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期转瞬即至。野狐峪与周遇吉部约定的联防节点,位于峪口以西约十五里的一处隘口,当地人称之为“鹰嘴崖”。此地两山夹峙,中间通道狭窄,崖壁陡峭,易守难攻,是通往野狐峪方向的天然门户。
流民屯方面,由杨把总亲自带队,抽调了赵铁柱麾下八十名经验丰富的乡勇,以及王老蔫锐士营的二十名好手,携带了充足的箭矢、滚木擂石,以及部分新赶制出来的“简化版万人敌”。周遇吉部则由孟头领率领,来了约一百二十人,多是些面容精悍、沉默寡言的老兵,装备虽显破旧,但队列严整,眼神锐利,自有一股沙场沉淀下来的煞气。
两股人马在鹰嘴崖下会合。杨把总与孟头领互相抱拳见礼,算是打了招呼,气氛谈不上热络,但也保持着基本的客气和尊重。双方士兵则泾渭分明地各自扎下小型营盘,互相之间带着审视和隐隐的戒备。
“孟头领,久仰。”杨把总开门见山,“根据情报,联军搜粮队活动频繁,此地首当其冲。你我两军初次协作,当以稳为主。我意,你我各守一边山崖,互为犄角,了望哨共享信息,遇敌则以号角为令,相互支援,如何?”
孟头领脸上那道疤动了动,声音粗豪:“杨把总安排便是。不过,崖顶视野最佳处,需由我的人来守。”他这话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味道,显然是想掌握最主要的预警和指挥位置。
杨把总眼神微眯,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意图——既要合作,也要在合作中占据主动。他略一沉吟,想到周遇吉部的老兵在了望和警戒上经验可能更丰富,便点头同意:“可。那就请孟头领负责崖顶了望与号令。我部负责左翼山崖及通道正面防御。”
分工既定,双方立刻行动起来。孟头领的人迅速登上崖顶,清理视野,设置哨位。杨把总则指挥乡勇和锐士营在左翼山崖构筑简易工事,布置防御器械。
最初的半天在紧张的忙碌中过去。到了下午,问题开始显现。双方号令习惯不同,周遇吉部多用旗号和特定的哨音,而流民屯乡勇更习惯听锣鼓和人的呼喊。一次简单的换防演练,就因为信号误解,导致差点发生碰撞,气氛一度有些尴尬。
“这样不行。”杨把总找到孟头领,“必须统一号令。孟头领经验丰富,可否由你定下几种简单的旗语和哨音,教授给我的人?事关生死,容不得差错。”
孟头领看了杨把总一眼,似乎有些意外对方的坦诚和务实。他点了点头,没有推辞:“可。就以崖顶旗号为主,辅以长短哨音。”
接下来的时间,变成了临阵磨枪的号令训练。流民屯的乡勇们在周遇吉部老兵的指导下,艰难地辨认着不同颜色的旗帜和复杂的哨音组合。起初错误百出,引来一些周部老兵毫不掩饰的嗤笑,但在杨把总和赵铁柱的严厉督促下,渐渐有了些模样。
王老蔫则带着他的人,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在前出方向布置了不少陷阱和绊索,作为第一道预警。
傍晚时分,当夕阳将鹰嘴崖染成一片血色时,负责了望的周部老兵突然发出了急促的哨音,同时用力挥舞起代表“敌袭”的黑色旗帜!
“来了!”杨把总和孟头领几乎同时起身,冲到崖边。
只见远处山林中,尘土扬起,一支约两百人的队伍,打着杂乱的旗帜,正朝着鹰嘴崖方向快速逼近!看其衣甲和行进方式,正是联军的人马,而且很可能是高迎贵麾下的搜粮队!
第一次协作,第一次考验,就在这猝不及防的时刻,到来了。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