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野狐峪迎来了开春后的第一场雨。细雨滋润着焦土,嫩绿的草芽从积雪下探出头来。校场东侧的石碑前,摆放着新采的松枝和野花。
来自江南的士大夫郑经纶正在文书馆内仔细翻阅《辽东都司疆域图》。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臣曾任南京兵部郎中,北京陷落后一直在江南组织抗清。
此图关系重大,郑经纶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若能收复辽东,便可切断清军后路。
林川注意到他用的词是,而非。
郑大人认为,我们该当如何?
郑经纶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江南各省的义军已经联合,推举令尊为盟主。
林川展开密信,是他父亲周文远的亲笔。信中详细说明了各地义军的情况,并要他尽快南下会师。
令尊希望你能带去北方的精锐,郑经纶说,特别是火器营。
这个消息在定北军将领中引起了分歧。杨把总认为应该固守根本,赵铁柱主张分兵支援,王老蔫则提出折中方案:派精锐小队携带火药配方南下。
我们不能走,林川最终决定,但可以派出教官,帮助训练火器部队。
就在这时,索伦部首领乌力罕带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清廷正在组织大规模移民,要将辽东的汉人全部迁往关内,同时迁入满洲八旗。
他们在抹掉汉人的根!吴秀才拍案而起。
更可怕的是,清军开始系统性地销毁历史遗迹。永陵、福陵这些明朝皇陵都被破坏,连山海关的城楼都被拆毁重建。
必须阻止他们!教谕气得浑身发抖。
林川意识到,这已经不只是军事斗争,更是一场文明存续的战争。他立即下令加快铸魂计划的实施。
正月十五,野狐峪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元宵灯会。没有往日的喜庆喧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庄严肃穆。士兵们手执灯笼,在教谕带领下重温华夏礼仪。
着我汉家衣裳,教谕高声吟诵,兴我礼仪之邦!
令所有人动容的是,索伦部猎人也换上了根据古籍复原的明式服装。乌力罕用生硬的汉语说: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穿的。
便在这时,南下的小队带回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江南义军在林川派去的教官帮助下,成功击退了清军的进攻。更重要的是,他们仿制的新式火铳已经投入使用。
星火已经燎原,郑经纶激动地说,现在只欠东风。
然而危机总是接踵而至。正月二十,巴彦得到大批援军,开始对野狐峪进行最后的围攻。这一次,清军改变了战术,他们不再强攻,而是采取围困策略。
他们要饿死我们。王老栓清点完粮仓,忧心忡忡地说。
更糟糕的是,高迎贵部见势不妙,开始向清军暗送秋波。刘芳亮甚至派人传话,要求定北军交出火药配方换取粮食。
这个反复小人!赵铁柱怒不可遏。
面对困境,林川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主动出击,打通与江南的联系。
王老蔫带锐士营开路,林川部署,杨把总率主力接应。我们要把文明的火种,传递到大江南北。
出征前夜,林川独自在文书馆整理要带走的典籍。他特意选了一套《永乐大典》残卷,一部《武经总要》,还有那幅珍贵的辽东都司地图。
将军,李二狗一瘸一拐地走进来,让我也去吧。
你的伤还没好。
但我认得字了,李二狗坚持,可以帮上忙。
林川看着这个从流民成长起来的年轻军官,终于点头:好,你负责保护典籍。
正月二十一,黎明。出征的队伍在细雨中整装待发。除了锐士营的精锐,还有十几个自愿同行的儒生。郑经纶执意要亲自南下,他说:这把老骨头,该为华夏尽最后一份力了。
教谕将一面绣着字的大旗交到林川手中:让这面旗帜,重新飘扬在神州大地。
当队伍走出峪口时,留守的军民齐声高呼:日月重开,华夏永昌!
这呼喊声穿过雨幕,越过山峦,仿佛在与千百年的先祖呼应。文明的薪火,正在这最黑暗的时刻,悄然传递。
喜欢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