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堪称佛教史上一段融合王族血脉、宗教使命与文化交融的传奇。他的家族背景横跨天竺与龟兹,既承载着显赫的政治地位,又充满了宗教选择的宿命感,最终塑造了这位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的巨匠。
公元344年,鸠摩罗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
他的身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祖籍天竺(印度),世代为相。父亲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世代为相,权倾一时。然而,他天性淡泊名利,志在追求精神解脱,竟辞避相位,毅然出家为僧。他东越葱岭,远行至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龟兹王久慕其名,亲至郊外迎候,延请为国师,以王室之礼相待。
龟兹王的妹妹耆婆,是一位聪慧绝伦、博闻强识的公主。她虽年至二十,却屡拒各国王侯的求婚,直至遇见鸠摩炎,被其高洁风骨所动,耆婆对这位来自异国的僧人一见钟情,不顾世俗约束执意要嫁给他。在龟兹王的强迫下,鸠摩罗炎不得不还俗,娶耆婆为妻。
。这场结合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抉择,更暗合了佛教传播的因缘——龟兹作为丝绸之路北道的佛教中心,正需一位贯通天竺与西域文化的使者。
鸠摩罗什在胎中时,就已显现出非同寻常的迹象。耆婆怀孕期间,突显神异之兆,无师自通天竺语,且记忆力与悟性倍增,与人辩论佛理时思路清晰、对答如流。众人惊异之际,高僧达摩瞿沙解释道:“此现象必因怀有智慧之子!昔年舍利弗于母胎时,其母亦智慧超常,此子将来必堪重任。” 舍利弗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着称。
这一预言将鸠摩罗什与佛陀“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相提并论,预示其未来在佛教思想史上的非凡地位。耆婆的体质变化,也被视为“必生贵子”的吉兆(相传她身有红痣,依命相学为贵子之征)。
鸠摩罗什出生后,耆婆的天竺语能力骤然消失,仿佛所有智慧已尽数传承于子。其名“Kumārajiva”意为“童寿”,即“年幼而德高”,暗含对其早慧的期待。
鸠摩罗什七岁时,母亲便带他一同出家。耆婆虽生于王室,却早已洞悉人世无常。一次郊游时,她见荒冢间散乱枯骨,深悟“色身为苦本”,立志出家修行。丈夫鸠摩炎坚决反对,她竟绝食六日,以致气若游丝。鸠摩炎无奈应允,耆婆却坚持“落发方食”,即刻剃度后始进餐。次日受戒,专修禅法,精进修行并证得声闻初果,终证须陀洹初果。
鸠摩罗什随母亲一同出家后,他师从高僧学习《阿毗昙经》,每日背诵千偈(三万余言),且无需指导便能通晓经中深义。其天赋惊动西域,龟兹王室与民众争相供养,耆婆却恐富贵扰道,携子远走罽宾(今克什米尔)。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历史奇人传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