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徐弘祖)生平年表(1587-1641)
第一阶段:早年积淀与初游(1587-1613)
万历十五年(1587年) 出生于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入私塾读书,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好历史、地理、方志与探险类书籍。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15岁,应童子试,未中。此后对科举仕途日渐淡漠,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志愿。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21岁,开启首次正式游历。 在新婚不久后,戴着母亲亲手为他制作的“远游冠”,告别家人,乘舟前往太湖,考察林屋洞等名胜。此行标志着他一生事业的开始。
万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609年-1613年) 阶段性短途游历期。 此间,他游历了齐、鲁、燕、冀等地,曾登泰山,拜谒孔林孟庙,并北上京师盘山。游历与孝道兼顾,每次归来都会为母亲讲述旅途见闻,带回奇花异石。
第二阶段:系统性的深度考察(1614-1635)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母亲王孺人病逝。徐霞客居家守孝,期间仍规划着未来的旅程。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南下福建、安徽。 这是他第一次游历皖南和闽浙。春季,与江阴僧人莲舟同游白岳山(齐云山)、黄山,对黄山的奇松、云海、怪石作了精彩描述。后经江西铅山,进入福建,探访武夷山九曲溪。
泰昌元年(1620年) 与族兄徐仲昭同行,第二次游历浙江,乘船溯钱塘江而上,登天台山、雁荡山,并试图寻找雁湖,勘正《大明一统志》中关于雁荡山顶有湖的错误记载。
天启三年(1623年) 北上河南,先后游览了中岳嵩山、西岳华山,随后南下再游湖北武当山。此行对中原地区的地理风貌进行了系统考察。
崇祯元年(1628年) 第三次入闽,并首次入粤。 经浙江、福建,考察了罗浮山,最远抵达广东广州。
崇祯二年(1629年) 北上京师及盘山。 为核查旧闻,再次北上京师,并游览京东第一山——盘山。
崇祯五年(1632年) 再游天台、雁荡。 与友人黄道周同游,对天台、雁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考察。
崇祯六年(1633年) 北上山西五台山和恒山。 这是他北方游历的最后一站。在《游恒山日记》中,他详细记录了恒山的地势地貌和登山路径。
第三阶段:“西南万里征”——最后的壮游(1636-1640)
崇祯九年(1636年) 50岁,开启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时间最长、历程最艰险的远征。 此行旨在考察中国西南的喀斯特地貌和长江源流。同行者有静闻和尚和仆人顾行。从江阴出发,经浙江、江西。
崇祯十年(1637年) 深入湖南、广西。
在湖南,同伴静闻和尚于湘江遇盗受伤后病逝,徐霞客背负其骨灰,履行将其送往云南鸡足山安葬的诺言。
在广西,他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详细考察,探访了桂林、阳朔的漓江山水,深入考察了七星岩、伏波岩等上百个喀斯特溶洞,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世界地质史上开创性的科学描述。
崇祯十一年(1638年)进入贵州,抵达云南。经贵州独山、都匀、盘县等地进入云南。在云南,他广泛游历,重点考察了滇东和滇南的喀斯特地貌,如探访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燕子洞等。年底,抵达鸡足山,在悉檀寺安葬了静闻和尚的骨灰,了却心愿。
崇祯十二年(1639年)深入滇西,探寻江源。 这是他考察的巅峰之年。他系统考察了丽江、大理地区,登苍山,游洱海。
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滇西瘴疠之地,追踪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的流向。通过实地勘察,他首次明确提出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否定了自《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千年旧说。这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期间,他因足疾无法行走,受丽江木士司资助并派人护送,在鸡足山修志。
崇祯十三年(1640年) 重病东归。 在云南考察期间,因长期风餐露宿,身患重病(可能为足疾恶化并感染足疾),双足俱废。云南地方官念其功绩,派人用滑竿历时150余天,将其护送回江阴老家。
第四阶段:晚年与身后名(1641-至今)
崇祯十四年(1641年) 正月,病逝于江阴家中,享年54岁。临终前,其病榻旁仍摆放着旅途采集的岩石标本。
他的游记手稿由友人王忠纫、季梦良等整理,但其后因战乱散佚甚多。经后人搜集,现存《徐霞客游记》约60余万字,仅为原稿的六分之一。
《徐霞客游记》 被誉为“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既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着,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也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他在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研究方面的贡献,比西方早了一百五十余年。
后世尊称他为“游圣”,其不畏艰险、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至今仍被世人景仰。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历史奇人传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