营。
倘若枫叶人此刻举旗反叛,天朝自然就成了天然盟友。
向西海岸的汉军寻求支援,联手打击共同的压迫者,无疑是顺理成章之举。
于是,枫叶国迅速派出密使,秘密联络驻扎在太平洋沿岸的汉军部队,表达了合作意愿——愿共谋大计,推翻日不落在当地的统治,开启属于自己的新纪元。
大清在北美的统帅是海军少将林泰曾,他所率领的兵力有限,眼下只能固守西海岸,一边休养生息,一边静观其变,等待合适的出手机会。
当接到枫叶国方面的联络后,一向稳重的林泰曾并未贸然回应,而是立即将这一军情通过电报送回国内,请圣上与中枢将领裁定应对之策。
长安方面收到消息后,皇帝当即召集军中重臣商议此事,重点探讨是否应与枫叶国联手共谋大计。
“枫叶国疆域辽阔,但真正宜居之地并不多。
北方太过寒冷,气候严酷,不适合百姓安居;他们真正经营成熟的区域,也就是眼下聚居的那几处地方。”
“不错,五大湖一带气候温和,物产丰饶,确实适宜定居垦殖。”
皇帝凝视着地图,心中思量:这枫叶国地广人稀,资源却富得惊人,实在令人心动。
“如此膏腴之地,仅由区区三百余万人生息其间,未免太过浪费。
若归我大清所有,便可自五大湖以北直逼鹰酱东岸最繁华之所,届时攻其腹地,灭敌之势必将大大加快!”
与此同时,枫叶国意图脱离掌控的消息也悄然传入日不落之耳。
毕竟他们在当地经营数百年,耳目遍布各处,对当地风吹草动可谓洞若观火。
“哼!这些背主求荣之徒,竟敢勾结大清图谋反叛,实属罪不容诛!”
“必须予以震慑,否则今日一地独立,明日处处效仿,我海外诸地岂有安宁之日?”
听闻此讯,日不落高层既怒且忧。
嘴上虽强硬表态,实则此刻帝国正处衰微之际,无力远征镇压。
更让他们坐立难安的是——枫叶国于帝国而言,地位极其关键。
此地乃仅次于南亚的第二大殖民要地。
如今南亚天竺局势动荡,朝夕难保,倘若再失枫叶国,则“日不落”之名恐将沦为笑谈,真成“日已西沉”了。
而另一重危机更是迫在眉睫:
本土人口膨胀,耕地稀缺,粮食自给能力极低。
一旦海外供应中断,极可能爆发饥荒,饿殍遍野亦非危言耸听。
早年帝国为兴办工业,推行圈地之举,强行驱农入城,禁止务农,逼其投身工坊劳作。
久而久之,乡野凋敝,农田荒芜,农业产出逐年萎缩。
待帝国强盛,殖民遍及全球,便愈加依赖海外输血。
来自属地的粮食物美价廉,远胜本土出产,百姓自然趋之若鹜。
久而久之,本土粮无人问津,农民无利可图,耕作热情尽失,田地越发荒废。
至十九世纪后期,全国粮食自给率竟不足三成。
日常所需,大半仰赖殖民地供给,尤以天竺与枫叶国为主。
其中,枫叶国之重要性犹有过之。
天竺虽有广袤平原,产粮不少,但人口稠密,耕作粗放,所出多供本地消耗,能输往本土者寥寥。
加之航程遥远,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往返一趟常耗时半载乃至一年以上。
相较之下,枫叶国不仅距离较近,物产更为丰沛,因而早已成为日不落真正的粮仓命脉。
枫叶国土地辽阔,耕地连成片,人口却相对稀少,粮食产出远超国内需求,大部分都能运回母国。
再加上当地海域鱼产丰沛,渔船常年满载而归,运送谷物的同时还能搭上大批海货,源源不断输往日不落,极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条件。
可眼下若枫叶国真走上自立之路,日不落恐怕再难像从前那样白拿这些资源。
想要继续享用,要么只能掏出大比银钱购买,把吃饭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
要么就狠下决心,出兵镇压,强行平定这场分离风潮,如此才能延续以往那种不费一文便坐享其成的局面。
倘若皇家海军仍保有昔日雄风,日不落必定毫不犹豫挥师北上,直接用炮舰说话。
可如今那支曾称霸七海的舰队早已灰飞烟灭,空有野心却无船无舰,想动武也无从下手。
重建海军谈何容易?少说得耗上十几年乃至更久。
等新舰队建成之日,枫叶国恐怕早已站稳脚跟,独立已成定局,说不定那时日不落帝国本身都已烟消云散。
因此,指望海军已是妄想。
如今既无空军可用,海军又指望不上,唯一的希望只能落在陆军身上。
可问题在于,日不落的陆军此刻正深陷三线鏖战,疲于奔命。
西线战场上,百万大军与德军绞杀在一起,战线犬牙交错,每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双方僵持不下,除非主动认败求和,否则这场消耗战根本看不到尽头。
在南菲之地,他们竟被人数不多的布尔人打得节节败退。
初次进攻全军覆没后,对方不仅夺回失地,更乘胜追击,一路向南扩张,接连占领多处要地,甚至兵锋直指开普敦,大有将殖民者彻底逐出非洲之势。
这场战事短期内难见转机,败局隐现。
然而最危急的还不是这两处,而是南亚的天竺前线。
汉家军队已从河中南下,由北面攻入天竺腹地,同时南方的部队也在筹备渡海登陆。
驻守当地的英军孤立无援,进不能胜,退无可退,结局几乎注定——唯有覆灭一途。
在三条战线皆告急、处处吃紧的情况下,日不落实在无力再抽调早已疲惫不堪的陆军,跨越浩瀚大西洋去征讨枫叶国。
更何况,没有海军护航,运兵船队很可能还未靠岸就在半途被歼灭于海上。
欧洲列强原本就暗中觊觎,如今见枫叶国——这个仅次于本土的核心属地——竟带头脱离掌控,顿时如嗅到血腥的群鲨,纷纷躁动起来。
趁着日不落海军覆灭、无力制衡的空档,各国争先恐后出兵,抢占大西洋上那些曾被其霸占的岛屿。
更有甚者,借着英军在非洲遭布尔人重创之际,疯狂扩张势力,圈占大片原属日不落的殖民疆域。
其中尤以地处非洲西缘、毗邻南大西洋的葡萄国与西班亚最为积极。
伊比利亚半岛曾是大航海时代的发源地。
十五至十七世纪间,这两个国家一度雄踞海上,威名远播。
彼时他们几乎囊括整个南美,并在远东占据大片据点,甚至通过一纸协议瓜分世界,划定各自势力范围,连教皇也为之背书,赋予其开拓海外的“正统”名分。
那个年代,他们的船队穿梭于各大洋之间,满载黄金、白银、珠宝与丝绸,一趟趟驶回故土。
靠着掠夺而来的惊人财富,两国一度成为欧洲最富庶的明珠,风光无两。
可惜因国土狭小,人口有限,又因横财来得太易,未能借此推动本国工造实业的发展,反而沉溺于奢靡挥霍之中,终致盛极而衰。
随着日不落帝国与高卢王国等欧洲列强迅速壮大,海外殖民地的争夺愈发白热化。
凭借更强的工业基础,日不落与高卢很快压倒了西班亚和葡萄国,取代了二者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不仅夺走了他们原有的殖民地,也切断了其从海外攫取金银财宝的主要通道。
从此,这两个曾经辉煌的国家便一蹶不振,即便进入二十一世纪,依然在西欧诸国中处于经济落后的境地。
倘若日不落与高卢始终强势不衰,那么他们也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眼看着自身影响力日渐消退。
然而如今,日不落帝国正急速没落,这为昔日被压制的国家带来了难得的转机,让他们看到了一丝重新夺回失地的希望。
喜欢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