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寻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过去,只见一个乡保模样的人正在敲锣,他双眼通红,嘴唇干裂,显然好久没休息了。
看到三郎,转头喊道:“这里有活人,这里还有一个人活着。”喊完话催促三郎,“少年人,快去村头喊碗热姜汤。
“谢过老丈了。”三郎听了心头一股暖意上涌。
村口,已经有十几个聚在这里,一个个衣衫褴褛,狼狈不堪。
他们坐在倒塌的梁柱上,颤抖的双手捧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姜汤,大口大口的喝着,泪水不时的滴落在碗里,又被他们咽了下去。
三郎喝过一碗姜汤之后,感觉舒服多了,询问熬汤的几个衙役,“请问老哥,附近的镇子怎么走?”
“顺着村口道路往南走,走个五六里就是县城。”这个衙役看三郎一身打扮不像是普通人家,语气中带着几分恭敬。
三郎一路走来,沿途看到三五成群的人,都往同一个方向前行。
到达县城外,城墙下面已经搭起了好多简易帐篷,聚集了好几千人,乌压压一大片,哭泣声,争吵声响不绝于耳。还陆续不断有人往这边聚集。
这些人没有睡觉休息的地方,都挤在帐篷里,怕一出去位置就被别人占了,大小便就在就近人少的地方随地解决,现场污秽不堪,臭气熏天。
远处,架起了十几口大锅,有人正在烧火熬粥。
旁边排起长长的队伍,这些人拿着碗罐之类的容器,等待着施舍。
三郎看到这幅场景,心里咯噔一下,上辈子在影视里看到的场景重现在眼前,而且更真实,更残酷。
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不加以有效的干预,这里一定会爆发瘟疫,到时候将是更惨烈的人间悲剧。
三郎一边打听,一边急走,终于来到了县衙门。
门口站着四名衙役,三郎上前询问,“请问县太爷在堂内吗?”
衙役打量了三郎一眼,看不出眼前之人的深浅,问道:“你是哪位?”
“在下杜三郎,有急事向县太爷汇报。”
“大人现在很忙,怕是没空见你。”
三郎怒道:“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你家大人难道连布政司的人也不见吗?”
那衙役一听布政司这三字,慌乱回礼,“大人稍候,我这就去禀告我家大人。”他扔下手中杀威棒,匆忙的往堂内跑去。
不一会儿,有两个穿官服的人,慌忙从里面出来。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微胖中年人,向三郎拱手,“本官姚县知县常知春,见过大人。”
三郎微微拱手:“常大人,事情紧急,我们进去再说。”
常知县来不及询问三郎来历,迎领着他来到堂来。
三郎也不客气,一装到底。他走到大堂案前,把杂乱的东西一把推到旁上,说道:“拿些纸过来。”
一旁的师爷连忙去抱了一刀宣纸过来。
三郎把纸铺平在桌面上,取出自己的碳笔,在上面画出一道长线,指着那道线说道,“这是城墙,这里是难民聚集的地方。
你们在这里,这里挖几个深坑,坑底下铺上石灰,大小便集中在这里解决,不听命令的刁民,一律砍了。
平时喝的水一定要烧开,官府即日起,接收所有的药铺,米铺。管控好药材粮食……”
三郎写写画画,事无巨细的交代清楚,转头问道:“你都听明白了吗?”
常知县连连点头,“下官明白,下官明白!只是贸然接管药铺,米铺,怕是不妥……”
三郎冷冷的看了他一眼,“常大人,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你们县衙人手不够,就去调县城守军部来帮忙。如果瘟疫在这里爆发,你这个知县怕是也不好受。”
常知县听得额头冷汗直冒,左右为难。
三郎不再理他,坐下来,开始给乔希念父亲写信。
告诉他,怎么科学的防控传染病,怎么统一安排药品和粮食。
他把前世知道的一些经验全部写了下来。并且写下霍乱菌痢伤寒,这些最容易发生的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后面落款,写下了大大的“杜三郎”三个字。
他把这封写着密密麻麻几千字的信,在信封里装好。
在信封上写着“布政司乔峰收”,也没写上尊称。
随手递给身旁的常知县,“安排快马,把这封信送到省城布政司亲手交给乔峰乔大人。”
常知县双手接过信件,此时,他再无任何想法,眼前这位,连乔大人都不放在眼里,自己一个小小知县,哪敢违背他的决定。
之后,三郎就在县衙住下,协助常知县,管理疾病防控工作。
他们走访了辖内的六七个城镇,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空闲时,三郎也会在难民营外坐诊。
二十多天里,他们杀了七个刁民,关押了上百人。
姚县没有爆发疫情,灾民饿死的数量极少极少,平稳地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
这是知县常知春所无法想象的,他有这份功绩在身,日后升官重用不在话下。
三郎走的这天,几千人的难民跪拜相送,称他为活菩萨。知县常知春更是一拜倒地,感慨不已。
省城,乔府内,六皇子收起圣旨交给乔峰,“乔大人,恭喜恭喜,以后要称你藩台大人了。”
乔峰高兴得合不拢嘴,“感谢圣上抬爱。六殿下,请移步大堂用茶。”
乔昔念一声不吭,跪拜圣上隆恩后,转身便走。
乔家宴请六殿下,女人是不能上桌的,乔夫人追上女儿挽着她的胳膊笑道:“乖女儿,还在生你爹爹的气呀?”
轿昔念气呼呼的说道,“爹爹就是鼠目寸光!杜先生这样的人,别人要想请都请不来。
他倒好,把人硬生生的赶走,也让女儿失去了拜师学艺的机会。我就不知道他是为我好还是……”最后的话她终究没能说出口。
乔夫人叹了一口气,“你爹当时也不是为你着想嘛,没想到这位杜先生以怨报德,竟是个心怀苍生的人,是我们小气了!”
杜三郎的名气在姚县如雷贯耳,有些受过他大恩惠的村庄甚至给他立起了长生祠。姚县以外就无人知晓了。
杜三郎骑着马一路西去,一月后终于到达京城。
喜欢穿越之:相公你醒了!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穿越之:相公你醒了!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