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怎么样?”秦叔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能压住场子的沉稳。
“还行,”我挠了挠我那头自以为很随性,但可能只是懒得打理的短碎发,实话实说,“外加压力山大。秦叔,您确定我这块料,经得起您这么捶打?”
秦叔嘴角似乎微不可查地动了一下,算是个笑。“捶打是后面的事。今天不动筋骨,先磨脑子。”他推过来几页手写的笔记,字迹遒劲有力,“特训第一阶段,理论基础。天铭,你要查的事,水很深,对手不是街头混混,光靠我教你的那几下拳脚,远远不够。”
我接过笔记,首页几个大字跃入眼帘:《反侦察与情报收集基础概要》。
“首先,识别跟踪。”秦叔开始授课,语气平淡得像在介绍怎么修一块老式机械表,“日常环境里,记住‘偶然出现三次即是可疑’。同一个陌生人,在你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活动里出现超过三次,哪怕他只是在看报纸或者系鞋带,都要警惕。”
我脑子里瞬间过电影似的闪过这几天在咖啡馆附近晃悠的几个面孔。有个穿灰色夹克的中年男人,好像确实来了两三回,每次都只点最便宜的清咖,坐很久。
“电子设备不安全,”秦叔继续,“手机、电脑是双刃剑。以后重要谈话,去没电子设备的地方。手机电池没事就抠出来。别觉得麻烦,比你事后后悔强。”
我默默记下。
“建立安全通讯。公共电话亭还是好东西,虽然越来越难找。和孙小龙联系,尽量用加密邮件,或者……”他顿了顿,“用最原始的方式,约定好的死信箱。”
“死信箱?”这词听着就带感。
“嗯,一个只有你们知道的安全物理地点,用来传递纸条或小物件。比如某个公园特定长椅下的缝隙,或者老式奶箱的某个角落。不直接接触,降低风险。”
我忍不住吹了声口哨,这简直就是在演《无间道》加《007》,就是我这版詹姆斯·邦德有点寒碜,座驾是二手自行车,装备是咖啡拉花缸。
秦叔没理会我的调侃,接着往下说情报收集的基本法则:“多听少问,用眼睛看,用脑子记。不要轻易相信单一信息源,交叉验证是铁律。任何看似巧合的便利,都可能是陷阱。”
还有安全意识培养:“随时注意环境变化,家门口的记号,窗台盆栽的细微移动,陌生人搭讪的套路……保持警惕,成为一种本能。”
信息量巨大,我感觉脑袋像个被强行塞满资料的硬盘,嗡嗡作响。新奇感慢慢被一种沉甸甸的压力取代。原来隐藏在平静日常下的世界,运行着这样一套复杂而危险的规则。父母他们,一直以来就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吗?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消化着这些知识。
“觉得怎么样?”秦叔又问了一次,这次眼神里带了点审视。
“脑子有点涨,”我老实回答,活动了一下脖颈,“不过挺有意思。就像在解一个超大号的、关乎性命的谜题。”而且,赌注是我父母的真相。
秦叔点点头:“有这个心态就好。记住,理论是基础,但真正的较量在街头,在人心里。灵活运用,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课程结束时,窗外天色已近黄昏。我揣着那几页重若千钧的笔记走出武馆,弄堂里飘来隔壁阿婆烧红烧肉的香味,一种极度的日常感扑面而来。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我看街角那个等人的小伙子的眼神变了,摸口袋里的手机时感觉也变了。世界在我眼里,仿佛被加上了一层需要解码的滤镜。
压力巨大?没错。
但一种难以言喻的、属于猎手般的兴奋感,也开始在血管里悄悄涌动。
看来,我这杯“随性”的咖啡,得开始加点“缜密”的料了。
刚想到这儿,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叶晓洁的短信,问晚上要不要一起吃饭。
我看着屏幕,想起秦叔刚才关于“任何看似巧合的便利”的警告,又想起她偶尔流露出的、与她温柔外表不符的敏锐。
笑了笑,我回了个:“好啊,老地方?给你试试新豆子。”
喜欢暗涌谜局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暗涌谜局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