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校园里的樱花已开到第七日,风一吹便簌簌落下,如同一场浅粉色的雪,覆盖了通往实验楼的小径。王哲、李壮、张涛、苏小蕊四人,时隔多月,再次并肩走在这条熟悉得闭眼也不会走错的路上。他们不再是那个行色匆匆、满脑子公式代码的学生团队,步伐里多了几分沉静,目光中也掺杂了象牙塔外风雨洗礼后的复杂底色。今天是他们正式办理休学手续的日子,一场沉默而郑重的告别仪式,正在他们心底无声地进行。
他们首先来到那间位于三楼的、略显陈旧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开门,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示波器发热、焊锡熔化和旧书刊混合的独特气味。几个低年级的学弟正围在一台改装过的服务器前激烈讨论,那专注的神情,一如他们当年。
王哲的手指轻轻拂过那张靠窗的实验台,桌面上还残留着一些无法清洗干净的焊锡烫痕和划痕,其中一道较深的,是李壮某次调试失败后懊恼的“杰作”。
“就是在这里,”王哲的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时光,“我们写出了‘小哲’的第一行代码,争论过无数个关于神经网络结构的深夜。”
李壮走到那台他们自己组装的、外壳甚至有些变形的原型机前,拍了拍:“老伙计,没想到最后是我们先离开了。”他的语气里没有平日的粗犷,只有一种面对老友的温和。
一位认出他们的学弟激动地跑过来:“王哲学长!我们正在用你们开源的基础架构做课程项目!‘心火’引擎太厉害了!”
王哲看着学弟眼中熟悉的光芒,那是未经世事打磨的、对技术最纯粹的热情。他微微一笑,拍了拍学弟的肩膀:“打好基础,但不要被现有的框架束缚。真正有趣的东西,往往在边界之外。”
这简单的鼓励,更像是对他们自己过往的总结与对后来者的期许。
第二站是图书馆四楼的科技阅览区。这里安静得只能听到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布满灰尘的光柱中投下书架斑驳的影子。
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向那个最靠里的、能望见远处湖光的座位区。这里曾是他们的“战略指挥部”,无数个日夜,他们在此查阅文献、激烈争辩、分享灵感,也一同熬过最难啃的理论难关。
张涛径直走向那排布满灰尘的哲学与科学史书架,抽出一本边角已磨损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他翻到夹着一片早已干枯银杏叶的那一页,低声道:“就是在这里,我读到了‘怪圈’的概念,它启发了‘小哲’早期逻辑回路的构建。” 他将书小心地放回原处,如同归还一个时代的信物。
苏小蕊则抚摸着面前那张厚重的木质长桌,桌面深处,依稀可辨几个用铅笔写下的、已被摩擦得几乎消失的数学公式。“还记得吗?我们就是在这里,决定了公司的名字——‘哲牛’。”她的眼中泛起一丝怀念的笑意,“那时觉得,既有哲学的深邃,又有初生牛犊的闯劲,真好。”
他们坐在曾经的位置上,沉默了许久。窗外,熟悉的钟声准时响起,惊起一群鸽子。这钟声听了四年,今后,将成为记忆深处的背景音。《论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这里,他们完成了最初的“学”与“思”的淬炼。如今,是时候将淬炼的成果,带入更广阔的天地去实践、去验证了。
最后,他们敲响了导师陈明远教授办公室的门。陈教授两鬓似乎又添了些白发,但眼神依旧睿智而温和。他看着自己这四位最引以为傲,却也最“不守规矩”的学生,脸上露出了复杂而又欣慰的笑容。
“手续都办妥了?”陈教授放下手中的文献,示意他们坐下。
“都办好了,教授。”王哲代表大家回答,语气恭敬。
“说实话,从你们决定对抗高家那天起,我就知道,这校园是留不住你们了。”陈教授叹了口气,目光扫过四人,“学术的象牙塔,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的深耕者。而你们身上,有一股更野性、更渴望在现实世界中开疆拓土的火焰。这没有高下之分,只是路径不同。”
他站起身,从书柜里取出四本包装好的书,郑重地递给他们每人一本。“这是我送你们的临别礼物。不是什么新书,是我年轻时读过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他顿了顿,语重心长,“库恩在书中提出了‘范式转换’的概念。记住,你们未来要做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要勇于成为那个引发‘范式转换’的人。这过程会充满质疑、阻力,甚至孤独,但这就是开拓者的宿命。”
李壮紧紧握着书,这个硬汉此刻眼圈有些发红:“教授,谢谢您……当初要不是您帮我们周转那间地下室……”
陈教授摆摆手,打断他:“过去的事不提了。我只希望,无论你们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探寻真理的初心,不要忘记技术最终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祉。这比任何商业成功都更重要。”
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再次走在樱花小径上,手中拿着已办妥的休学文件和导师的赠书。来时的沉郁,已被一种卸下枷锁、准备迎接新挑战的释然与昂扬所取代。
“感觉像……毕业了,又没完全毕业。”李壮试图活跃气氛,晃了晃手里的文件,“就是这‘毕业证’有点特别。”
苏小蕊深吸一口带着花香的空气:“是啊,我们是从‘学生’这个身份毕业了,但‘创业者’这个身份,才刚刚入学,而且学制是……一辈子。”
张涛推了推眼镜,引用了一句恰到好处的告别:“《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校园时光忽然而过,前路征程,亦是如此。当珍惜每一步。”
王哲停下脚步,回头最后望了一眼在暮色中渐渐亮起灯火的教学楼和图书馆。那里曾是他们梦想起航的港湾,庇护了他们最初的天真与锐气。如今,他们即将驶出这片港湾,进入真正的大海。
“走吧。”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望向校门外那片华灯初上、充满未知与挑战的世界,“象牙塔的课,上完了。社会这所大学,正等着我们去书写新的答卷。”
四人的身影融入校门外涌动的人潮,完成了从学生到创业者的无声加冕。告别,不是为了忘却,而是为了以更成熟的姿态,去实现那座象牙塔里孕育出的、最纯粹的理想。身后的樱花,依旧在春风中,静静飘落。
喜欢超感应用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超感应用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