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接仪式结束后,陈影独自站在承都的最高处——这座由青金石砌成的摘星台,已历经千年风雨却依旧巍峨。
他俯瞰着脚下的城池,暮色如绸缎般铺展开来,将整座都城染成深浅不一的琥珀色。
远处,樊江蜿蜒如银练,水面在落日余晖中碎成万千金箔,一艘艘画舫载着商贾与游人穿梭其间,船桨击水声与沿岸市集的喧嚣交织成一片,仿佛一首永不落幕的市井交响曲。
承都的街巷纵横如棋盘,朱红色灯笼已逐一点亮,暖光在青砖灰瓦间流淌,为这座城池披上一层朦胧的纱衣。
他的指尖轻触冰凉的栏杆,触感如玉石沁入骨髓。
风自天际而来,裹挟着城池特有的气息:
茶楼蒸腾的茉莉香、铁匠铺炽热的铁腥味、学堂孩童诵读经文的清朗声,还有街角乞丐乞讨时带着沙哑的哭腔......这些纷杂的气息在风中碰撞,凝成樊国独有的烟火气。
陈影的衣袂被风掀起,猎猎作响,他忽然意识到,这不再是他曾以焚天之力焚尽的敌国都城,而是需要他亲手托举的万千黎民生息之地。
“师父,”吴日到的声音自石阶尽头传来,脚步声在空旷的台面上激起回响。
陈影转身时,夕阳恰好将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仿佛一尊战神雕像突然苏醒。
吴日到仰头望他,目光中带着少年特有的赤诚与不安。
“我在想,樊国交给我,我该如何治理。”陈影的声音随风飘散,却字字清晰,如金石相击。
他望向远处层层叠叠的宫殿飞檐,那些雕龙画凤的琉璃瓦在暮色中褪去了华贵,显露出岁月沉淀的沧桑。
两日后,樊银秋应邀踏入承都皇宫。
静室内,檀香袅袅升起,与茶香缠绵缭绕。
青玉案上摆着几盏霁青瓷杯,茶汤清透如琥珀,热气在杯口凝成细密的雾珠。
窗棂半开,一缕斜阳穿过纱帘,在樊银秋素白的裙摆上投下流动的光斑,恍若碎金游走。
“银秋,”陈影的声音低沉而郑重,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动作间透出难得的焦灼。
“我需要你的帮助。”樊银秋垂眸浅笑,眸中似有星芒流转。
她身后书架上,一卷卷竹简与绢帛典籍堆叠成山,墙上悬挂的樊国舆图泛着陈旧的光泽,标注的朱砂痕迹如蜿蜒的血脉,勾勒出这片土地命运的纹理。
“治理国家并非易事。”樊银秋开口时,声音如清泉击石,带着女子特有的温婉与笃定,“我幼时研读《樊国治典》,以为胸中已有丘壑,可真正执掌国政时,才知山河之重,远非笔墨能载。”
她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热气拂过面容,令她眉间的倦色稍减。
窗外,几只白鹭掠过宫墙,翅羽掠过光影交界的刹那,仿佛撕开一道时空裂隙。
陈影凝视着杯中晃动的茶影,恍惚间看见万千百姓的脸在其中浮沉。
他忽然明白,这杯茶不再是茶,而是樊国的山河社稷,而他手中握着的,是千万人命运的沉浮。
樊银秋微微一笑:“师父,您请说。”
“我从未治理过国家,”陈影坦言,“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始。”
樊银秋点了点头:“治理国家并非易事。我自幼便学习治国之道,但即便如此,这些年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首先,您需要了解樊国的现状。樊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您需要派遣得力的大臣前往各地,实地考察,了解民情。”
陈影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其次,您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樊银秋接着说,“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它不仅能规范百姓的行为,也能保护他们的权益。”
“法律?”陈影皱了皱眉,“我想过这个问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是的,”樊银秋解释道,“法律不仅仅是惩罚犯罪,它还包括对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规范。比如,土地分配、税收制度、商业贸易等等。”
陈影若有所思:“听起来,这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
“是的,”樊银秋点头,“而且,您还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行政体系。官员的选拔、考核、任免都需要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陈影负手立于书房中央,青玉案上的烛火在穿堂风中忽明忽暗,光影如游蛇般在他玄色袍服上蜿蜒。
樊银秋跪坐在织锦蒲团上,裙裾铺展如墨池,边缘金线绣的焚天焰图腾在晦暗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地底蛰伏的岩浆。
窗外暴雨倾泻,檐角铜铃被疾风撕扯,发出断续的呜咽,与案上烛芯爆裂的噼啪声交织成诡异的韵律。
雨气裹挟着深秋的寒霜渗入殿内,陈影袖口散出的霜雪酿酒香愈发浓烈,辛辣中透着冷冽,似能刺破这凝滞的空气。
樊银秋垂眸凝视膝前蒲团,指尖无意识地摩挲袖口暗纹——那焚天焰图腾的每一道针脚,都是她亲手绣制,针尖曾刺破指尖十数次,血珠渗入丝线,将金线染出暗红底色。
此刻触感依旧粗粝如砂,却烫得掌心发颤,仿佛师父体内那股焚天之力正透过布料灼烤她的血脉。
\"银秋,\"陈影忽地开口,声如古钟沉鸣,震得烛火骤黯三分。
他转身时袍袖扫过案沿,带起一缕檀香,与酒气、雨腥气在殿内绞成混沌的雾。
樊银秋抬眸,见师父鬓角银丝在残光中泛着冷霜,眉间沟壑如刀刻斧凿,那是焚天之力反噬的印记,亦是樊国二十年烽烟烙下的伤痕。
\"你真的愿意将樊国交给我吗?\"陈影的瞳孔深处有赤色流光一闪而逝,似焚天之火在渊底暗涌。
樊银秋喉间哽着梅香——那是自幼佩戴的寒玉梅簪散出的气息,此刻却与殿内浊气纠缠,化作苦涩的叹息。
\"师父,您若疑虑,银秋可立血誓...\"话音未落,一滴雨穿透窗棂,坠在她腕间玉镯上,沁出深褐水痕,恍若未愈的旧伤。
陈影摇头,发间银丝被风撩动如乱雪。
他望向窗外雨幕,远处城楼灯火在暴雨中摇曳如鬼火,依稀可见戍卫甲胄上的锈迹与血斑——那是上月边关战死的将士遗物,至今无人敢去收敛。
樊银秋的鎏金凤辇碾过湿冷石板的声响仍在耳畔回响,辇轮碾碎积水的声音,与城南粥棚外百姓乞粮的哭嚎在雨幕中模糊成一片。
\"我担心的不是樊国...\"陈影的声音忽然沙哑,似被无形刀刃割裂。
他转身背对樊银秋,玄袍广袖垂落如瀑,露出腕间那道赤色纹路——焚天之力觉醒时烙下的印记,此刻如活蛇般蜿蜒扭动,每动一分,便觉血脉如沸,骨节似裂。
樊银秋的呼吸蓦然滞住。她嗅到陈影袖中渗出的药香——那是压制焚天之力反噬的玄冰散,苦寒之气中裹着腥涩,与他体内沸腾的焚天之火形成可怖的对峙。
师父的背影在雷光中忽明忽暗,恍若一座被烈焰与寒霜同时蚀刻的青铜雕像,每一道裂痕都流淌着光与暗的交战。
接下来的几日,陈影总在子夜时分独坐廊下。
檐角铜铃在风中摇晃,碎玉般的雨滴坠在他膝前石阶,凿出深浅不一的坑。
远处城墙上,戍卫举着火把巡逻,火光映出他们甲胄上斑驳的锈迹,那是樊国二十年征战的见证。
陈影凝视掌心那道赤色纹路,想起焚天之力初觉醒时,自己焚尽叛军大营的场景:
烈焰冲天,焦土百里,哀嚎与惨叫声如万鬼嘶嚎,而他却站在火海中央,双目赤红如血,仿佛被某种更古老的意志所操控。
那之后,每逢月圆之夜,焚天之力便如狂潮翻涌,若非玄冰散与寒玉床镇压,他几乎要被这力量吞噬殆尽。
雨声渐歇时,他常听见城南传来孩童啼哭。
那哭声总让他想起樊国初立时,流民遍野的景象:
饿殍枕藉,病者无药,妇孺啼饥号寒。
樊银秋的铁腕治国虽稳住了江山骨架,但百姓的疾苦始终如暗疮溃烂在繁华表象之下。
陈影曾亲眼见过驿站驿卒私扣赈灾粮草,也见过富商以次等布料冒充官绸,百姓怨声载道,却无人敢言。
他握紧掌心,赤色纹路骤然发烫,几乎灼破皮肤。
焚天之力能焚尽千军,却焚不尽人心之恶。
这日清晨,樊银秋照例呈上治国策。
青玉案上的竹简堆叠如小山,每一策都浸透了她二十年心血:
整治漕运以通粮道,严惩贪吏以肃朝纲,设义学以育民智...陈影轻抚竹简,指尖触到\"减税缓征\"四字时,忽觉掌心纹路躁动不安。
她想起昨夜梦中,自己立于樊国疆域之上,脚下山河忽化作烈焰,百姓在火中挣扎哀嚎,而樊银秋立于火海中央,手中金线绣的焚天图腾竟燃成实体,将她与江山一同焚尽。
\"师父,近日边关传来急报,北境雪灾,百姓流离...\"樊银秋的声音将他从思绪中拽回。
她跪坐的姿态如松柏般笔直,发髻上的鎏金凤钗在晨光中泛着冷芒,那是樊国开国皇后传下的遗物,钗尾垂落的九颗东珠皆染过先辈的血。
陈影望着她鬓角新生的银丝,那抹霜色与她袖口暗红的焚天图腾形成刺目的对比。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将樊银秋视为可托付江山的学生,却从未真正看清她身为女子的坚韧与苦楚。
\"银秋,\"陈影终于开口,声如冰泉流淌,却暗藏灼烫的岩浆。
他起身踱步至窗前,晨光正穿透雨帘,在青石阶上投下金丝般的虹。
远处市集传来第一声开市的梆子声,混着粥铺蒸腾的热气与孩童啼哭,那声音曾无数次刺痛他的耳膜。
\"我虽然拥有焚天之力,但我并不擅长治理国家。\"他的目光掠过城南方向,粥棚的炊烟在晨风中袅袅升起,如一缕不甘消散的冤魂。\"
你以铁腕稳住了樊国的骨架,如今,该由你来为其注入血肉。\"
樊银秋怔住,袖口焚天焰图腾在骤亮的光中灼灼欲燃,烫得她腕间玉镯迸出细碎冰纹。
她喉间哽着千言,却想起十年前那场瘟疫:
自己亲自率医官入疫区,目睹百姓因无药而死的惨状,那时的她以焚天焰图腾为信,强征药材,甚至以军法威慑不肯放药的世家。
如今想来,那铁腕之下,亦不知压断了多少冤屈。
\"师父,您真的想好了吗?\"她问,声音如碎玉坠地。
陈影点头,掌心轻抚治国策,羊皮纸的触感如砂砾刮过指尖。
他忽地望向窗外,见市集一角有老妪跪地乞讨,身旁孩童蜷缩如猫,那场景与二十年前流民图中景象重叠。
焚天之力能焚尽敌国,却焚不尽这世间的苦寒。
\"我虽能以一力镇山河,但若不能解百姓饥寒,这力量终将成为焚尽樊国的祸火。\"
他袖中玄冰散的药香愈发浓烈,似在压制体内翻涌的灼热。
樊银秋的眼中泛起涟漪,泪光与烛火交映,分不清是光还是水。
她终于起身,裙裾拂过湿冷的石板,触感如冰,却暖意自心底漫起。
殿外,雨不知何时停了,唯有檐角残水坠落的滴答声,宛如时光在齿轮间缓慢转动。
她望向陈影,见他鬓角银丝在晨光中泛起暖色,眉间沟壑竟似淡了几分——那是焚天之力卸下重担后的舒展,亦是师父将权柄交付时的释然。
\"师父,银秋定不负所托。\"她垂首行礼,袖口金线图腾在光影中流转如熔金。
陈影轻叹,袖中赤色纹路忽然平静,似感知到了某种默契。
他想起樊国开国之初,先祖以焚天之力焚尽暴君,却在登基大典上焚尽自身,以护佑江山安宁。
此刻,他将权柄交付樊银秋,是否亦是焚天之力择定的宿命?
当日下午,樊银秋召集群臣于太极殿。
丹陛之上,陈影将象征樊国皇权的赤金玺印递与她时,殿外忽然有惊雷炸响。
樊银秋接过玺印,掌心触到玺底那道焚天焰浮雕,灼热如烙铁,却烫得心腑清明。
她想起师父昨夜对她说的话:\"铁腕治国如锻铁,需以烈火淬其形,又以冷水凝其魂。\"
此刻她终于悟透,那烈火便是师父的焚天之力,而冷水,便是自己心中未熄的悲悯。
群臣山呼万岁时,樊银秋望向殿外,见陈影已悄然退至廊柱阴影处。
他的背影在晨光中泛着银霜,似一尊即将隐入云雾的远古神只。
而远处,城南粥棚的炊烟依旧袅袅,只是今日的粥香中,多了几分稻米的醇厚——那是她今日早朝颁布的减税令,首户富商捐出的粮草已运抵棚前。
夜幕降临时,樊银秋独坐书房,案上摆着陈影留下的治国策。
烛火摇曳间,她忽见策文末尾有师父新添的一行墨字:\"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过则焦,水候不足则腥。\"
她抚摸着墨迹未干的字迹,想起师父白日交付权柄时,眸中赤色流光已尽数敛去,取而代之的是潭水般的沉静。
那沉静中,她窥见了另一种力量——那是不以焚天之力镇山河,却以悲悯护苍生的柔韧。
窗外,新月的银辉漫过城楼,照亮戍卫甲胄上的锈斑。
樊银秋终于明白,师父将权柄交付她,并非怯懦,而是将焚天之力化为另一种形态:
以她的铁腕为刃,以她的仁心为鞘,护佑樊国走出这百年劫难。
而她自己,也将成为那柄双刃剑的执剑者——左手握火,右手持冰,在烈焰与寒霜的交锋中,寻出一条真正安民的治世之道。
陈影躲在被窝里哭笑:唉呀!终于又可以玩了!
喜欢十世轮回之炼体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十世轮回之炼体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