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乾县梁山北的永泰公主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的重要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时年仅十七岁。
关于她的死因,史料记载的是因为她私下议论武则天的私生活,被武则天赐死,直到唐中宗复位后,才被追封为永泰公主,并以帝王级规制迁葬在乾陵旁边,成为了唐代陪葬墓中规格最高的一座。
永泰公主墓是在1960年被首次发掘,墓里的壁画保存完好,内容涵盖宫廷生活、仪仗出行、天体星象等,真实再现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
墓中出土各类文物千余件,包括陶俑、瓷器、金银器等,其中“永泰公主墓志铭”更是为研究其生平及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然而,这座承载着盛唐历史的古墓,自发掘以来,便伴随着诸多离奇的灵异传说,成为考古界与民间热议的神秘之地。
1970年9月,一支由周教授带队的考古队,接到任务要对永泰公主墓进行二次清理与补充发掘。
林砚秋作为刚从考古系毕业的年轻队员,这是她第一次进入真正的皇室古墓,有些既兴奋又紧张。
她背着考古工具包,跟在队伍末尾,每走一步都能听到脚下踩着墓道浮土发出的“沙沙”声。
墓道里光线昏暗,队员们手中的手电筒光束照亮了两侧斑驳的壁画。
壁画上的仕女身姿窈窕,乐师手持乐器。可在林砚秋看来,那些壁画人物的眼神似乎总透着一股诡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在盯着闯入墓室的人。
林砚秋悄悄握紧了手中的工具,感觉自己浑身发冷。墓里的空气比地面低了至少十度,即使她穿着厚实的外套,也只感到寒气顺着衣领和袖口在往里钻。
“大家注意脚下,别碰坏壁画和地面的遗迹。”周教授带着几分严肃的声音在墓道里响起。
周教授从事考古十余年,工作经验丰富,早在进入墓室前就反复叮嘱他们,“对古墓要保持敬畏,不该碰的不碰,不该拿的不拿,保持专注,少说话。”
队员们纷纷点头答应,没人敢对周教授的提醒掉以轻心。
走到墓道尽头的天井处,林砚秋突然停下脚步,她似乎听到了一阵细微的“呜咽”声,像是暗处有人在哭,声音很小若有若无的。
她急忙转头看向身边的老队员老王,低声问:“王师傅,你听到什么声音了吗?”
老王皱了皱眉,侧耳听了片刻,摇了摇头:“没有啊,是不是你太紧张,幻听了?墓里环境特殊,是挺容易让人胡思乱想。”
林砚秋也觉得可能是自己太过紧张,就没再多问了,跟着队伍继续往前走。可那呜咽声却像一根细细的针,时不时刺一下她的耳膜,让她心里越来越紧张不安。
这次二次清理工作的重点是主墓室的棺椁区域。
由于第一次发掘时对棺椁周边的清理不够细致,所以此次队员们需要用小刷子和竹签,一点点拂去棺椁旁的泥土,寻找可能遗漏的文物或遗迹。
林砚秋负责清理的区域是棺椁西侧。她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刷子扫去泥土。
突然,刷子碰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她激动的控制呼吸放慢动作,慢慢地拂去周围的浮土。一截惨白的骨茬露了出来。
“周教授,这里有发现!”林砚秋立刻起身呼喊。
周教授和其他队员迅速围了过来,随着泥土被一点点清理开,一具人骨渐渐显现。
这具白骨蜷缩在墙壁边,双腿弯曲,双手向前伸展,指骨部位磨损得异常严重,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划痕,显然是生前反复抓挠墙壁留下的痕迹。
在白骨的右手边,躺着一把生锈的铁斧,斧刃上还沾着些许碎石和泥土,应该是用来凿挖的工具。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骨的胸口处,压着一块巴掌大的龟甲,龟甲上用朱砂刻着八个清晰的字:“之闵永泰,生生世世”。
“之闵?宋之闵?”队员里有人低声惊呼。
林砚秋也立刻想起了关于永泰公主的传说。
相传永泰公主李仙蕙生前与诗人宋之闵相恋,两人情投意合,却因武则天的反对,始终无法走到一起。后来永泰公主被赐死,宋之闵悲痛欲绝,竟不顾性命,凿开永泰公主墓的墓道,闯进去殉情,想要与公主“生生世世”相守。
“难道这就是宋之闵的骸骨?”年轻队员小张眼睛一亮,语气里满是激动,“要是真的,这可是能印证传说的重大发现!”
喜欢中国灵异地标真实地点灵异故事集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中国灵异地标真实地点灵异故事集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