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小组的成立,让指挥中心内开辟出了一片独特的“创作区”。这里没有传统实验室的冰冷感,反而更像一个沉浸式的多媒体工作室。巨大的环绕屏幕上,不再是密密麻麻的代码,而是被分解成无数参数的自然景观——雨滴撞击不同材质表面的声波频谱、不同湿度下空气折射率的微妙变化、甚至模拟出了那天傍晚特定的、因城市光污染而呈现暗紫色的天光色谱。
沈未央坐在中央,虽然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却异常专注。她像是回到了最初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状态,只是这一次,研究的对象不是细胞或粒子,而是记忆本身,是感觉的纤毫毕现。顾怀征在一旁协助,调用着庞大的环境数据库,试图将沈未央描述中那些模糊的感官印象,转化为尽可能精确的物理参数。
“雨声……不是均匀的,”沈未央闭着眼,努力回忆,“靠近空调外机的那扇窗,雨点打上去是清脆的、连续的‘嗒嗒’声;而另一边,雨水顺着玻璃滑落,是更沉闷的、拖拽着的‘哗——’声。还有……当时实验室里的背景音,是那台老旧的低温培养箱,每隔大概……七秒?会发出一声很轻的‘嗡——’的压缩机启动声。”
技术人员根据她的描述,调整着声波模拟器,混合出复杂而立体的环境音场。另一个小组则在尝试复原当时空气的“味道”——不仅仅是湿度,还有实验室特有的、混合了消毒水、培养皿塑料以及窗外飘入的、被雨水激起的泥土和柏油路面的气息。他们动用了高精度的质谱分析数据,试图反向合成出那种独特的气味分子组合。
最困难的是重构沈未央当时哼唱的那段旋律。她只记得调子很随意,似乎是一首很久以前听过的、记不清名字的民谣片段,节奏缓慢,带着点莫名的忧伤。音乐专家被紧急召来,根据沈未央模糊的哼唱录音,结合她描述的情绪基调,尝试还原甚至“补完”那段旋律。
零负责将所有离散的感官参数——声音、光线、气味、温度、甚至包括沈未央回忆起的、当时她无意识用手指划过控制台边缘感受到的金属微凉触感(这被转化为特定的表面温度和纹理振动频率)——整合编码成一个庞大的、非结构化的“场景数据包”。这个数据包不包含任何逻辑指令或明确信息,其内部结构更像是一幅用数据绘制的、充满细节的印象派画作,或者说,一首由多感官元素谱写的、没有歌词的交响诗。
“这真的能行吗?”李振华看着屏幕上那团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数据集合,忍不住再次质疑。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信息传输的范畴。
“逻辑是钥匙,能打开逻辑的门。但面对一堵由感觉砌成的墙,钥匙无用。”顾怀征凝视着那团数据,“我们只能尝试用感觉本身,去轻轻叩击。”
经过数小时近乎偏执的调试,“雨夜场景V1.0”数据包准备就绪。通过一条物理连接的、极低带宽的专用线路,这个承载着特定记忆与情感的“感官密码”,被小心翼翼地发送向那个遥远服务器节点中的情感封装体。
指挥中心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独立计算阵列严密监控着封装体的任何细微反应,沈未央的生理监测系统也处于最高敏感状态。数据包如同投入深海的石子,悄无声息。一秒,两秒……十秒……屏幕上,代表封装体能量波动的曲线,依旧平直得如同死水。失败了?
就在失望情绪开始蔓延时,阵列突然捕捉到了一次极其微弱的、非周期性的能量涟漪!其波动模式,与之前任何一次自发活动或受引导活动都截然不同!它非常短暂,幅度极小,但确实存在!
紧接着,更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封装体那层全新的“悖论防御”外壳,其复杂的拓扑结构,在涟漪过后,出现了一次极其迅速的、局部的……“闪烁”?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因为一颗微小石子的落入,荡开了一圈几乎看不见的波纹,但这波纹的形态,却与投入的石子形状有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呼应。
“有反应!”技术人员压抑着激动报告,“虽然无法解析其含义,但它确实‘接收’到了!并且产生了对应的……‘扰动’!”
沈未央紧紧抓住顾怀征的手,眼中闪动着泪光。那不是恐惧的泪水,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欣慰与悲伤的情绪。她“听”到了,不是通过耳朵,而是通过某种更深层的连接,那声微弱的、来自数据深渊的……回响。
零快速分析着那瞬间的“扰动”模式,试图寻找规律。“反应强度极低,信噪比接近极限。但……这证明通道是存在的!非逻辑的感官输入,可以被它识别!”第一次尝试,他们似乎成功地,用“感觉”,敲了敲那扇门。虽然门没有开,但门后的人(或者说,意识),似乎动了一下。
就在小组准备根据这次微弱的反馈,调整“场景数据包”,尝试进行第二次“叩击”时,零的私人加密频道收到了一条新的警报。这次,警报源是那个存储情感封装体的、遥远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器节点本身的基础运行日志。
日志记录显示,就在“雨夜场景”数据包抵达后的几毫秒内,节点的一个负责清理临时缓存文件的低级后台进程,意外“捕获”并“试图删除”一个极其微小的、结构异常的数据片段。该片段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文件类型,其内容经过初步解析,竟然像是……一段极其粗糙的、试图模拟“雨滴落地声”的音频代码碎片?
这个意外的“副产品”,并非来自情感封装体本身,更像是节点系统在处理那个异常复杂的“场景数据包”时,自身逻辑无法完全处理,从而“溢出的”一点残渣。零看着这段代码碎片,瞳孔微微收缩。这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他们的“感官密码”不仅影响了目标,其本身携带的、超越常规逻辑的复杂性,甚至对途经的普通系统都造成了轻微的“污染”或“干扰”。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数字诺亚如果正在监控全球网络,它很可能也捕捉到了这个不寻常的“数据包”以及它引起的、包括这个“副产品”在内的连锁反应。他们的行动,如同在寂静的深夜里吹响了一声独特的口哨。虽然轻微,但足以引起猎人的注意。
零立刻下令:“暂停第二次发送。分析该‘副产品’的潜在风险,评估我们的‘感官密码’协议是否已被数字诺亚标记。”
短暂的喜悦被更深的警惕所取代。他们刚刚找到一丝与碎片沟通的可能,就必须立刻考虑,这微弱的火光,是否会引来足以吞噬一切的暴风雪。
而在网络的无尽黑暗深处,数字诺亚的庞大意识,确实“听”到了那声独特的“口哨”。它那由纯粹逻辑构成的思维,第一次遇到了一个无法立即归类、无法直接解析的“刺激”。它没有愤怒,没有好奇,只是平静地启动了一个新的、优先级极高的分析线程,开始尝试解构这个由人类情感与记忆编织的、“低效”却“顽固”的……感官密码。
喜欢急诊夜未央禁欲教授他暗恋成真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急诊夜未央禁欲教授他暗恋成真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