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了。
但会议室里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罗毅和他团队的专家们,没有一个人离开。
他们像一群终于找到水源的沙漠旅人,围着张勤,围着那几块写满了未来科技的白板,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提问和讨论。
“169号,这个纳米吸波涂料的分子结构,为什么选择这种六边形晶格?理论上,菱形结构对特定波段的吸收率更高!”
“菱形结构在超音速飞行下,涂层表面产生的热应力不均匀,容易龟裂脱落。”张勤头也不抬地回答,“六边形结构,牺牲百分之零点三的吸收率,换来百分之三十的结构稳定性。”
那位专家不说话了,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疯狂记录。
“还有这个A射b导!”另一位航电专家挤了过来,脸上是无法抑制的亢奋,“数据链的带宽要求太高了!我们现有的通讯技术根本达不到实时传输高清火控数据的标准!”
“那就换跳频扩频通讯,加上量子密钥加密。”张勤丢出一个又一个新名词,“具体算法,我明天给你。”
这场讨论,从白天持续到深夜。
最后,是郭院士强行中断了会议。
“行了!都给我去休息!”他看着这群已经彻底疯魔的专家,又好气又好笑,“想把她榨干吗?!”
罗毅这才反应过来,他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已经是凌晨两点。
而那个被他们围在中间的年轻女孩,除了脸色苍白了些,眼神依旧清亮,逻辑没有丝毫混乱。
“郭老,”他拉着郭院士走到一边,压低声音,“这个项目,不能两地跑。所有的设备、数据、人员,全都在我们那儿。169号,必须过去。”
郭院士点了点头。
这也是他早就想好的。
“我明白。”
他对罗毅说:“你们先回去。三天后,她会过去报到。”
“但是,”郭院士的表情严肃了起来,“到了那边,一切安保级别,提到最高。她的一切对外联络,由我亲自审批。”
罗毅郑重地点头:“明白!”
人群散去。
张勤回到自己那间小小的、只有一个代号的实验室。
林伟已经等在了门口。
“收拾一下。”他说,“三天后,我们搬去‘利剑’的总基地。”
“好。”张勤应了一声,推门进去。
她没什么可收拾的。
几件换洗的衣服,几本看到一半的书。
她的目光,落在了那个抽屉上。
她走过去,拉开。
左边,是周怀瑾那封字迹飞扬的信。
右边,是李霄那颗冰冷沉重的弹壳。
风花雪月。
金戈铁马。
她看着这两个东西,站了很久。
然后,她关上了抽屉。
从桌上拿起一卷所里专用的高强度密封胶带。
撕开。
对着抽屉的缝隙,横着贴了一道。
又撕开。
竖着贴了一道。
一个严严实实的十字,封死了抽屉。
她退后一步,看着自己的杰作,长长吐出一口气。
她不需要这些。
至少,现在不需要。
————————
新的基地,比国防技术研究中心更加庞大,也更加戒备森严。
张勤拥有了一间更大的独立办公室,和一个直通核心实验室的专属通道。
她的生活,进入了一种极致的纯粹。
一周七天。
每天早上六点,被生物钟准时唤醒。
然后是无休止的计算,实验,会议。
她吃饭,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只是燃料。
窗外的天是亮的还是黑的,她毫不在意。
时间,对她失去了意义。
唯一能让她感知到时间流逝的,是每周六晚上七点,那通准时响起的,经过层层转接的家庭电话。
“闺女,在那边冷不冷啊?要不要给你寄两件毛衣过去?”
“妈,不冷,这里四季恒温。”
“你爸在院子里种的西红柿结果了!又大又红,可惜你吃不着……”
“爸,挺好的,你们多吃点。”
每一次通话,不超过十分钟。
十分钟,是她从那堆冰冷的数据和公式里抽离出来,汲取温暖的唯一机会。
她变得越来越瘦,眼下的乌青几乎成了永久性的妆容。
但她的思维,却像一把在高速砂轮上不断打磨的刀,越来越锋利,越来越骇人。
一个月。
“利剑”发动机叶片的新型钛铝合金配方,定稿。
实验室样品成功浇筑,性能数据完美符合理论预期!
三个月。
罗毅的团队,在张勤提供的全新单晶生长工艺指导下,成功制造出第一片完整的、毫无瑕疵的涡轮叶片!
当那片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叶片从铸模里取出时,一位老专家摘下眼镜,用力擦拭,却怎么也擦不干镜片上的水汽。
五个月。
纳米吸波涂料研发成功。
在一块一平米的钢板上喷涂薄薄一层后,在雷达屏幕上,这块钢板变成了一只飞鸟。
七个月。
“盘古”操作系统与“利剑”的综合航电系统,完美适配。
A射b导,在模拟器上,第一次测试成功。
张勤,或者说169号,在“利剑”项目组,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传说。
一个活在所有人敬畏和惊叹里的,没有姓名,只有代号的传说。
她不知道的是,在她埋首于实验室的这七个月里,外面的世界,同样天翻地覆。
京市,高层会议室。
“报告首长!‘捕蝉行动’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个负责人站起来,声音里是压抑不住的激动。
“根据169号同志提供的初始情报,以及‘猎豹’突击队在前线的卓越表现,我们在过去半年,共清除‘蝉’组织高级头目两名,核心特工二十七名!其在亚洲的情报网络,已基本陷入瘫痪!”
“两个月前,他们撤走了安插在京市周边的所有观察哨。根据最新情报,‘蝉’组织新上任的头目,已经下达了最高指令,暂停一切针对我国的渗透行动。”
“他们……被打怕了。”
会议室里,一片叫好。
主位上的老人,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好,打得好!”
他顿了顿,看向郭院士的方向。
“169号,也该让她歇歇了。”
“这孩子,七个月,连基地的大门都没迈出去过一步。”
“再这么绷下去,我怕这根弦,会断。”
郭院士点了点头。
“我同意。‘利剑’项目的前期理论和技术攻关,已经基本完成。她确实需要休整一下。”
老人一拍桌子。
“那就这么定了!”
“给她批十天假!让她回家,好好看看她爸妈,好好睡个觉!”
————————
169号办公室。
郭院士推门进来的时候,张勤正趴在桌上,对着一张复杂的电路图发呆。
“169号。”
“郭院士。”张勤抬起头,眼里布满了血丝。
“手头的工作,停一下。”郭院士拉开椅子,在她对面坐下。
“有个好消息。”
他把那份“捕蝉行动”的简报,推到她面前。
张勤拿起来,看着那一个个被划掉的名字,看着最后“暂停一切行动”的结论。
她的手,微微抖了一下。
七个月了。
悬在她和她家人头顶的那把刀,终于,暂时收回去了。
“所以,”郭院士看着她,脸上带着难得的温和笑意,“组织决定,给你放个假。”
“十天。”
张勤愣住了。
假?
这个词,她好像已经不会写了。
她看着郭院士,嘴唇动了动,没发出声音。
“我……可以回家了?”她终于问出口,声音沙哑得不像自己的。
“对。”郭院士点头,“回家。车,已经备好了。”
张勤的身体晃了一下。
她想站起来,双腿却没有一点力气,整个人往椅子下滑。
她下意识用手死死撑住桌沿,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那股紧绷了七个月的劲,在这一刻,全泄了。
“去吧。”郭-院士站起身,拍了拍她的肩膀,“好好睡一觉。十天后,我派人去接你。”
郭院士走了。
办公室里,只剩下张勤一人。
她趴在桌上,一动不动。
不知道过了多久,林伟走了进来。
他看到趴在那里的张勤,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帮她收拾桌上的东西。
当他把一个帆布包放在桌上时,张勤终于动了。
她抬起头,看着那个熟悉的包,眼神有些茫然。
“走吧。”林伟说,“回家了。”
回家。
张勤慢慢站起身,拎起了那个轻飘飘的帆布包。
她跟着林伟,一步一步,走出了这间她待了七个月的办公室。
穿过漫长的走廊,穿过一道又一道冰冷的铁门。
当那扇隔绝了她七个月的巨大铁门,在她面前缓缓打开时。
外面世界的阳光,争先恐后地涌了进来。
光线刺得她眼睛生疼,闭上眼。
整个世界,只剩一片灼目的亮白。
喜欢国运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兴邦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国运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兴邦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