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波的尘埃落定,虽未伤及“何记”根本,却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何雨柱。他意识到,在全球化浪潮下,商业竞争早已超越了地域界限,任何对外拓展都必然伴随着风险和挑战。与其急于求成,四处出击,不如先苦练内功,将香港的大本营打造得固若金汤。他将战略重心重新调整回“深耕香港,夯实根基”上。
回归本源的第一件事,是全面升级“何记厨师学堂”。何雨柱不再满足于培养能上手炒菜的厨师,而是要建立一套能够传承“何记”核心技艺与理念的体系。他投入重金,将学堂隔壁的一个小仓库改造成现代化的理论教室和品鉴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专业的食材标本库。他亲自编写教材,将“何氏融合菜”的理论基础、食材学、风味搭配原理、火候掌控心法等系统化、理论化。教学方式也改为“理论+实践+品鉴”三位一体,要求学员不仅要会做,更要懂为什么这么做,并能说出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
“我们要培养的,是能独当一面、有思想、有底蕴的厨师,不是炒菜机器。”何雨柱在开学典礼上对首批经过严格筛选的二十名学员说,“‘何记’的味道,将来要靠你们传下去,还要靠你们发扬光大。”
这套体系化的教学,不仅提升了学员的综合素质,也反过来促进了何雨柱自身对厨艺的梳理和升华。他发现自己过去很多凭经验的感觉,在试图用语言表达时,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
与此同时,他对两家“何记”酒楼的运营进行了精细化改革。引入了一套从香港理工大学定制开发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详细记录每位熟客的口味偏好、忌口信息、消费习惯和重要纪念日。当一位老主顾再次光临时,服务员能自然地推荐他可能喜欢的新菜,甚至在他生日时送上一碗精心准备的长寿面。这种“知心”的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客户粘性和满意度。
后厨管理上,何雨柱在保持手工技艺核心的前提下,引入了更科学的流程管理和品控标准。对每道招牌菜的关键步骤进行数据化记录(如油温、时间、投料顺序),形成标准作业程序(Sop),确保口味的稳定性,同时也为新厨师的上手提供了清晰指引。
这些“内功”的修炼,短期内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益,甚至增加了运营成本,但何雨柱坚信这是正确的方向。娄晓娥起初有些心疼投入,但看到酒楼的口碑愈发稳固,客户流失率降到历史最低,也逐渐理解了丈夫的远见。
就在“何记”潜心修炼内功之时,外部环境也在悄然变化。让·雷诺的“Le ciel”东京店如期开业,以其极致的美学和无可挑剔的服务再次震撼业界,稳稳摘得米其林三星,风头一时无两。相比之下,“何记”显得低调而务实,仿佛退出了第一梯队的竞争。
一些业内评论开始出现唱衰的声音,认为“何记”模式过于传统和缓慢,缺乏国际视野,恐将错失发展良机。甚至连欧阳文山都有些担忧地问何雨柱:“柱子,我们是不是太保守了?眼看着别人在全球跑马圈地。”
何雨柱却异常平静,他指着厨房里正在潜心练习刀工的学徒,对欧阳文山说:“欧阳主编,你看这些年轻人。他们现在可能连基本的白宰都做不好,但只要根基打牢了,未来就有可能成为比让·雷诺更厉害的大厨。开店容易守店难,开遍全球不难,难的是让每一家店都有灵魂、有生命。‘何记’的根在香港,先把这根扎到地下十丈深,再去想枝繁叶茂的事。否则,风一吹就倒了。”
他的目光超越了眼下的得失,投向了更远的未来。他开始思考“何记”的传承问题。他与娄晓娥商量,计划设立一个“何记发展基金”,从每年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注入,用于支持优秀学徒深造、厨艺研发和未来可能的稳健扩张。他甚至开始物色和培养除了阿强、墩子师傅之外,更有管理潜质和战略眼光的年轻骨干,为“何记”未来的管理梯队做准备。
然而,就在何雨柱以为可以安心经营,静待花开之时,一个来自家庭内部的变量,悄然打破了平静——他们的儿子何晓(为避免混淆,此处采用常用名),完成了在海外的学业,即将归港。
何晓从小目睹父母创业的艰辛,对餐饮业感情复杂。他天资聪颖,在国外名校攻读的是商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深受现代企业治理和资本运作理念的影响。此次学成归来,他踌躇满志,希望能用所学的“先进”知识,帮助父母将“何记”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餐饮集团。
晚餐桌上,何晓兴奋地向父母阐述他的构想:“爸,妈!现在时代不同了!‘何记’不能只守着两家店。我们应该引入风险投资,快速复制模式,建立中央厨房,发展连锁经营,打造强势品牌,然后上市!你看‘Le ciel’,背后就是大资本在运作!我们要抓住机会!”
何雨柱听着儿子充满激情却略显稚嫩的计划,眉头微蹙。娄晓娥则担忧地看着丈夫,又看看儿子。
“晓儿,”何雨柱放下筷子,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你的想法很好,有冲劲。但是,做餐饮,尤其是中餐,最核心的不是资本,不是模式,是锅里的那口气,是掌勺人的那颗心。‘何记’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站得多稳。你说的上市、资本,听起来很美,但那就像盖高楼,地基不牢,楼越高,塌得越快。”
“爸!您太保守了!”何晓有些着急,“现在竞争多激烈!不快跑就要被淘汰!我们有品牌,有手艺,缺的就是资本和现代管理!只要引入资本,我能让‘何记’在三年内开遍大湾区!”
“三年?”何雨柱摇了摇头,目光深邃地看着儿子,“我用了十几年,才勉强摸到一点中餐的门道。你想用三年,就把‘何记’的味道复制出去?晓儿,有些东西,是快不来的。这件事,以后再说。你先安心在家里住下,从基础做起,熟悉熟悉情况。”
何晓还想争辩,但看到父亲坚定的眼神和母亲示意的目光,只好把话咽了回去,但脸上明显带着不服气。
夜晚,何雨柱站在阳台上,望着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心中波澜微起。儿子的归来,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两代人的理念冲突,如同暗流,开始在家中和“何记”内部涌动。如何引导儿子,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稳健与扩张,将成为他接下来必须面对的课题。
外部的风浪暂息,内部的变革却已悄然萌芽。“何记”这艘航船,在何雨柱的掌舵下,即将驶入一段既要巩固根基、又要应对代际更迭的新航程。前方的海面,看似平静,却隐藏着关乎未来方向的深刻抉择。
喜欢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