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察觉王仲的尴尬,转言道:老夫此次来泰山避寒并未告知旁人,云逸从何得知我们住在驿馆?
王仲解释道:近来泰山往来人员繁杂,为防匪患混入,特命人彻查,这才得知郑师在此。
郑玄捋须颔首:原来如此。云逸心系百姓,不负卢公教诲。
王仲直入主题:此次前来,实有要事相求,望郑师相助。
郑玄道:但说无妨,老夫定当尽力。
管宁、邴原也道: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吩咐。
王仲欣喜道:如诸位所见,泰山发展日渐起色。来年开春,我打算推行全民屯田,为百姓储粮。
郑玄赞许道:此乃利国利民之举!
管宁附和:确实!
邴原疑惑:屯田虽好,但需要我等做些什么?
王仲解释道:去年开荒忙碌,孩童无人看管,走失事件频发,令屯田军疲于奔命。
今年我计划在各县设立学堂,招收适龄孩童。既解父母后顾之忧,又让屯田军专心护田,更能教书育人,可谓一举三得。
郑玄颔首:云逸思虑周全,令人钦佩!
管宁会意:云逸是想让我们帮忙教书?
王仲微笑:若诸位愿来太守府任职,王某自当欢迎之至!
“诸位皆怀经世之才,莫说区区泰山,便是位列朝堂亦非难事,然诸位却钟情林泉,不慕荣利,郑公更于北海兴学,传道授业,实在令人钦敬。”
“王某不敢奢望诸位入幕府效力,唯有退求其次,恳请郑公与各位在泰山设立学堂,教书育人,所需资费,尽由我王仲承担!”
郑玄捻须沉吟:“这......”
王仲连忙追问:“莫非郑公有所顾虑?”
“非也。”郑玄缓缓摇头,“办学易,然授课典籍之事......”
管宁颔首附和:“郑公所虑极是。云逸欲在诸县设学,泰山郡辖十二大县及诸多小邑,若每处皆设学堂,所需典籍何其之多!”
出身寒门的邴原对典籍渴求尤甚。
他长叹道:“确实如此。无典籍何以传道授业?云逸设想虽佳,恐难实行。”
王仲唇角微扬:“若王某能解决典籍之困,诸位可愿相助?”
郑玄愕然:“云逸慎言!你可知一所学堂需多少卷帙?老朽在北海藏书,专设十余间书室尚不敷用!”
十余间书室?!
王仲闻言暗自咋舌。
这年头的藏书家,竟为典籍专筑屋舍!
他强抑心绪,正色道:“实不相瞒,学生此番携来一物,凭此物可要多少典籍便有多少。”
郑玄惊诧:“不知是何宝物?”
王仲招手道:“则平,呈上来。”
赵普解开包裹,将厚厚一叠素纸置于郑玄案上。
霎时间——
无论是郑玄、管宁,还是邴原。
众人目光皆为之凝滞,眼底泛着异彩。
郑玄双手微颤,轻抚案上素纸:“云逸,这是......”
王仲淡然一笑:“正是纸张。”
管宁、邴原霍然起身,震惊地望着那叠白纸。
昔日洛阳城中,蔡邕曾展示过书籍,引得卢植与卫氏族人瞠目结舌!
当世能拥有纸质典籍者,皆是名震天下的鸿儒!
可眼前——
整叠白纸竟这般随意摆放?
郑玄喉头微动:这纸张为何如此特别?
管宁难掩惊叹:此乃生平所见最佳纸张!
王仲坦言:学生改良了蔡侯纸,使其更易书写且便于保存。
郑玄面露骇色:你竟能改良蔡侯纸?当真匪夷所思!
邴原急问:云逸,这般纸张共有多少?
王仲朗声道:此乃试验品,成品质地更佳。我泰山可大批量制作,要多少书便能印多少书!
郑玄拍案而起:好!老夫同意在泰山讲学!
郑玄决定在泰山设馆授徒!
王仲立即打出这块金字招牌,广招门生。
这项重任落在了刘基肩头。
刘基来到驿馆叩门:孔明兄,刘伯温拜访。
门扉轻启。
青年迎客道:叔父请进。
刘基含笑拱手:别来无恙。
诸葛圭示意入座:伯温请用茶。
诸葛瑾奉上香茗:叔父慢用。
诸葛圭低语道:“多年未归,今日重游泰山,竟已面目全非,真教人惊叹,伯温贤弟功不可没啊!”
刘基连忙摆手道:“不敢当!泰山改建之事,在下不过是奉命行事,真正运筹帷幄的,是家主大人。”
诸葛圭轻抚胡须:“莫非是......奉高侯王仲?”
刘基正色道:“正是!从地暖图纸到竣工启用,皆由家主定夺,在下岂敢贪天之功。”
诸葛圭目露讶色:“倒不曾想,这位军旅出身的郡守竟有如此才干。”
刘基笑道:“家主虽出身行伍,实乃当世大儒,卢尚书高足,蔡中郎爱婿,琴棋书画无一不精。”
“竟有此事?”
诸葛圭捻须沉吟:“看来是老夫眼拙了。细想也是,若非真才实学,岂能如此年轻便主政一方。”
刘基顺势道:“家主上任半载,便令泰山焕发生机,这般雷霆手段,古来罕见。”
诸葛圭颔首:“确有过人之处。不过伯温啊,若无你鼎力相助,怕也难以这般顺利吧?”
刘基肃然道:“得遇明主,三生有幸。张李二族罪孽深重,唯有家主这般雄才,方敢铁腕整治。”
话音稍顿,诸葛圭含笑问道:“贤弟此来,可是要为令主招贤纳士?”
刘基拱手道:“诸葛兄慧眼如炬,令人叹服。”
“只是......”
刘基话锋一转:“家主求才若渴,诸葛兄又熟知泰山民情。若得您相助,不出两载可比邺城繁华,五年内必超越洛阳盛景!”
诸葛圭朗声笑道:“贤弟莫要说笑,为兄这点微末本事,岂敢妄言。更何况要携犬子投奔舍弟,恐怕......”
刘基急道:“诸葛兄欲往江南?”
诸葛圭微微颔首道:实不相瞒,伯温,我正有此打算。待春回大地时,便启程前往豫章。家兄现任豫章郡守一职。
刘基连忙劝阻:诸葛兄,即便不为自身考虑,也该为孩子们着想。他们正值求学黄金年纪,此时赴江东岂不耽误前程?
诸葛圭从容回应:无妨。家兄府中藏书颇丰,届时补上课业即可。
刘基神色凝重,正色道:此言差矣!令兄府上藏书岂能与泰山相比?
诸葛圭面露疑惑:泰山怎会......
刘基立即打断:眼下虽未完备,但经学大师郑玄已应允在泰山讲学。且看此物——说罢展开随身包袱,露出一叠雪白纸张。
诸葛圭瞪大双眼,难以置信:这莫非是蔡侯纸?怎会如此洁白光滑?
一旁静立的诸葛瑾也直起身子,目光灼灼地盯着那些纸张。
刘基压低声音道:实不相瞒,此纸乃我家主公改良蔡侯纸所制。正因如此,郑师才决定在泰山设教。
诸葛圭震惊不已:王郡守竟能改良造纸之术?
刘基点头补充:更难得的是,此纸可大批量制作。我家主公向郑师承诺,要多少书便可印多少书!
诸葛圭一时语塞,惊诧万分。
刘基趁势进言:念在同僚之谊,透露个消息:主公正在推行户籍新政,非泰山户籍者不得入学。
见对方神色动摇,刘基继续劝说:郑师在北海办学盛况,诸葛兄想必知晓。如今其藏书尽数迁至泰山,这才是真正的宝库啊!
**
“诸葛兄若是归顺我家主公,这两个孩子的学业自然迎刃而解。有郑师亲自教导,岂不强过你兄长?”
“诸葛兄好好斟酌,在下言尽于此。”
诸葛圭深知书籍对学子有多重要。这世道文教难传,多读几本书的人,本就比少读的人更有出路!
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诸葛圭正踌躇时,诸葛瑾上前行礼:“父亲,儿子想读书!”
噔噔噔——
里屋窜出个孩子,一头扑进诸葛圭怀里:“爹爹,亮亮也要读书!”
刘基诧异:“诸葛兄,这位是……”
诸葛圭解释:“也是犬子,名叫诸葛亮。”
诸葛亮仰起脸,脆生生喊道:“叔父好!”
刘基微笑:“亮儿乖,等开春后,让哥哥带你去念书,可好?”
诸葛亮拍手欢呼:“太好啦!亮亮要念书!”
诸葛圭长叹一声:“伯温,那我投靠郡守一事便托付给你了,孩子们的学业也请你多费心!”
刘基欣然应允:“包在我身上!”
与此同时,太守府内挑灯夜读的王仲耳畔忽响提示音——
“叮!恭喜宿主成功招揽诸葛圭加入【军师盟】,奖励气运伍零零点,免费抽奖一次!”
**哒哒哒——
马蹄声撕裂夜色,一骑直冲梁甫县城。
守城士兵匆忙迎上:“赵主簿,深夜前来有何要事?”
赵普挥手:“速带我去驿馆!”
见赵普神色凝重,士兵立刻肃容上马:“大人请随我来!”
赵普扬鞭疾驰:“走!”
不多时,梁甫驿馆已近在眼前。
吁——
勒马停蹄,赵普大步踏入,径直登楼整衣,深吸一口气。
# 夜访
深夜,急促的叩门声打破了宁静。
何人深夜造访?屋内传来询问。
泰山郡主簿赵普,听闻满县令在此,特来拜见。赵普轻声回应。
门一声开了。一位身着墨色长袍的年轻人走出,面容刚毅,正气凛然。
满宠拱手相迎:不知赵主簿到来,有失远迎!
赵普进门还礼:深夜叨扰,多有冒犯。
满宠煮茶待客,问道:赵主簿与在下素不相识,为何深夜来访?看您神色疲惫,似有急事。
赵普深吸一口气:实不相瞒,在下奉泰山郡守奉高侯王仲大人之命前来。
满宠惊讶:王仲大人?
正是。赵普点头,我家主公久闻满县令任职督邮及县令时的事迹,钦佩您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特请您出任奉高县令,执掌司法。
满宠手中的茶杯一顿,冷笑道:恐怕王大人不知道我为何辞官吧?若知晓原因,必不会请我。
赵普平静道:满县令当初是因县中督邮受贿乱政,将其抓捕拷问致死,方才辞官,不是吗?
此言一出,满宠猝不及防:王大人既知此事,为何还要用我?在我眼中,只有法纪,没有上官。
赵普斩钉截铁:正因如此!我家主公需要的,正是满县令这般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之人!
满宠神情震惊:王大人当真如此说?
千真万确。
满宠深深吸了一口气。
**
满宠心头一震。
寻常太守遇到他这样的县令,巴不得赶紧将他打发走。
可这王仲竟反其道而行,主动邀他出仕!
更令他意外的是,这官职还是泰山郡治奉高县令,手握司法重权!
此刻,满宠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丝钦佩。
喜欢三国:我截胡刘备成大哥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国:我截胡刘备成大哥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