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河大营的俘虏营外,阿古拉踩着晨露走来,身上的玄甲还带着昨夜篝火的暖意。
他曾是匈奴左贤王部的牧人,五年前归附大秦,
如今是第一预备队的主将,负责接管安息俘虏。
此刻,营里的两千余名安息人正蜷缩在帐篷里,眼神里混着恐惧与敌意——他们中大多是米特拉军团的士兵,
还有些是被裹挟的波斯工匠,手里紧紧攥着破旧的毛毯,生怕秦军动粗。
“都出来!”
阿古拉的秦话带着点匈奴口音,却字字清晰,
“大秦不杀降卒,更不饿肚子!”
他身后的预备队士兵抬着十口铁锅,锅里煮着香喷喷的麦粥,
混着紫河鱼干的鲜味,飘进营里。
一个络腮胡的安息士兵猛地站起来,用生硬的秦话吼:
“别装好人!
你们抢了我们的香料,还想骗我们出去当奴隶!”
他身边的俘虏们也跟着骚动起来,有人捡起地上的石子,作势要扔。
阿古拉没动怒,反而笑了,指着自己的鼻子说:
“俺以前是匈奴人,比你们还恨秦军——五年前,俺的牛羊被抢,差点饿死。
可现在,俺是大秦的军官,管着五千人的预备队,
家里有暖炕,儿子在学堂读书。
你们信吗?”
俘虏们愣住了。
那络腮胡士兵上下打量着阿古拉,见他甲胄上确实没有侮辱性的标记,反而挂着大秦的玄鸟牌,不由迟疑了:
“你……真的是匈奴人?”
“千真万确!”
阿古拉扯开衣襟,露出胸口的旧伤疤,
“这是跟秦军打仗时留下的。
可现在,俺跟英布将军一起喝酒,跟周兰校尉一起练兵——
大秦的规矩,是看你肯不肯干活,不是看你是哪的人。”
他挥挥手,士兵们把铁锅抬到营门口,
“先喝粥,喝完了,俺告诉你们要去哪,要干啥。”
一、粥棚前的对话:打消疑虑,讲清规矩
俘虏们半信半疑地走出帐篷,没人敢先动。
阿古拉舀起一碗麦粥,走到络腮胡士兵面前:
“俺叫阿古拉,你呢?”
“俺叫哈桑,是安息的锻铁匠。”
络腮胡梗着脖子,却没拒绝那碗粥。
“锻铁匠好啊!”
阿古拉眼睛一亮,
“巧成城正缺好铁匠,那里的炉子能一天锻铁一千斤,比你们安息的土炉强十倍!”
哈桑喝粥的动作顿住了,眼里闪过一丝惊讶——
他在安息军营里就是负责锻打弯刀的,最懂炉子的好坏。
一个瘦高个的波斯人凑过来,怯生生地问:
“官爷,你们真的不杀我们?
也不抢我们的东西?”
他怀里揣着个小小的香料袋,里面是他偷偷藏的胡椒,
那是准备给生病的妻子治病的。
阿古拉瞥见了那香料袋,却假装没看见,反而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
“俺们大秦有规矩,俘虏的私人物品归自己。
你看,这是俺儿子嬴疆画的画,在润疆学堂学的。”
布包里是张粗糙的麻纸,上面用红土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人牵着羊,旁边写着两个简体字:
“爹 羊”。
波斯人看着画,又看了看阿古拉温和的眼神,紧绷的肩膀松了些:
“俺叫伊斯梅尔,会种葡萄,还会榨葡萄汁……”
“那更好了!”
阿古拉拍着他的肩,
“润疆的土地最适合种葡萄,去年张老汉种的葡萄,酿的酒连陛下都夸好。
等你们把活干好了,俺跟英将军说说,分你们几亩地种葡萄,
比在安息当流民强!”
俘虏们渐渐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问。
有人问能不能带家人,有人问干活给不给工钱,阿古拉都一一作答:
“家人在泰西封的,等安定了,俺们派商队去接;
在巧成城锻铁,每月给300钱工钱,够买5石麦;
干得好,还能入大秦户籍,跟俺一样,算大秦人!”
哈桑喝完粥,把碗递回来时,声音软了些:
“巧成城……真的有好炉子?”
阿古拉笑了:
“比你想的还好!
有蒸汽锻锤,不用你挥大锤,踩踏板就行,一天能锻十把弯刀!”
哈桑的眼睛亮了——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个省力的好炉子。
二、清点与编组:尊重习俗,各展所长
接下来的清点工作出乎意料地顺利。
阿古拉让预备队士兵拿来“俘虏登记册”,
上面除了姓名、年龄,还多了一栏“技能”。
哈桑在“技能”栏写下“锻铁”,伊斯梅尔写“种葡萄、榨汁”,
还有人写“养骆驼”“织地毯”,甚至有个叫玛丽卡的女人,写着“会用红花染布”。
“玛丽卡,你跟俺来!”
阿古拉看着登记册,对那女人说。
玛丽卡吓了一跳,攥着染成红色的衣角发抖。
阿古拉赶紧解释:“俺婆娘也会染布,用的是润疆的红花,
你要是会,正好跟她交流交流,以后给大秦的士兵染红布做战袍,工钱加倍!”
玛丽卡的眼睛瞪得圆圆的:
“染布……也能赚钱?”
阿古拉点头:
“大秦的布要卖到罗马去,就缺你这样的好手!”
玛丽卡犹豫着,还是跟着阿古拉的妻子去了旁边的帐篷——
那里正堆着刚收的红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另一边,哈桑正被几个安息士兵围着,七嘴八舌地劝:
“头儿,别信他们的!
锻铁肯定是当奴隶,累死为止!”
哈桑却摇头:
“俺刚才看了,他们的士兵跟俘虏吃一样的粥,阿古拉官爷还带着儿子的画……不像骗人的。
再说,就算是当奴隶,能用上好炉子,俺也认了!”
他走到阿古拉面前,指着几个年轻士兵:
“这几个是俺的徒弟,都会锻铁,能不能跟俺一起去巧成城?”
阿古拉求之不得:
“当然!
巧成城的曹参大人正愁没人教新工匠,你们去了,就是师傅!”
清点到伊斯梅尔时,阿古拉发现他总往怀里揣东西,便问:
“你藏了啥?
要是贵重物品,俺们替你保管,到了巧成城再还你。”
伊斯梅尔脸一红,掏出那个香料袋:
“是胡椒,给俺婆娘治病的……她在泰西封,不知道还活着没。”
阿古拉接过香料袋,闻了闻:
“这是好东西,大秦的医官老吴最会用胡椒配药。
你放心,俺们的商队下个月去泰西封,让他们帮你找婆娘,
找到了就接来润疆,跟你一起种葡萄。”
伊斯梅尔眼圈一红,“扑通”跪下磕头:
“谢谢官爷!谢谢大秦!”
三、启程巧成城:一路见闻,心渐安稳
三日后,俘虏们编成十队,跟着预备队的士兵往巧成城出发。
阿古拉特意让玛丽卡带着女人们走在前面,马车里装着她们的织布机和染布工具;
哈桑和他的徒弟们跟在中间,手里捧着阿古拉特意给的新铁锤;
伊斯梅尔则帮着士兵们照看骆驼,那些骆驼是从安息营里缴获的,
正好用来驮行李。
路上要经过润疆的新麦田,陈农官正在地里教农夫们种波斯麦。
看到俘虏队伍,有农夫喊:
“阿古拉官爷,这是安息来的朋友?”
阿古拉笑着应:
“是啊,他们要去巧成城当铁匠,以后给你们打新犁!”
一个老农提着刚烤好的麦饼跑过来,塞给哈桑一个:
“尝尝咱大秦的麦饼,比你们的馕香!”
哈桑咬了一口,麦饼里混着芝麻和盐,果然比安息的硬馕好吃,
他含糊着说:
“谢谢……好吃。”
到了驿站歇脚时,士兵们给俘虏们分发被褥。
玛丽卡摸着厚实的羊毛毯,惊讶地问:
“这是给我们的?”
阿古拉的妻子笑着说:
“天冷了,夜里盖着暖和。
等到了巧成城,还有暖炕呢,比你们的地毯暖和十倍!”
玛丽卡摸了摸毯子,又看了看正在教女人们染布的阿古拉妻子,小声说:
“你们……真好。”
走了半个月,终于能远远望见巧成城的烟囱了——
那是蒸汽锻锤的烟囱,正冒着白烟,老远就能听见“哐当哐当”的锻打声。
哈桑眼睛都直了,拉着阿古拉问:
“那就是……蒸汽锻锤?”
阿古拉点头:
“是啊,曹参大人说,那玩意儿能顶五十个壮汉,你去了就能用。”
进城时,巧成城的百姓夹道欢迎,有人扔来水果,有人喊着“欢迎新朋友”。
哈桑和徒弟们看着城里的景象——宽阔的驰道上跑着木制火车,
工坊里的工匠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连女人都在操作织布机,脸上带着笑容。
“这……这比泰西封还热闹!”
伊斯梅尔喃喃道。阿古拉拍着他的肩:
“这只是巧成城,等你去了咸阳,更热闹!”
四、安顿与展望:锻铁声里的新生
曹参早已在工坊外等着,他给俘虏们安排了住处——
一排带暖炕的砖房,每个房间都有窗户,比安息的帐篷亮堂多了。
哈桑和徒弟们被领到锻铁坊,当看到那台冒着白汽的蒸汽锻锤时,哈桑激动得手抖:
“真的……真的有这么好的炉子!”
曹参笑着说:
“以后这台就归你用了,要是觉得不好,咱们再改!
巧成城的规矩,谁能造出好铁器,谁就是师傅,工钱加倍!”
哈桑搓着手,迫不及待地让徒弟们架起铁块,踩下踏板——
“哐当”一声,铁块被砸得平整,比他挥大锤快十倍。
玛丽卡和女人们则被领到织布坊,那里的织机比她们的先进,还有染色用的蒸汽锅。
阿古拉的妻子教她们用红花染布,玛丽卡染出的红布比秦人的更鲜艳,曹参看了直夸:
“好手艺!
以后大秦的战袍就靠你们了!”
傍晚时分,阿古拉要回紫河大营了。
哈桑捧着一把刚锻好的弯刀赶来,刀身闪着寒光,比安息的弯刀更锋利:
“阿古拉官爷,这把刀送您,算俺的谢礼!”
阿古拉接过刀,拍着他的肩:
“好好干,等二五计结束,俺请你去润疆喝葡萄汁,伊斯梅尔种的!”
伊斯梅尔也跑来了,手里拿着新领的工钱袋:
“官爷,俺寄了钱回泰西封,商队说能找到俺婆娘!”
阿古拉笑着点头:
“等她来了,俺让陈农官分你们十亩地,种最好的葡萄!”
回程的路上,阿古拉听着巧成城传来的锻铁声和织布声,心里踏实得很。
他知道,这些安息俘虏只要好好干活,迟早会像他一样,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大秦人。
第一预备队的工作,不只是送俘虏,更是在给大秦添砖加瓦——
不管是匈奴人、安息人,还是楚地人,只要肯为大秦出力,就都是一家人。
远处的夕阳把巧成城的烟囱染成了金色,锻铁声在暮色里传得很远,像一首新生的歌。
阿古拉勒紧缰绳,催马往紫河赶——那里还有新的俘虏等着他,
还有更多的事要做,为了大秦的二五计,也为了这些来自远方的“新大秦人”。
喜欢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