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表震动了一下,陈御风睁开眼。他站在联合国大会厅中央,面前是三百多个座位组成的半圆形会场。各国旗帜悬挂在高墙两侧,灯光打在讲台上,没有多余阴影。
他抬起右手,用机械表轻敲讲台三下。
全息投影启动。
画面出现一间老式房间,墙上挂着手绘飞机草图,一群人围着桌子,手里拿着算盘和铅笔。年份显示:1949年。
“我们没有起点优势。”陈御风开口,“但我们从未停下。”
声音平稳,不带情绪。全场安静。
影像切换。八十年代的风洞实验室,工程师在记录数据,墙上写着“争一口气”。镜头扫过一张张脸,都是普通人。
接着是2018年航校的画面。一个年轻学生站在机场边缘,抬头望天,手中签字笔划过空气。系统提示音响起:“签到成功,获得初级航发数据包。”
现场有人交头接耳。法国代表低声对身旁人说:“这算什么?历史纪录片?”
德国代表没回应,盯着屏幕。
画面继续推进。歼-20首飞当天,跑道尽头火光喷涌,战机腾空而起。飞行员视角切入,云层在脚下裂开。紧接着是曲率引擎测试,蓝色能量场在真空舱内旋转,数值飙升至临界点。
当影像定格在“龙鳞-x”材料自修复过程时,全场第一次出现低语。
一块金属板上出现裂缝,光斑流动,三秒内愈合如初。
日本代表身体前倾。
美国技术顾问皱眉。
陈御风按下遥控键,画面跳转至全国航空大赛决赛现场。七架无人机失控下坠,学员们撕开飞行夹克,露出内衬上的“龙鳞”模块。信号恢复,盲控降落成功。
“这不是某个人的传奇。”他说,“是一个民族用航空写给世界的情书。”
大厅陷入短暂沉默。
然后,左侧第一排,非洲代表团一名女代表站起身鼓掌。她身后两人跟着起立。再往后,东南亚、南美、中东……一个个国家的代表陆续站起来。
掌声由点连成片。
五十多个国家代表集体站立。
陈御风站在原地,右手仍握着机械表。聚光灯照在他腕部,表盘背面刻字微微反光:“天命2028”。
他没有动。
沈昭华坐在第一排左侧,指尖放在终端表面。翡翠戒指嵌入验证区,生物识别通过。她轻轻滑动屏幕。
全息地球仪从讲台中央升起。
蓝色光球缓缓转动,无数航线交织其上。一条金色主干道贯穿全球,标注为“天命之路”。
北起漠河,南抵曾母暗沙,东达舟山群岛,西至帕米尔高原。延伸出去,跨过太平洋,连接南美、非洲、欧洲枢纽站。
每条支线末端都亮着红点——应急平台、训练中心、维修基地。
“这些站点已全部开放。”陈御风说,“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设备共享,不设门槛。”
英国代表翻看资料,发现其中三个站点位于其海外领地附近。他抬头问:“资源由谁承担?”
“由发起方统一调配。”陈御风回答,“建设费用来自项目收益分成,维护由当地团队负责,我们提供标准与指导。”
“你们不怕技术外泄?”法国代表追问。
“怕。”陈御风看着他,“但更怕人类停在原地。”
全场再次安静。
意大利代表低声念了一句本国谚语,被同僚制止。但他笑了。
沈昭华将协议文本推送到公共频道。《全球航空技术共享倡议》升级版自动加载,包含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紧急响应机制、联合研发规则。
瑞士观察员立即下载。
加拿大代表开始联系国内审批通道。
陈御风关闭时间轴影像,调出最后一组数据。
屏幕显示近十年全球航空研发投入增长率对比图。华夏曲线陡峭上升,欧美平缓前行。下方列出三百二十七项公开技术成果,涵盖材料、动力、导航三大领域。
“我们不是要取代谁。”他说,“是要让中国战机成为全人类的翅膀。”
话音落下,掌声第三次响起。
这次持续超过一分钟。
美国代表团始终未起身,但技术顾问摘下眼镜,认真记下了“龙鳞-x”的编号规则。
日本代表掏出手机拍下地球仪航线。
德国代表向工作人员索要演示文稿副本。
陈御风走下讲台两步,来到沈昭华身边。她抬头看他,嘴角微扬,没说话。
“下一步。”他低声问。
“等他们提出合作申请。”她回,“第一批名单已经来了。”
她屏幕右上角闪烁红点,十四个新消息待读。
俄罗斯希望引入分布式动力架构用于极地运输机。巴西请求援助亚马孙雨林防火监测系统。埃及提出共建北非空域管理网络。
陈御风点头。
他转身面对全场,举起右手。
所有人安静。
“明天开始,我们将逐一回复。”他说,“每一个申请,都会得到答复。”
他放下手。
沈昭华手指轻按终端,确认“天命之路”正式上线。
全息地球仪光芒增强,金色航线开始流动,像血液在血管中运行。
大厅顶部灯光渐暗,只留中央光束照着地球模型。
陈御风站在光里,影子投在地面。
他抬起左手,看了一眼机械表。
表盘指针指向九点十七分。
距离演讲结束还有四十三分钟。
他重新走上讲台,拿起签字笔,在讲稿边缘写下一行数字:3873。
这是他重生以来,做出的第3873个飞行相关决策。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轻微摩擦声。
前排一名瑞典记者举起相机,对准他手腕上的旧手表。
快门声响起。
喜欢航空签到:从航校到全球霸主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航空签到:从航校到全球霸主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