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韵堂的冬末总带着点 “半融半冻” 的温柔 —— 窗台上的雪水顺着青瓦往下滴,滴滴答答的声响像在数着春日的日子,桃核苗的枝桠上终于冒出了一点嫩绿的芽尖,裹在芦苇筐的棉絮里,像个刚睡醒的小娃娃。脉气灯碎片的七彩光也少了冬日的冷白,多了层淡淡的暖黄,光纹在通济渠的 “西渠岸” 位置轻轻打圈,连沈墨怀中的星槎引,杖尖都透着点湿润的暖意,与老鲁一早踩着融雪赶来时的焦急模样正好对上:“西渠岸裂了!昨晚融雪水一冲,裂缝又大了些,水顺着缝渗进麦田,刚种的冬小麦都泡在泥里,再这么漏下去,麦子该烂根了!”
“裂得厉害吗?是表层土裂还是深到渠底了?” 沈墨赶紧放下手里整理的春检计划,春检计划上刚标好 “西渠岸重点查冻融裂缝”,没想到问题来得这么快。
“深!我用竹竿探了探,至少半米深!” 老鲁拍着裤腿上的泥,裤脚还沾着没化的雪粒,“裂缝有巴掌宽,融雪水顺着缝往下淌,渠里的水位都降了两指,下游的几户人家说,家里的井水都比昨天浅了,怕是渗下去的水把地下水道堵了!”
董晓早就从资料柜里翻出了通济渠西渠岸的地质记录,记录上标着西渠岸是 “沙质土岸”,冬天冻得深,春天融得快,最容易出现冻融裂缝,“沈哥!我查到了!沙质土冻融后会松,裂缝里还会藏着没化的冰碴,要是直接填土,冰碴化了还会塌!得先清冰碴,再用‘地脉土修补膏’填缝,膏里加了通济渠的底土,能和原土粘在一起,最后还得打木桩加固,防止再裂!” 她指着记录里的修补示意图,“去年冬天我们在蓄脉库边试过这种膏,冻了一冬天都没裂,特别管用!”
董雅南也凑过来,翻出相机里去年拍的蓄脉库修补照片,照片里的裂缝补得平整,和周围的土色几乎一样,“西渠岸是通济渠的主要灌渠岸,要是它漏了,下游的三十亩麦田都没水浇,春灌的时候更麻烦。我们得赶紧去,最好今天就能把裂缝补好,等明天再化一天雪,裂缝说不定还会扩大。”
沈墨点点头,立刻收拾工具:冻融裂缝清理铲(铲头带尖,能伸进缝里清冰碴)、地脉土修补膏(提前用通济渠底土和糯米灰浆熬好的,装在保温桶里防凝固)、加固木桩(青木做的,泡过防腐液,能用好几年),“老鲁,你先回去喊几个村民,帮忙扛木桩和保温桶,裂缝深,得多人搭手才快。董晓,你带脉气检测暖垫,融雪天检测仪容易受潮,别影响读数。”
老鲁一听,立刻踩着融雪往回跑,“我这就去!保证把村里最有力气的小伙子都喊来,今天肯定把裂缝补好!”
三人驱车向通济渠西渠岸出发。车窗外的融雪景象格外鲜明 —— 田埂上的雪化成了小水洼,映着天上的云;通济渠的水泛着淡橙的暖光,渠面上飘着几小块没化的雪;远处的蓄脉库边,已经有村民在清理融雪,准备春灌的工具。快到西渠岸时,远远就能看到老鲁带着五六个年轻村民在等,每人手里都扛着工具,保温桶放在旁边的石头上,冒着热气。
“沈师傅!你们可来了!” 老鲁指着西渠岸,“你看,就是那道裂缝,从渠顶一直裂到渠底,刚才又渗下去不少水,麦田里的水都快没过麦芽了!”
沈墨走到渠岸旁,蹲下身看裂缝 —— 果然有巴掌宽,深不见底,缝里还能看到没化的冰碴,泛着冷光,用手摸了摸缝壁,土是湿松的,一捏就碎,“先清冰碴!董晓,你用清理铲伸进缝里,把冰碴一点一点勾出来,别用劲太猛,不然缝壁会塌;董雅南,你用检测仪测测渠水的脉气,别让渗水影响了主脉气;村民们帮忙把木桩削尖,等下补完膏就打进去。”
董晓立刻拿起清理铲,小心翼翼地伸进裂缝 —— 冰碴藏在缝的深处,勾一下就掉一块,她用小网兜把冰碴接住,防止掉进缝底堵住地下水道,“沈哥!冰碴好多!缝底还有点积水,得先把水舀出来,不然膏会被泡软!”
老鲁赶紧递过一个小瓢,董晓用瓢一点点舀出缝底的积水,村民们则在旁边削木桩,青木的清香混着融雪的湿气,格外清新。董雅南蹲在渠边,用脉气检测暖垫垫着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值慢慢跳着:脉气浓度 65%,比正常的 70% 低了点,但还算稳定,“沈哥!脉气没大问题,就是渗水有点影响,补好裂缝就能升上来!”
清完冰碴和积水,沈墨打开保温桶,地脉土修补膏的香味飘了出来 —— 混合着泥土的腥气和糯米的甜香,“大家搭把手,把膏填进裂缝,要填实,别留空隙!” 村民们立刻围过来,用小铲子把膏一点点填进裂缝,沈墨则用抹子把膏抹平整,和周围的渠岸土融为一体,“膏要比渠岸高一点,等它干了会收缩,正好和土平。”
填完裂缝,沈墨和年轻村民一起打木桩 —— 青木桩削得尖尖的,顺着裂缝的两边打,每米打一根,牢牢地固定住渠岸,“这样就算再化雪,渠岸也不会再裂,春灌的时候水流大,也能扛住。”
忙到中午,裂缝终于补好,渠岸变得平整,再也不渗水了,麦田里的水也慢慢渗进土里,露出了嫩绿的麦芽。老鲁笑着说:“这下好了!春灌的时候再也不用怕漏水了,麦子肯定能长得好!” 他从家里带来了刚包好的荠菜饺子,“这是今早刚挖的荠菜,包了饺子,大家尝尝鲜,春天的第一口菜,香得很!”
村民们在渠边搭了个简易的灶台,煮起了饺子。饺子熟了,咬一口,荠菜的清香和猪肉的鲜美混在一起,格外好吃。董晓边吃边说:“这荠菜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有泥土的香味,下次我也要跟着您挖荠菜!”
老鲁笑着点头,“没问题!等过几天荠菜再多些,我带你们去挖,还能挖点苦菜,蘸酱吃,解腻!”
下午离开时,夕阳为通济渠镀上一层金红 —— 补好的渠岸在夕阳下泛着暖黄的光,麦田里的麦芽透着嫩绿,村民们在渠边收拾工具,准备春灌的事情。老鲁给三人装了满满一袋荠菜,“带回去包饺子吃,不够了再跟我说,地里还有很多!”
车驶离时,董晓趴在车窗边,看着渐渐远去的西渠岸和麦田,“沈哥,春天快到了,我们是不是要开始春检了?蓄脉库的聚脉网、玉河故道的古泉眼,都得查一遍,准备春灌。”
“是啊,” 沈墨说,“春检计划我已经列好了,先查通济渠的所有灌渠岸,再查玉河故道的古导流闸和尾水闸,春灌的时候用水多,不能出任何问题。砚枢组也说,春天其他地区的老河道也会开始春灌,可能会遇到和我们一样的冻融裂缝问题,让我们把修补经验整理好,分享给他们。”
董雅南掏出手机,翻出砚枢组的春检通知,“通知里还说,春天要在玉河故道办一个‘地脉春灌体验日’,让市民来体验怎么浇地、怎么检测脉气,让更多人了解地脉守护,你看我们要不要参加?”
沈墨接过手机,看了一眼通知,笑着说:“当然要参加!让市民看看春灌的样子,尝尝刚挖的荠菜,知道我们守护的地脉,能长出这么好的庄稼,这么鲜的菜,比什么都管用。”
回到斫韵堂时,已是傍晚。窗台上的桃核苗芽尖又长了点,嫩绿的芽透着生机,脉气灯碎片的暖黄光落在芽尖上,像给它镀了层金边。董晓把老鲁送的荠菜放进冰箱,沈墨整理着西渠岸的修补记录,董雅南则在春检计划上添了 “地脉春灌体验日” 的安排。
夜色渐深,斫韵堂的灯光依旧明亮。三人坐在桌旁,聊着春检的计划,聊着春灌体验日的安排,聊着春天的荠菜和苦菜。脉气灯碎片的暖黄光轻轻晃动,像是在期待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春灌时渠水奔腾的声音,期待着市民们体验春灌时的笑容。
喜欢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故宫修复师与百年债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