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新得的邺城,审配继续道:“韩馥与袁绍溃逃之际,可派将领四面出击,并连夜持文书告知各郡。”
接着,审配提醒刘备,博陵郡内有公孙瓒的幽州军。
经此提醒,刘备意识到这一潜在威胁。
审配主动请缨北上对抗公孙瓒,为刘备争取时间。
刘备欣然接受,并询问审配希望带哪位将领同行,审配选择了颜良。
颜良对刘备的看重深表感激。
于是,审配与颜良带领兵马北上巨鹿郡,前往博陵地界。
沮授此时提醒刘备:“冀州除中山、博陵、甘陵、渤海外,尚有魏郡、常山、赵国、巨鹿、安平、河间等地。
目前众人所在的邺城属魏郡。
需尽快派人持文书通知各郡太守,对于愿意认主公为冀州牧的,应加以笼络;不愿的,则须果断处理。”
刘备需抓紧时机,以应对新的局面,同时建立新的统治秩序。
刘备对在场众人道:“一切反对声音都应扫除!”
得到赞同后,他看向众人,道:“何人能持我檄文,召唤四方英豪?”
关羽踏步而出,自愿前往。
刘备便委派关羽负责此事。
张飞、典韦、张合等人留在魏郡邺城,等待消息。
这一幕传至小世界中,刘胜对刘备的表现颇为满意,认为他麾下人才济济,已呈现崛起之势。
他继续垂钓,静观其变。
在冀州甘陵的贝丘县,袁绍得知刘备被封为冀州牧后大为震怒。
他认为刘备与董卓必有勾结。
许攸与文丑也表达了同样的疑虑。
他们逃离邺城后,在甘陵汇合,商议对策。
然而韩馥建议他们返回渤海,但袁绍心有不甘,对冀州的失去仍满怀怨恨。
他想起自己对冀州的长久谋划,心中更是愤懑。
他说:“当初董卓刚入洛阳,我袁氏就开始谋划冀州,如今却被刘备夺去,我岂能甘心?”
袁绍坦言其话语的真实性。
当时,袁隗召集袁氏家族成员共同商议。
为了避嫌,他们先推举门生故吏韩馥担任冀州牧,再推袁绍为渤海太守。
接着,袁绍开始策划一系列的行动安排。
最终,他从韩馥手中夺得冀州牧的职位。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预料。
刘备占据了邺城,并且军队强大。
尽管袁绍想夺回失地,但面临困难。
韩馥对此表示担忧,他提出应该重整旗鼓,激励士气,再利用袁氏威望号召冀州各地的郡守,共同对抗刘备。
然而,在袁绍考虑韩馥的建议时,文丑突然闯进来。
此时,一名士兵冲进大殿报告说探子在博陵西南部边地发现了潘凤的兵马。
潘凤的出现使得局势变得紧张起来。
韩馥不仅受到责难,还引起了袁绍和文丑的猜疑。
文丑指责韩馥可能暗中泄露消息给潘凤等人。
然而,韩馥极力否认并解释自己的立场和行动。
他强调自己并没有泄露消息,并指出如果他真的这样做,就没有必要劝袁绍返回渤海。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提出与潘凤对质以澄清事实。
袁绍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决定等待潘凤的到来以了解情况。
他命令文丑率领一支军队到城外驻扎,与城池形成犄角之势,以便在潘凤到来时对其进行质问。
袁绍决定采取行动。
不久之后,他登上城池西门,眺望远方。
只见一支兵马从地平线飞奔而来,黄沙漫天。
等到兵马靠近,尘埃散去,发现来者正是潘凤的部队。
部队散开,露出潘凤、赵浮、程奂三人。
城头上,韩馥质问他们为何背叛。
然而,程奂指责韩馥想将冀州拱手让人,他们自然不服。
他毫不留情地批评韩馥,并表明袁绍在他们这里不受尊崇。
潘凤高举战俘劝降袁绍时,袁绍愤怒不已。
他命令文丑率军突袭,与潘凤的冀州军展开激战。
之后,袁绍下令拿下韩馥。
毫无防备的韩馥被两名甲士制服。
韩馥心惊胆战,袁绍怒斥他暗通刘备,算计自己。
袁绍一剑砍断韩馥的发簪,责问他为何回渤海都回不去。
韩馥声称赵云兵马仅是奉命追击,但被袁绍指责其辩解。
最后,袁绍命人将韩馥斩首。
冀州军营寨内,潘凤正在琢磨如何击败文丑、破城擒拿袁绍时,一名士兵带来一个血淋淋的木盒子。
打开后,发现竟是韩馥的头颅。
三人震惊不已。
潘凤哀伤过后,对韩馥的决定不断叹息。
韩馥曾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人,在决定将冀州让给袁绍时,身边旧将如潘凤、赵浮、程奂等人都在尽力劝阻他,因为他们知道袁绍的外宽内忌之本性。
但韩馥固执己见,最终落得身死他乡的下场。
潘凤谈及此事,情绪愈发激动:“他救了他,他却忘恩负义,砍下他的头颅!”
众人皆感叹他的遭遇不值得。
潘凤合上木盒盖子,神情凝重。
赵浮推测袁绍的行动:“他杀了韩馥后,或许会逃回渤海。”
而程奂则冷冷地补充道:“赵云已在甘陵北部设下埋伏,他若前往渤海,必然陷入圈套。”
他们的任务是盯紧袁绍,以防其逃脱。
潘凤深知此次追击袁绍是为了在新主刘备面前表现忠诚。
他们决定向袁绍讨要韩馥的尸首,毕竟君臣一场,希望能将他的尸首和头颅缝合后妥善安葬。
然而,士兵的汇报打破了他们的计划:袁绍将韩馥的无头尸首从城头上扔下。
赵浮对此深深叹息:“他始终都是袁氏的一条忠犬。”
他们决定为韩馥进行入殓仪式后,派遣士兵去处理他的尸首。
在贝丘县的城池内,杀了韩馥的袁绍仍然愤愤不平。
但众手下及时劝阻了他戮尸的冲动。
袁绍也明白应该爱惜自己的名声而强行忍耐下来。
许攸提醒道:“甘陵通往渤海的道路上已布满埋伏。”
因此他并不建议袁绍再回渤海。
在许攸的建议下,袁绍开始考虑其他的方向。
许攸分析局势后提出:“青州境内的孔文举担任北海郡守,我们可以向东进发,寻求他的帮助后再北上渤海。”
许攸发言,提及袁绍的担忧。
袁绍在考虑是否要放弃渤海,转向北海。
若他这样做,渤海的安全会受到威胁,尤其是渤海有他的三个儿子以及多位重要谋士驻守。
但刘备的存在是一大不确定因素。
许攸则认为袁绍无需担忧。
首先,渤海有强大的防御力量,包括三位公子和众多谋士。
其次,刘备若想要攻打渤海,必须先经过博陵,而博陵太守之子曾被刘备所杀,再加上公孙瓒在博陵的驻扎,使得刘备难以轻易行动。
此外,公孙瓒对冀州的野心也不小,他不可能看到冀州落入他人之手。
许攸建议袁绍在北海招兵买马,等待刘备和公孙瓒两败俱伤后,再出兵攻打冀州。
袁绍被许攸的话打动,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夜晚四更天,袁绍下令全军撤离贝丘县,前往北海。
许攸紧随其后,大军迅速行动。
当潘凤发现时,想要追击,但被文丑拦截并展开了一场混战。
战斗至天明方休,各方军队散去。
赵浮向潘凤询问:“需要追击吗?”
潘凤指示道:“如果他往北撤军,我们就追击。”
意在配合赵云南的行动。
目前袁绍逃向青州,不必追击。
潘凤决定立刻占领贝丘县和文丑的营寨,并将战况报告主公,同时派人北上寻找子龙,告知袁绍逃往青州北海的消息。
在甘陵的东武城县,一支渤海溃军正在撤离。
领头的大将正是从邺城逃出的淳于琼,他现在的状况十分狼狈。
他询问手下哨骑关于主公兵马的动向,但并未得到任何消息。
淳于琼对此感到疑惑,他认为主公应该一路北上返回渤海。
他从魏郡逃出后,借道巨鹿,进入甘陵境内,期望能在此遇到袁绍。
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
此时,淳于琼面临更大的困境,他的将士们的口粮已经吃完。
副将提议进村抢粮,但淳于琼拒绝了这一提议,他强调是“借”
而不是“抢”
。
他策马上前,亲自带领部下冲进村庄,命令手下在村屋中搜寻粮米。
他的残兵败将如蜂涌般跟随,四处劫掠。
村落百姓惊惧不敢反抗,眼见淳于琼部下掠夺村中粮草。
忽闻有人数百之众,斩敌数十,夺战马若干。
淳于琼闻讯大怒,率骑兵疾驰而至。
确认敌人位置后,下令冲杀。
他冲在最前,临近敌人时,却觉察到一股戏谑的气氛。
突然,村道两侧的绊马索拉起,淳于琼的战马猝不及防,跌倒在地,他也随之摔出。
刚站起,便被一道身影一枪击倒。
随后被俘,手下士兵见状无主心骨,纷纷溃散。
淳于琼被擒后,试图询问对方身份,却被那青年将领一语道破:“传闻邺城渤海兵马逃至此地,莫非你就是其将领?”
青年将领眼中带着笑意看着他。
淳于琼急中生智,谎称自己为刘备麾下大将,奉命追击袁绍路过此地。
青年将领听后大笑,反问:“你以为我是未经世事的年轻人?”
青年率领族内兵马北上进至冀州一带,闻讯刘备与袁绍在魏郡交战,最终刘备获胜。
青年预料将有袁绍溃败兵马经过甘陵,遂设伏擒获大将淳于琼。
他向村民布置策略,而后带着俘虏及族人离开村庄。
至冀州邺城,青年得知刘备接连取得胜利,袁绍残军已逃往青州北海。
“主公,捷报传来,潘凤将军已占领甘陵南部各地。”
“同时,赵子龙将军成功横扫甘陵北部,连克数城。”
“赵国、常山、河间、安平各郡守表示忠诚,纷纷请求归附。”
听到这些消息,刘备满心欢喜,频频点头。
他深知,巨鹿一郡自黄巾之乱后便荒废了,如今是时候重新经营。
目前,仅博陵、渤海两郡尚未归附。
“立刻下令,让中山郡的田丰引导青徐、黑山民众迁徙至巨鹿。”
喜欢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