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故友归乡:旧厂困境与乡村振兴的新机遇
深秋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林悦就被窗外的喧闹声惊醒。她披了件外套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往下看——厂区门口围了不少人,几个穿着旧工装的中年男人正和保安争执,为首的那人头发花白,脊背却挺得笔直,侧脸的轮廓让林悦觉得有些眼熟。
“怎么了?一大早这么吵。”苏然揉着眼睛走过来,从身后轻轻环住林悦的腰。
林悦指着楼下:“你看门口那人,是不是有点像……老陈?”
苏然凑近窗户仔细一看,眉头瞬间舒展开:“还真是他!陈建国怎么回来了?”
两人匆忙换好衣服下楼,刚走到门口,就听到老陈的大嗓门:“我找林悦!找苏然!我是陈建国,当年跟他们一起跑过运输的老陈啊!”
“老陈!”苏然快步走上前,一把抓住他的手,“真是你!你不是十年前就去南方发展了吗?怎么突然回来了?”
老陈转过身,看到林悦和苏然,眼眶一下子红了。他用力拍了拍苏然的肩膀,又握了握林悦的手,声音有些哽咽:“回来看看,也想找你们帮帮忙。这几年在南方混得不好,老家的厂子也快撑不下去了……”
林悦看着老陈憔悴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年“悦然食品”刚起步时,老陈有一辆二手货车,经常帮他们拉原料、送产品,不管刮风下雨,从来没有耽误过。后来南方物流行业兴起,老陈觉得机会多,就带着全家迁去了广州,这些年偶尔有电话联系,却一直没见过面。
“有什么事咱们进去说,别在门口站着了。”林悦侧身让开道路,把老陈和他带来的几个工人让进了办公室。
泡上热茶,老陈才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他去南方后,先是帮人跑运输,后来攒了点钱,就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小型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传统点心。一开始生意还不错,可近几年,大型连锁食品企业不断扩张,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工厂的利润越来越薄。上个月,合伙人卷走了仅剩的资金跑路,留下一堆烂摊子,工人的工资也欠了三个月没发。老陈走投无路,想起老家还有间闲置的旧厂房,就带着几个愿意跟着他的老工人回来了,想重新创业,可手里没钱没资源,实在没办法,才想到来找林悦和苏然帮忙。
“我知道你们现在是大老板了,可能看不上我们这小厂子。”老陈喝了口茶,语气有些局促,“可那些工人都是跟了我十几年的老兄弟,家里都等着钱开锅呢。我实在没办法了,才厚着脸皮来找你们……”
“老陈,你这话就见外了。”林悦打断他,“当年咱们一起打拼的时候,你帮了我们多少忙?现在你有困难,我们怎么能不管?”
苏然也跟着说道:“你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你先说说,你现在具体有什么困难?是缺资金,还是缺技术,或者是销路的问题?”
老陈没想到他们这么爽快,激动得嘴唇都在抖:“都缺!都缺啊!老家那厂房还是我父亲那辈留下的,设备早就老化了,想更新设备没钱;工人虽然有经验,但现在的生产标准和销售模式都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们也摸不透;最关键的是,就算生产出产品,也不知道往哪儿卖……”
林悦和苏然对视一眼,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乡村振兴,鼓励本土企业发展特色产业。老陈的工厂生产的是传统点心,正好符合当下消费者追求健康、怀旧的消费趋势,只要加以改造升级,未必没有机会。
“老陈,你的工厂在哪里?我们今天正好有空,去看看吧。”林悦放下茶杯,站起身。
老陈连忙点头:“在城郊的红星村,离这儿不远,开车二十分钟就能到。”
一行人驱车前往红星村,路上,老陈指着窗外告诉林悦和苏然,这几年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大片农田荒芜,原本热闹的村庄变得冷冷清清。他的旧厂房就在村东头,原本是村里的集体粮库,后来卖给了老陈家,这些年一直闲置着。
车子驶进红星村,眼前的景象果然如老陈所说。泥泞的小路两旁,低矮的土坯房错落有致,偶尔能看到几个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看到他们的车经过,都好奇地望过来。
“前面就是了。”老陈指着不远处一座红砖墙的院子,院子的铁门锈迹斑斑,上面挂着一把大锁,门楣上“红星食品厂”的招牌已经褪色,只剩下模糊的字迹。
老陈打开锁,推开铁门,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几间厂房的窗户玻璃碎了不少,风吹过,发出“呜呜”的声响。走进主厂房,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几台生锈的旧机器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地上散落着不少灰尘和碎屑。
“这里以前是村里的粮库,后来改成了食品厂,我父亲当年就是这儿的厂长。”老陈走到一台旧和面机前,轻轻抚摸着冰冷的机身,眼神里满是怀念,“我小时候经常来这儿玩,看着父亲和工人们一起做点心,那时候厂里的香味能飘满整个村子……”
林悦看着眼前破败的景象,又想起老陈刚才的话,心里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红星村有闲置的厂房和劳动力,老陈有传统点心制作的技术和经验,而“悦然食品”有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如果能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不仅能帮老陈盘活工厂,还能带动红星村的经济发展,正好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
“老陈,你想不想把工厂重新开起来,而且做得比以前更大?”林悦转过身,认真地看着老陈。
老陈愣了愣,随即摇了摇头:“想啊,怎么不想?可没钱没技术,怎么开?”
“钱和技术我们可以帮你解决。”苏然接口道,“我们‘悦然食品’可以和你合作,共同投资改造红星食品厂。我们出资金更新设备、提供技术支持,你负责生产管理,产品生产出来后,可以通过我们的销售渠道销往全国各地。利润方面,我们按投资比例分成,你看怎么样?”
老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激动地抓住林悦和苏然的手,反复确认:“真的?你们真的愿意帮我?”
“当然是真的。”林悦笑着点头,“不过,我们有几个条件。第一,工厂的生产标准必须按照‘悦然食品’的要求来,确保产品质量;第二,优先招聘红星村的村民进厂工作,尤其是那些困难家庭;第三,我们要把红星食品厂打造成传统点心文化传承基地,不仅要生产产品,还要让更多人了解传统点心的制作工艺。”
老陈连忙答应:“没问题!没问题!都听你们的!只要能让工厂重新开起来,能让村里的人有活干,我什么条件都答应!”
旁边的几个老工人也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一定会好好干,不辜负林悦和苏然的帮助。
当天下午,林悦就安排了技术部和财务部的人员前往红星食品厂,对厂房和设备进行评估。技术总监老周在现场勘查后,给出了初步的改造方案:首先要对厂房进行翻新,加固墙体、更换门窗、安装通风和消防设备;其次要更新生产设备,引进全自动和面机、成型机和包装机,提高生产效率;最后要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确保每一批产品的质量都能达标。
财务部估算后,得出改造和设备更新需要大约五十万元的资金。林悦和苏然商量后,决定由“悦然食品”出资四十万元,占股百分之六十,老陈以厂房和技术入股,占股百分之四十,同时预留百分之十的股份,用于奖励表现优秀的员工。
消息传到红星村,村民们都沸腾了。村支书王大爷特意带着几个村干部来到“悦然食品”,握着林悦和苏然的手连连道谢:“谢谢你们啊!谢谢你们帮我们村盘活了老厂,还能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你们真是我们村的大恩人!”
林悦笑着说:“王大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乡村振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只是尽了一点微薄之力。以后红星食品厂发展起来了,还能带动村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让大家一起富起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红星食品厂的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村里的青壮年主动报名参与厂房翻新,老陈则带着工人们去“悦然食品”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林悦和苏然也经常抽时间去红星村,了解工程进展,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天,林悦正在红星食品厂查看设备安装情况,村支书王大爷匆匆找了过来:“林总,不好了!村西头的张婶在地里晕倒了,现在还没醒过来呢!”
林悦心里一紧,立刻跟着王大爷往村西头跑。只见张婶躺在麦田里,脸色苍白,呼吸微弱,旁边围着几个焦急的村民。林悦蹲下身,摸了摸张婶的脉搏,又探了探她的鼻息,心里稍微安定了些:“还有呼吸,可能是低血糖或者劳累过度,快找车送医院!”
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几台农用三轮车,根本没办法送病人去县城医院。就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苏然带着公司的救护车赶来了——他原本是来送一批原材料,正好赶上了这件事。
医护人员迅速将张婶抬上救护车,送往县医院。经过检查,张婶果然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加上劳累过度导致的低血糖昏迷,幸好送医及时,没有生命危险。
看着张婶躺在病床上输液,林悦心里很不是滋味。张婶今年五十多岁,丈夫早逝,儿子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她一个人种着几亩地,生活十分困难。村里像张婶这样的留守老人还有不少,他们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耕种土地,生活压力很大。
“老陈,红星食品厂投产后,能不能优先招聘像张婶这样的困难家庭?”林悦问身边的老陈。
老陈点点头:“当然可以!我已经统计过了,村里有二十多个困难家庭,等工厂开工,我就让他们来上班,工资待遇和其他工人一样,还可以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安排轻松点的岗位。”
苏然也说道:“我们还可以在村里建一个卫生室,请专业的医生定期来坐诊,给村民们做体检,普及健康知识。再建一个养老院,让无人照顾的老人能安享晚年。”
林悦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民们有钱赚,还要让他们有健康保障,有幸福生活。我们可以联合村里,共同出资建设卫生室和养老院,再修几条水泥路,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王大爷听了,激动得热泪盈眶:“林总,苏总,你们真是为我们村考虑得太周到了!要是这些都能实现,我们红星村就有希望了!”
接下来的日子,林悦和苏然开始着手推进红星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出资修建了三条水泥路,连接村里的主要道路和县城公路;在村中心建了一座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请了县医院的医生每周来坐诊两次;在村东头修建了一座养老院,可容纳五十位老人入住,配备了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娱乐设施。
同时,红星食品厂的改造工程也顺利完工。开业那天,红星村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村民们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早早地来到工厂门口。林悦和苏然亲自为工厂揭牌,老陈则带着工人们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
第一批生产的传统点心是老陈的拿手绝活——枣泥糕。选用本地种植的红枣,经过清洗、去核、蒸煮、碾压等多道工序,制成细腻的枣泥,再搭配优质面粉和鸡蛋,手工制作而成。刚出炉的枣泥糕香气扑鼻,口感软糯,甜而不腻,深受大家喜爱。
“悦然食品”的销售渠道全力支持红星食品厂,将枣泥糕推向了全国各地的超市和便利店。同时,林悦还利用电商平台,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请村里的老人和工人讲述传统点心的制作故事,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短短一个月,红星食品厂的枣泥糕就卖出了五万多斤,盈利超过十万元。
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张婶激动得手都在抖。她拿着钱,跑到养老院和卫生室转了一圈,又去超市买了些水果和点心,分给村里的孩子们。“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有工作,还能拿到这么高的工资。林总,苏总,还有老陈,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随着红星食品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村就业。村里的农田也重新被利用起来,村民们开始种植红枣、核桃、芝麻等制作点心所需的原材料,形成了“工厂+农户”的产业链模式。红星村的经济逐渐活跃起来,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破旧的土坯房被翻新成了砖瓦房,街道干净整洁,公园里种满了花草树木,老人们在树下下棋聊天,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整个村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天,林悦和苏然正在红星村查看养老院的建设情况,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林总,苏总,你们还记得我吗?我是之前跟你们联系过的德国慕尼黑食品贸易公司的代表……”
林悦和苏然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丝警惕。林悦握紧电话,平静地说:“记得。请问你有什么事?”
“我们公司经过深入了解,非常认可‘悦然食品’和红星食品厂的产品质量和生产理念,希望能重新和你们洽谈合作,将你们的传统点心引入欧洲市场。”对方的语气十分诚恳,“我们愿意放弃之前的不合理要求,完全按照你们的生产标准和包装设计来合作,预付款比例可以提高到百分之三十,还可以为你们提供欧洲市场的销售数据和消费者需求分析。”
林悦看了看苏然,苏然微微点了点头。林悦对着电话说:“我们需要考虑一下,三天后给你答复。”
挂了电话,苏然问道:“你觉得他们这次是真心合作,还是又有什么阴谋?”
林悦沉思片刻,说道:“不管他们是真心还是假意,这都是一个拓展欧洲市场的好机会。红星食品厂的传统点心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欧洲市场应该会有不错的前景。我们可以先和他们接触,了解他们的具体合作方案,同时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确保我们的利益不受损害。”
苏然赞同道:“没错。我们可以请专业的律师团队审核合作协议,要求他们提供详细的公司资质和财务报表,再派专人去德国考察他们的市场和销售渠道。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不怕他们耍花样。”
三天后,林悦和苏然给慕尼黑食品贸易公司回了电话,同意进行合作洽谈。同时,他们也启动了风险评估和市场考察工作,确保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看着红星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想着传统点心即将走出国门,林悦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只是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的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实现更大的梦想,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红星食品厂的招牌上,“传承经典,振兴乡村”八个大字熠熠生辉。林悦和苏然并肩站在村口,望着远处生机勃勃的田野和热闹的村庄,相视而笑。他们知道,属于他们的奋斗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