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圣驾凯旋,五十万得胜之师浩浩荡荡班师回朝。
城外十里已是人山人海。沿途百姓夹道欢迎:
“万岁!陛下万岁!天兵万岁!”
“看!那是神机营的英雄!就是他们打得鞑子魂飞魄散!”
“陛下御驾亲征,果然扫平了漠北!真是千古圣君!”
“爹!娘!快看,哥哥回来了!他跟着陛下打胜仗回来了!”
“将士们辛苦了!多吃些,多喝些!”
各种声音,涌入到将士的耳中。在沙场上面对箭雨刀山也未曾退缩的硬汉,此刻却许多红了眼眶。
他们有很多年轻的少年郎,又是谁家的孩子。
听着百姓由衷的夸赞,看着父老乡亲脸上洋溢的敬仰与感激,胸膛不由自主地挺得更高。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他们心中激荡——不仅仅是胜利的骄傲,更有被理解、被尊重的温暖。
用鲜血和生命护卫家国的意义在这一刻变得无比清晰、无比值得:
“这一仗,没白打!”
“爹、娘,儿子没给你们丢人!”
“陛下圣明,咱们这血,流得值!”
甫一还朝,朱棣未及歇息,便连下数道旨意。
一为褒奖有功将士,命兵部、五军都督府速核战功,拟定封赏章程,务求公允,不使勇士寒心;
二为抚恤阵亡英烈,厚恤其家,敕令地方官府优抚,免其赋税徭役;
三,也是最为紧要、早已筹备半载的一桩大事——于皇城广场,设旷世盛宴,犒赏三军!
此令一出,六部即刻高效运转。礼部主仪典,光禄寺备珍馐,工部、锦衣卫协同布置场地。
户部虽心中叫苦,却也得硬着头皮,在皇帝陛下内帑和借款的支持下,整个帝国的官僚机器,为这一场盛宴而全力开动。
自决意亲征起,朱棣便已存此念。他要的不仅是一场胜利,更是一场足以震慑寰宇、彰显国威、凝聚军心民心的盛大仪式。
这盛宴,是庆功,是酬劳,是展示天恩浩荡,更是对内外宣告:大明兵锋之盛,国力之雄,天下无双!
筹备之事,巨细靡遗。应天府内,一场无声的“后勤大战”已然打响。
光禄寺卿几乎愁白了头,终日埋首于浩如烟海的物资清单之中。
终于通州码头,运粮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帆影蔽河;京畿官道之上,运送活畜、美酒、时蔬的车队昼夜兼程,尘土飞扬。
光禄寺下属的庞大厨师与役夫队伍早已不堪重负,又从京营及周边府县征调数以万计的帮厨杂役。
皇城广场周边,临时搭建起的灶台连绵数里,望去犹如一座巨大的兵营。
只是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硝烟,而是日益浓郁的食材香气与柴火烟气。
数千口大小铁锅、陶罐、蒸笼、烤架准备就绪,堆砌如山的柴薪更是蔚为壮观。
酒水更是重中之重。宫内御酒房倾尽库存,又令各地官窖贡酒。
仅是闻名天下的金华酒、绍兴黄,便各备数万坛;
更有来自西域的葡萄美酒,以显天朝包容四海之气象。
酒坛堆积成山,以油布覆之,远远望去,似一片突然隆起的丘陵。
盛宴之日。皇城前的广场虽极其开阔,但要同时容纳五十万大军就餐,仍显局促。
光禄寺与五军都督府早有规划:
功勋最为卓着的主力战营、以及受阅的神机营等精锐,得以列席于皇城主广场;
其余各大营则依序安排在与之相连的广阔御街、以及经提前清空、精心布置的周边数个大型校场。
虽分处不同场地,但酒肉膳食标准、以及圣恩眷顾皆同。
从空中俯瞰,以皇城广场为中心,无数宴席如同巨大的花瓣向外层层延伸,蔚为壮观,同样人声鼎沸,同样沐浴皇恩。
黎明时分,晨曦微露,皇城前的巨型广场已彻底变了模样。
往日肃穆空旷的广场,此刻被无数整齐排列的矮几和坐席所覆盖,纵横成列,恢宏壮阔。
足以容纳数十万人同时就餐。场地四周,大明龙旗与各色军旗迎风猎猎作响。
广场最北端,搭起一座高逾数丈、装饰华丽的巨大木质观礼台,上覆明黄锦缎,此为皇帝与勋贵重臣之席。
台前空旷地带,则预留给献俘、献捷及乐舞表演。
自清晨起,一队队经历沙场淬炼的明军将士,依各营编制,在军官引导下,井然有序地进入广场,按指定区域肃然落座。
他们虽卸了甲胄,换上较为干净的号衣,但那股经血火磨砺出的肃杀刚毅之气,仍凝聚不散。
五十万人静坐无声,目光灼灼,等待着他们的君王,等待着那无上的荣光。
日上三竿,吉时已至。
钟鼓齐鸣,韶乐大作。仪仗侍卫自承天门鱼贯而出,分列广场御道两侧,盔明甲亮,威严无比。
永乐大帝朱棣,身着绛纱龙袍,头戴翼善冠,在一众文武勋贵、藩国使节的簇拥下,登临观礼台。
阳光洒落,将他周身映照得金光熠熠,真龙天子之威,令人不敢直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五十万将士如山崩海啸般的欢呼声骤然爆发,直冲云霄,震得地皮都在微微颤抖。
这呼声,发自肺腑,充满了对这位带领他们赢得无上荣耀的帝王的狂热崇拜与无限忠诚。
朱棣立于台前,目光缓缓扫过下方无边无际的钢铁人海,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欣慰。
他微微抬手,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顷刻间平息,广场重归寂静,唯有风声旗响。
“朕之将士们!”朱棣的声音通过数名中气十足的通赞官接力传扬,清晰地送入每一位士卒耳中。
“尔等不畏苦寒,不惧锋镝,追随朕躬,深入漠北,扬朕大明国威于万里之外!”
“破敌巢穴,犁庭扫穴,雪胪朐河之耻,立不世之功勋!”
“今日,朕于此地,以此盛宴,酬尔等之功!愿与诸君,共醉方休!”
“万岁!万岁!万岁!”欢呼声再次响彻天地。
皇帝简短的致辞后,司礼太监高声宣唱:“奏凯乐!献俘献捷!”乐声转为高亢激昂的《得胜令》。
一队队明军押解着垂头丧气的鞑靼贵族、将领,以及缴获的无数敌军旗帜、弓刀、王帐金印等物,穿过广场,行至观礼台前,向皇帝展示赫赫武功。
尤其是本雅失里的金盔和阿鲁台的佩刀被高高举起时,全场气氛达到高潮,欢呼雷动,士气昂扬至极点。
朱棣一声令下:“赐宴!开席!”
刹那间,整个皇城广场及周边连绵的宴席区,早已准备就绪的无数内侍、役夫,川流不息地涌入席间。
两人一组,抬着巨大的木桶、食盒,里面是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菜肴。
先分发的是主粮。雪白的米饭、松软的馒头、喷香的烙饼,管够管饱…
接着,便是硬菜。大块的红烧肉,色泽油亮红润;
整只的烤羊、烤猪,外皮焦黄酥脆;
整鸡整鸭,或炖或烤,香气扑鼻;
更有来自各地的特色腌货、火腿等,琳琅满目。
盛菜的俱是粗瓷海碗、大木盆,充满了军中的豪迈之气…
与此同时,美酒更是如同河水般倾泻而来。
役夫们抱着酒坛,穿梭于席间,将士兵们面前的海碗斟满。
醇厚的酒香与肉香、饭香混合在一起,弥漫在整个广场上空,构成了一幅令人热血沸腾、食指大动的盛世飨宴图。
“陛下赐酒!饮胜!”
观礼台上,朱棣率先举起金杯。
台下,自英国公张辅、梁国公蓝玉、长兴公陈兴等勋贵大将,至最普通的士卒,齐齐举起手中的海碗或酒杯。
“为大明!为陛下!饮胜!”张辅起身,洪声领酒。
“饮胜!!!”五十万人同声呼应,声浪震天。旋即,便是仰头痛饮的豪迈之声。
美酒入喉,辛辣甘醇,化作一股暖流,激荡着每一位将士的胸膛。
朱棣并未久坐于观礼台上,他手持金杯,走下高台,深入皇城广场上的将士席间。
他来到一群普通步兵面前,看了看他们几上的酒肉,朗声问道:
“肉可烂乎?酒可足乎?”士兵们激动得满脸通红,慌忙起身,结结巴巴地回道:
“回…回陛下!烂得很!足得很!”
朱棣大笑,亲手执起酒壶,为他们一一斟满酒:“好!多吃!多喝!此乃尔等应得的!”
皇帝所到之处,必引起一片沸腾与欢呼。将士们激动万分,纷纷跪地叩谢天恩。
朱棣或拍拍年轻士兵的肩膀,或与伤兵询问伤势,举止亲切而威严,极大地拉近了与士卒的距离,令人心折。
他特意走到神机营的方阵前,高举酒杯:“神机之威,扬我军魂!朕,敬尔等!”
神机营将士无比自豪,狂热响应,声震瓦砾。
随后,朱棣行至中军大阵,对张辅、王通、郑亨等将领勉励有加。
又来到蓝玉面前,看着这位老将因激动和酒意而通红的脸庞,用力与他碰杯:
“老将军!神机营,打得好!没让朕失望!”
蓝玉须发皆张,虎目含泪,激动道:“老臣……幸不辱命!”将碗中酒一饮而尽。
巡酒途中,朱棣的目光格外留意那些身上带伤、包扎着绷带的士兵。
他走到一席前,几位伤兵见状挣扎着要起身行礼,朱棣快步上前,轻轻按住一位胳膊上还渗着血迹的老兵的肩膀。
“勿动,小心伤口。”朱棣的语气温和,带着真切的关怀,“伤在何处?军中医药可还足用?愈合得如何?”
那老兵受宠若惊,声音都有些哽咽:“回…回陛下!是箭伤,不碍事!太医署的大夫们照料得极好!谢陛下挂念!”
朱棣仔细看了看他的绷带,点了点头:“好生将养。尔等为国负伤,乃真勇士。”
“朕已下旨,所有伤者,除常例赏银外,另加一份抚恤,调养期间一应费用,皆由内帑支取!”
此言一出,不仅伤兵们热泪盈眶,周围所有听到的将士无不感动万分,纷纷高呼:
“陛下圣恩!吾皇万岁!”皇帝不仅记得他们的战功,更将他们的伤痛放在心上,此等君恩,如何不令人誓死效忠?
最后,他踱步到陈兴席前。陈兴正拿着一只硕大的蹄髈啃得正香,见皇帝到来,忙不迭要起身。
朱棣按住他肩膀,示意不必多礼,他凑近些,脸上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容,低声道:
“兴弟,看朕这盛宴,办得如何?这一百万两,花得可值?”
陈兴看着眼前这恢宏盛大、耗资巨万的场面,看着三军将士脸上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满足。
再想想自己那即将缩水的家底,真是痛并快乐着。
他狠狠咬了一口肉,含糊道:
“值!太值了!陛下圣明!将士们开心,臣……臣也开心!”只是那“开心”二字,说得颇有几分咬牙切齿的味道。
朱棣闻言,放声大笑,极为畅快,用力拍了拍陈兴的后背,这才心满意足地返回观礼台。
皇帝巡酒之后,场面更加热烈。严格的军纪在此刻稍稍放松,将士们开怀畅饮,大快朵颐。
猜拳行令之声、欢歌笑语之声、碗筷碰撞之声,汇成一片。
一些士卒吃着吃着,想起战死的同袍,不禁潸然泪下,以酒洒地。
席间,教坊司舞伎献上《平定天下之舞》和优《兰陵王入阵曲》;
杂耍百戏艺人穿梭其间,表演各种惊险有趣的戏法杂技;
甚至还有军中擅角抵者,即兴比武,引得周围阵阵喝彩叫好声。
盛宴从正午一直持续到红日西斜。
数十万人消耗的酒肉粮米,堪称天文数字,堆积如山的食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空酒坛在席间垒起新的“小山”。
当夕阳的金辉洒满广场,将所有一切染上瑰丽的色彩时,盛宴渐近尾声。
许多士卒已是酒足饭饱,满面红光,相携着哼起家乡的小调,或是兴奋地比划着讲述战场上的惊险时刻。
朱棣再次起身,全场渐渐安静下来。
“今日之宴,乃朕酬功之始!所有封赏抚恤,朕已责令有司,尽快落实!”
“大明,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位有功之臣!望尔等日后,继续为朕,为大明,效死用命,保境安民!”
“愿为陛下效死!愿为大明效死!”山呼海啸般的誓言再次响起。
“散宴!”随着司礼太监最后的宣唱,这场持续了近四个时辰、筹备半年、耗资巨万、空前绝后的犒军盛宴,缓缓落下帷幕。
将士们心满意足,带着对皇帝的无限感激与忠诚,带着饱餐痛饮后的欢愉,井然有序地退场,返回各自营地。
他们将在未来数日,领取赏银、布匹,光荣归家,将今日盛况,传遍大明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广场上,杯盘狼藉,香气犹存。役夫们开始忙碌地收拾。
观礼台上,朱棣负手而立,望着逐渐散去的人潮,望着这片承载了无数荣耀与欢庆的广场,志得意满之余,眼中亦闪过一丝深邃。
此宴,固可凝聚军心,彰显国力。然治国之道,岂仅靠盛宴犒赏?
北疆虽暂定,然蒙元残余未清,海外诸邦需抚,国内民生需养,运河需浚通,迁都需推进……万机待理。
他的目光不经意间,又瞥向了正在台下帮着收拾,实则看看有没有没开封的好酒可以顺走的陈兴。
“咳咳……”朱棣轻咳一声。
陈兴一个激灵,立刻站直身体,露出一个无比“真诚”的笑容望过来。
喜欢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