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天堑,并未如朱允炆期盼的那般成为不可逾越的屏障。
朱棣麾下二十万士气正盛的大军,挟席卷北方之威,如同狂暴的飓风。
在短短数月间,连续突破建文朝廷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镇江失守!扬州陷落!高邮告急!燕军的兵锋,直指扼守南北咽喉、拱卫应天门户的济南府!
济南,成了建文朝廷在江北最后的堡垒,也成了朱棣南下路上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守在这里的,是朱允炆寄予厚望的最后屏障——平燕大将军盛庸,以及那位以忠烈刚毅闻名的山东参政铁铉!
朱棣起初并未将济南放在眼里。盛庸虽善守,但兵力有限;铁铉一介文臣,能奈他何?
他亲率主力,携带缴获和自造的大量攻城器械,将济南城围得水泄不通。
意图以雷霆之势,一举拿下这座坚城,然后便可饮马长江,直扑应天!
然而,他很快就尝到了轻敌的苦果。
盛庸用兵,稳如泰山。他依托济南坚固的城防,深沟高垒,将有限的兵力发挥到了极致。
他并不与朱棣的野战精锐硬碰硬,而是充分发挥守城优势,以逸待劳。
每当燕军发动猛攻,城头上滚木礌石、沸油金汁便如暴雨般倾泻而下。
火铳、弓弩更是精准地收割着攀爬云梯的燕军性命。
燕军数次猛攻,付出惨重代价,却连城墙垛口都没摸到几个。
更让朱棣束手束脚、憋屈万分的是铁铉!这位文官出身的守臣,智计百出,将心理战运用到了极致!
当朱棣再次组织起规模空前的攻城,燕军士兵呐喊着冲向城墙时,济南城头突然竖起了一面巨大的明黄布幔!
布幔之上,赫然是用金线精心绣制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御容!
画像上的朱元璋,目光如炬,不怒自威,仿佛正冷冷地注视着城下厮杀的子孙!
“太祖高皇帝在上!不肖子孙朱棣!安敢犯阙?!” 铁铉立于城楼,声如洪钟。
借助扩音的号筒,其声传遍整个战场。
清晰无比地送入每一个燕军士兵的耳中:
“尔等皆为大明将士!太祖高皇帝尸骨未寒,尔等便随叛逆刀兵相向。”
“屠戮同胞,攻伐朝廷!尔等良心何在?!可对得起太祖在天之灵?!”
这番诛心之论,配合着那栩栩如生、充满威压的太祖御容,产生了惊人的效果!
许多冲锋的燕军士兵,下意识地抬头看向那巨大的画像,看着太祖那双仿佛能洞穿人心的眼睛。
冲锋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甚至停顿!
一股巨大的愧疚和惶恐瞬间攫住了他们!他们是在造太祖皇帝的反啊!心理上的枷锁,比任何刀剑都沉重!
朱棣在阵后看得目眦欲裂!他厉声嘶吼:“铁铉老贼!安敢辱我先父!”
他不能下令万箭齐发射向“父皇”的画像,那等于坐实了自己不忠不孝的罪名!
攻城部队被这“精神核弹”炸得士气大跌,攻势顿时受挫。
盛庸抓住战机,指挥守军猛烈反击,燕军死伤枕藉,被迫退下。
朱棣不甘心失败。几日后,他改变策略,集中精锐,猛攻济南防御相对薄弱的西门。
这一次,燕军精锐在朱高煦的亲自带领下,悍不畏死,终于有数十名悍卒登上了城头。
与守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城头防线岌岌可危!
就在这关键时刻,铁铉再次祭出了他的“法宝”——水攻!
“泼水!”铁铉一声令下!
早已准备好的守军,将无数桶、盆早已备好的、混合了大量泥沙的冷水,朝着登城的燕军和城墙外侧,疯狂地泼洒下去!
此时正值深秋,天气已寒。冰冷的泥水劈头盖脸地浇在正在攀爬和城头搏杀的燕军士兵身上,刺骨的寒意让他们动作僵硬,战力大减!
更可怕的是,泥水顺着城墙流淌而下,让本就陡峭的城墙变得泥泞湿滑无比!
后续攀爬的燕军士兵手脚打滑,纷纷坠落!云梯也因湿滑而难以固定,不断被守军推倒!
城头上正在苦战的朱高煦等登城勇士,瞬间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被守军分割包围,处境极其危险!
“父王!顶不住了!太滑了!弟兄们上不来!”朱高煦浑身泥泞血污,一边奋力砍杀,一边朝着城下嘶吼。
朱棣在城下看得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最精锐的登城部队在泥泞湿滑的城墙上被守军一点点消灭、赶下城头!
朱高煦凭借超人的勇武,带着少数亲兵,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从尸山血海中滚下城墙,捡回一条命,却也身负重创。
这还不算完!盛庸看准燕军败退、阵型混乱的时机,果断下令开城出击!
一支精锐骑兵如猛虎下山,直扑朱棣的中军帅旗所在!
朱棣猝不及防,中军大乱!帅旗险些被砍倒!幸亏护卫亲军拼死抵挡。
朱棣才在朱高煦不顾伤势回援中和朱能等人的死战护卫下,狼狈不堪地逃离战场!燕军大败,士气遭受重创。
“盛庸!铁铉!不报此仇!我朱棣誓不为人!” 朱棣在败退途中,望着巍峨依旧的济南城,发出不甘的咆哮。
却也充满了深深的忌惮。这座城,这两个人,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噩梦。
---
燕军大营,气氛凝重。
连续在济南城下碰得头破血流,损兵折将,却寸功未立。
时间一天天过去,后勤补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将士的士气也在不断下滑。朱棣愁眉不展,召集心腹商议对策。
“王爷,”道衍和尚捻着佛珠,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打破了沉默:
“济南城坚,盛庸善守,铁铉狡黠,更有太祖画像这等利器,强攻徒耗兵力,难有胜算。”
“贫僧以为…当另辟蹊径!”
陈兴也点头附和:“大师所言极是。我军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粮草转运艰难。”
“应天朝廷却在源源不断地向盛庸输送兵员粮饷。此消彼长,非长久之计。”
朱棣烦躁地揉了揉额头:“本王何尝不知?但济南卡在咽喉之地,绕不过去!难道要本王退兵不成?”
“非也!”道衍眼中精光一闪,“何须绕济南?我军可直扑其根本!”
“根本?”朱棣一愣。
“应天!”道衍斩钉截铁,“与其在此与盛庸、铁铉纠缠,不如效仿昔日太祖皇帝取天下之策,避实击虚!”
“留一支精锐偏师在此牵制盛庸主力,王爷亲率大军主力,绕开山东,沿运河南下,直捣黄龙,奔袭应天!”
陈兴立刻接话,补充关键细节:“王爷放心,应天城内有接应!李景隆虽被贬为靖难伯,赋闲在家,但其心向王爷。”
“且在军中旧部甚多,影响力犹存!我已与其取得联系,约定只要王爷大军兵临应天城下。
“他必设法打开金川门,迎王师入城!”
“直捣应天?李景隆开城门?”朱棣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这个计划太大胆!太冒险!但也…太诱人了!
一旦成功,将瞬间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但随即又被巨大的担忧取代:
“此计…太过行险!千里奔袭,粮道如何保障?若盛庸、铁铉识破,放弃济南,尾随追击,或派兵截断我后路,我军危矣!”
“再者…若应天有变,李景隆未能开门,我军顿兵坚城之下,前有坚城,后有追兵,粮草断绝…那便是…万劫不复!”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还有…炽儿和妙云他们…还在北平!若本王孤注一掷失败,他们…”
陈兴和道衍都沉默了。他们理解朱棣的顾虑,这几乎是赌上整个家族和所有追随者性命的豪赌。
帐中一片死寂。过了许久,朱棣猛地抬起头,眼中最后一丝犹豫被枭雄的狠厉取代!
他重重一拳砸在案上:“富贵险中求! 瞻前顾后,终非帝王之业!此计虽险,却是破局唯一之机!本王…干了!”
他看向陈兴和道衍:“速速制定详细方略!何人留守牵制盛庸?”
陈兴深吸一口气:“留守之人,责任重大!需勇猛善战,能震慑盛庸,使其不敢轻易追击。”
“更要能承受巨大压力,坚守待援…非勇毅果决之人不可担此重任!”
他的目光,有意无意地瞥向了坐在下首、手臂还裹着伤布、脸上犹带不甘的朱高煦。
朱棣顺着陈兴的目光看去,心中瞬间了然。他走到朱高煦面前。
看着这个在济南城下浴血拼杀、救过自己性命的次子,脸上瞬间堆满了父亲对“最像自己”的儿子的期许和…沉重的托付。
“高煦!”朱棣的声音带着一种煽动人心的力量,他重重拍在朱高煦未受伤的肩膀上:
“看到了吗?盛庸、铁铉,不过是跳梁小丑!他们依仗坚城诡计,才让我军一时受挫!但父王心中,从未真正将他们放在眼里!”
他直视着朱高煦燃烧着战意和不甘的眼睛,语气陡然变得无比郑重,甚至带上了一丝刻意的悲情和巨大的期许:
“父王要去做一件大事!一件足以定鼎天下、结束这场战乱的大事!”
“但后方,必须有一个父王最信任、最倚重的儿子来坐镇!替父王挡住盛庸这条疯狗!”
“高煦!你勇冠三军,胆略无双!在父王心中,你便是这最合适的人选!这留守的重任,这牵制盛庸主力的千斤重担,非你莫属!”
朱棣再次祭出了那句威力无穷的“魔咒”,声音低沉而充满诱惑:
“记住父王的话!炽儿…他身子骨弱,多病…将来这江山,这副担子,终究要靠你来扛!”
“今日父王将此重任托付于你,便是要你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证明自己!证明你是能肩负起这万里江山的真龙!”
“高煦!汝当…勉励!坚持住!待父王拿下应天,这泼天的功劳,便是你日后登顶的基石!”
这番话,如同最猛烈的兴奋剂,瞬间注入了朱高煦的血液!
父亲亲口承认他“最信任”、“最倚重”!再次强调大哥“多病不堪重任”!
将“托付后方”、“证明自己”、“登顶基石”这些充满诱惑的词语串联起来!
朱高煦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天灵盖,所有的伤痛、疲惫、对盛庸铁铉的忌惮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猛地单膝跪地,抱拳嘶吼,声震营帐:
“父王放心!儿臣在此立誓!只要高煦还有一口气在,盛庸、铁铉休想踏出济南半步!”
“儿臣定将这牵制重任,扛到父王凯旋之时!若有差池,提头来见!”
看着次子那被彻底点燃的狂热和近乎偏执的承诺,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用力将他扶起:
“好!好儿子!父王信你!”
一旁的陈兴,看着这一幕,心中却百味杂陈。
他理解朱棣作为枭雄,需要激励儿子死守的决心,甚至不惜利用其野心。
但他也深知历史走向,知道这句“世子多病,汝当勉励”最终会将朱高煦引向何等万劫不复的深渊!
看着朱高煦此刻那被父亲“期许”冲昏头脑、甘愿赴汤蹈火的狂热模样,陈兴只能在心中默默叹息:
朱棣啊朱棣,你这饼画得…真是又大又圆,又香又毒啊…
计划已定。朱棣不再犹豫,留下朱高煦率领数万精锐,携带大量旗帜,虚张声势,继续围困、袭扰济南。
牢牢牵制住盛庸和铁铉的主力。
而他本人,则与陈兴、道衍、朱能、张辅等核心将领,亲率燕军最精锐的骑兵和步卒主力,共计十余万。
偃旗息鼓,悄无声息地拔营起寨,如同一条潜伏的巨龙,绕过山东,沿着运河,向着千里之外的应天。
开始了这场决定大明国运的千里大奔袭!地点——金川门!目标——龙椅!
喜欢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