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御风穿过生活区连廊,脚步未停。耳机里安保组的汇报刚结束,他摘下耳麦塞进夹克内袋,指尖触到那支金属签字笔,冰凉而熟悉。东侧雷达站的定向扫描信号已中断,但设备指纹记录完整,足够后续溯源。他没有返回宿舍,也没有回调度中心,而是径直走向夜市方向。
灯火通明的摊位一字排开,油烟升腾,食客喧闹。他在最角落的一张折叠桌前坐下,要了一碗牛肉面。从财政审查会到调度系统攻防战,连续十二小时高强度应对,身体疲惫,思维却仍处于警戒状态。他习惯性地将视线扫过四周人群,观察动向、识别异常行为——这是前世试飞任务中养成的本能。
筷子挑起面条时,邻桌的对话钻入耳中。
“等了快两个小时,就为了换登机牌和托运行李。”一个男生抱怨,“早知道走成都转机了。”
“沪杭那边听说现在中转只要四十分钟。”另一人接话,“人家机场有直达摆渡车,行李自动中转,刷脸就能过检。”
“咱们这哪是枢纽?简直是中转坟场。”
陈御风动作一顿,筷子悬在半空。他不动声色地抽出随身携带的硬皮笔记本,翻开空白页,迅速写下几行字:**中转流程冗长、人工环节多、行李二次安检耗时、登机口距离远、信息引导滞后**。笔尖划过纸面,发出细微沙响,每一笔都精准如参数标注。
他合上本子,目光落在面前那碗未吃完的面上。汤面微凉,香油凝成细珠浮于表面。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竟一口未尝。不是因为味道不好,而是注意力早已被那几句看似随意的牢骚彻底攫取。
旅客的需求从来不是数据模型里的变量,而是真实时间里的煎熬。两小时,对普通人而言是等待;对他而言,是系统效率低下的铁证。
他掏出手机,调出西部枢纽机场平面图。现有航站楼布局呈U形,国际到达与国内出发分处两端,步行距离超过八百米,加上通关、安检、候检排队,实际中转耗时普遍在一百一十分钟以上。若遇航班密集抵港,队伍更可延伸至廊桥口。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设计问题。
更是战略问题。
他收起手机,结账起身。摊主递来发票,他顺手夹进笔记本内页,转身朝生活区北侧走去。那里有一间二十四小时值守的技术协调室,原本用于夜间施工调度,如今已成为项目组应急响应的临时指挥点。
路灯拉长他的影子,藏青色飞行夹克肩头映着夜市霓虹的微光。右手插在裤兜里,紧攥着那张写满关键词的纸页,指节发白。左手则不自觉摩挲着腕表边缘,那是父亲留下的上海牌机械表,秒针走动的声音沉稳如心跳。
抵达协调室门口,他停下脚步,深吸一口气。室内灯光未熄,值班工程师正盯着监控屏,见门开抬头,露出意外神色。
陈御风跨步而入,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把核心成员叫来,紧急会议,主题:极限中转。”
工程师愣了一下,立刻反应过来,抓起通讯器开始拨号。
就在这一刻,脑海深处,飞行王朝系统的界面无声浮现。
【签到地点:西部枢纽机场生活服务区】
【签到成功】
【飞行贡献值+87】
【奖励解锁:机场捷运系统设计图(含磁悬浮轨道布局、站台自动化模块、多语言导引AI)】
陈御风瞳孔微缩。
图纸在他意识中展开——一条地下封闭式磁悬浮线路贯穿t1至t3航站楼,设三座自动化站点,列车每三分钟一班,最高时速八十公里,全程无停顿穿行。站台配备动态人脸识别闸机、智能行李牵引系统、实时航班对接算法,乘客从国际到达口进入,九十分钟压缩至四十五分钟成为可能。
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并非独立运行,而是与空管调度、航班预测、地面保障数据联动,形成闭环响应机制。一旦某航班提前落地,捷运系统可自动调整发车频次,优先输送该航班中转旅客。
这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升级,是整个机场运行逻辑的重构。
他闭眼两秒,将图纸细节刻入记忆。再睁眼时,目光已变得锐利。
“通知周子豪,让他带材料团队连夜评估轨道承重结构适配性。”他开口,“联系沈昭华,我需要她启动专项融资通道,这笔钱不能走常规预算。”
工程师快速记录。
“还有,”陈御风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画出当前航站楼连接路径,标出所有中转节点耗时。我要看到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黑洞。”
笔尖落于白板,发出清脆的“嗒”声。
此时,门外传来脚步声,两名技术人员匆匆赶来,睡意未消却被命令中的紧迫感惊醒。陈御风没有寒暄,直接指向白板:“我们有一个目标——把中转时间压到四十五分钟。不是优化,是革命。”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清晰:“旅客不会关心我们的调度有多难,他们只记得自己等了多久。”
会议室灯光全亮,投影仪启动,机场平面图被重新解构。有人提出质疑:现有建筑结构能否承受地下掘进?施工周期是否会干扰运营?预算从何而来?
陈御风站在屏幕前,背影挺直。
“我们已经在对抗外部干预,不能再被内部惯性拖垮。”他说,“如果别人能做到,我们就必须做得更快、更稳、更智能。”
他调出脑海中的捷运系统设计图,开始口述技术要点。磁悬浮轨道采用轻量化复合材料,预制成段吊装,减少现场作业时间;站台使用模块化钢结构,可在不停航状态下分阶段施工;AI导引系统基于旅客流量自动调节播报频率与语言切换。
每一项描述都精确到参数,毫无虚言。
技术人员逐渐从困惑转为专注,笔尖在纸上疾驰,计算器频繁按键。有人低声计算供电负荷,有人勾勒隧道剖面草图。
凌晨一点十七分,第一份初步可行性报告成型。
陈御风看完最后一行数据,点头:“明天上午九点,我要看到完整的工程推演方案。后天,我要向民航局提交立项申请。”
他摘下飞行夹克搭在椅背上,卷起衬衫袖口,露出小臂上因长期握笔留下的淡色压痕。然后,他重新拿起笔,在白板右侧写下三个字:
**45分钟**
字迹刚劲,力透板面。
窗外,夜市灯火渐稀,摊主开始收摊。一名清洁工推着垃圾车经过窗下,塑料桶碰撞发出闷响。室内无人在意外界动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那三个字上。
陈御风站在白板前,左手轻轻抚过图纸边缘,仿佛在确认某种即将落地的重量。
他知道,这一晚的变革,始于一碗未吃完的面,一句无意的抱怨,和一次在生活区边缘的签到。
但他更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他转身走向资料柜,拉开抽屉取出一卷工程绘图纸,铺展在会议桌上。
“先做一段试验线。”他说,“从国际到达A口到中转安检区,全长三百二十米,七十二小时内完成基础架设。”
有人问:“万一失败?”
“那就改。”他回答,“改到成功为止。”
他拿起笔,在图纸起点处画下一个圆点。
笔尖刺破纸面,留下一个微小却清晰的孔洞。
喜欢航空签到:从航校到全球霸主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航空签到:从航校到全球霸主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