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流民屯外的田野里,红薯藤蔓铺开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新开垦的梯田上,黍米和豆苗也破土而出。屯内,秩序井然,工匠区的烟火日夜不息,校场上的操练声铿锵有力。一种不同于以往挣扎求存的、充满活力的气氛,在屯子里弥漫。
制度的根基已初步夯实,技术的萌芽正在生长,林川知道,是时候将目光投向更远处了。生存之后,是发展;固守之后,是连接。
他召集核心层,提出了一个构想:“我们不能只满足于黑石寨这一条线。我们需要更多的朋友,也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我打算,组织一支精干的商队,带上我们的粉条、新烧的陶器、改良的农具,还有……‘忠义可风’的故事,走出这山沟,去南面更大的集镇,甚至……去西安府看看。”
这个提议,让众人既兴奋又忐忑。
“去西安府?那可是省城!万一被官府……”王老栓首先担忧。
“王叔,如今我们已非寻常流民。张公的文章和匾额,便是我们的护身符。”吴秀才反驳,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况且,闭门造车,终非长久之计。需知外界情形,需换我所需之物,更需让我‘忠义’之名,广传于外!”
沈文舟也赞同:“文舟愿往。可与沿途士子、商贾结交,探听朝廷动向,亦可宣扬我屯抗虏之事。”
杨把总从军事角度考虑:“可派一队精锐伪装护卫,既可保商队安全,亦可沿途绘制地图,侦察山川地势、关卡兵力,于我日后大有裨益。”
经过详细筹划,第一支流民屯商队正式组建。由沈文舟担任领队,吴秀才为副,负责交涉与文书;孙小眼挑选了五名最机警的侦察兵伪装成伙计,负责安全和情报;王老栓则选派了四名可靠、熟悉市贸的屯民,负责具体的交易。携带的货物除了粉条、陶器、少量铁制农具,还有几十本由吴秀才亲自抄录、装订的《流民屯抗虏记》册子。
商队出发那天,全屯几乎都来送行。看着那十几匹驮着货物和希望的骡马消失在向南的山道上,许多人心中都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这不仅仅是去做买卖,更像是这个从血火中诞生的集体,第一次主动将触角伸向外部世界。
商队离开后,屯内并未闲着。林川利用这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大力推进“积储”战略。
黑石寨献出的矿脉经过初步探查,储量虽不大,但品质尚可,且易于露天开采。在雷匠人的指导下,一座小型高炉开始在山坳里搭建起来,与之配套的,还有利用水力驱动的大型鼓风箱(由顾博士设计)和焦炭窑(用于将煤炼成焦炭,以提高炉温)。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失败的风险和材料的浪费,但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让张五等老工匠激动不已。
农业上,王老栓带着人尝试在林川的提示下进行“套种”,在红薯地间隙种上豆类,以期能肥田增产。李窑工则改进了窑炉,烧制出的陶器更加坚固耐用,除了自用,也开始小规模储存,准备用于后续交易。
与此同时,陆夜不收的训练也初见成效。他带出来的几个弟子,不仅精于潜伏侦察,更开始学习如何渗透、如何破坏、如何在敌后制造混乱。这支隐藏在阴影中的力量,将成为流民屯未来的獠牙。
一个月后,商队满载而归。
他们不仅带回了流民屯急需的盐巴、布匹、药材、书籍,以及少量珍贵的硝石和硫磺,更带回了大量宝贵的信息。
沈文舟和吴秀才兴奋地向林川汇报:
西安府乃至整个陕西,官场腐败,民生凋敝,对各地自发抗清的“义军”态度暧昧,既无力剿灭,也不敢公开支持。流民屯的事迹确实通过张溥的文章和商旅的口耳相传扩散开来,在士林和民间赢得不少赞誉,甚至有人称之为“北地砥柱”。
他们用粉条和陶器成功打开了几条商路,与几个信誉尚可的商号建立了初步联系。更重要的是,他们暗中接触到了几个同样在艰难抗清的小股义军势力,彼此交换了信物,约定互通声气。
“林当家,外界已然巨变!”吴秀才语气沉重而又带着一丝兴奋,“李闯王(李自成)声势复起,朝廷焦头烂额,东虏亦在调整部署。天下,将乱矣!然乱世,亦是我等有所作为之时!”
商队的回归,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流民屯的人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并非孤岛,而是身处一个波澜壮阔、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巨大棋局之中。
林川看着堆满库房的物资,听着沈文舟和吴秀才带回的消息,心中波澜起伏。
通衢已开,道路已现。
流民屯这艘小船,在经历了最初的惊涛骇浪后,终于要驶入更加广阔,也更加风高浪急的海洋。下一次考验,将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经济和外联上的全面挑战。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