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那时,你会明白我们所处的汉域只是其中一隅。”
太史慈听后深表赞同。
随后,太史慈试探性地问:“主公,那新造出来的铁甲船……”
刘备点头同意,“你可以纳入麾下。”
太史慈见刘备心情大好,立刻趁势进言。
第一艘铁甲战船的出现,在军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无论是青州军还是徐州军,各派系都在竞相争夺这艘象征荣誉与力量的战船。
刘备麾下的徐州和青州皆有海军,竞争在所难免。
刘备开怀大笑,明确表示这艘战船将由青州军接管。
太史慈听到此话,终于放下心来。
他迫不及待地问刘备,何时能将此类战船大规模装备军队。
刘备所指的武器装备,如投石机和神臂弩,都是最新研制的大杀器,造价昂贵,令人垂涎。
在海上航行了一段时间后,刘备率众返回邺城。
一回到邺城,刘备立刻召见甄俨和糜竺。
两人在拜见刘备后,刘备对他们在豫州组织商贾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并安排龚贲、龚镇两兄弟进入屯田军。
刘备十分高兴,因为甄俨和糜竺所挣得的利润大部分归他所有,剩下的部分则用于资助百姓和建设兖州。
由于曹操和吕布的战争,兖州曾一度民不聊生,如今有了这些利润的支持,恢复得更快。
刘备现在大幅缩减决策周期。
他赞赏的话语让两人内心欣喜。
天下只有刘备重视商贾群体,让他们参与朝会,显示出他对商贾群体的看重和利用。
此消息让两人措手不及,甚至有些手足无措,尽管他们是商贾出身,但也未曾想过能参与朝廷的大会。
刘备决心敢为天下先,他看到了商贾的力量,并希望利用一切机会吸引人才。
商业司一直空有形式而无实权,但现在刘备打算改变这一现状,让朝廷吏员掌控商业司,发挥商贾的真正作用。
刘备向两人叮嘱几句后,便让他们退下。
不久之后,戴着面具的李儒进入殿内并带来关中的消息。
他告知刘备马腾和马超父子已经集结西凉兵马,打败了李傕和郭汜成为关中最大的诸侯。
但同时韩遂联合了李傕和郭汜。
现在关中局势复杂,势力交错。
李儒建议刘备趁此混乱之机平定关中司隶地区,利用各势力之间的矛盾收回八百里秦川。
他还提到马腾的长子就是马超。
刘备听闻靖王老祖提及马超,知其勇武不亚于关张,欲收为麾下猛将。
但马超为马腾庶长子,与嫡长子关系紧张。
遂派人探听马腾与马超之间是否有隙。
此时,马超占领并州部分城池,以晋阳为重心。
他面临马腾的命令——南下河东郡,夹击韩遂。
大殿之内,马超与从弟马岱商讨如何应对。
马岱主张遵从马腾之命,但马超因马腾的忽视心生芥蒂,对此命令并不感冒。
马岱踏出一步,发表观点:“马休只是明面上的继承人,未必能顺利继承叔父的势力兵马。”
马超对此持有异议,认为马休有父亲的支持,地位稳固。
他担忧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会被马休占据。
但马岱认为军队更听从马超的指挥,兄长无需过于担忧。
接下来马超打算亲自出征河东郡,但马岱反对,认为应该派遣部将协助叔父庞德进攻河东郡,而兄长应关注关中长安的局势。
马超听后明白马岱的担忧,开始考虑镇守长安的策略。
然而他也担忧如果前往长安镇守,并州方面如何应对,毕竟冀州和幽州的刘备军队一直对其虎视眈眈。
刘备深知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令天下诸侯皆忌惮。
马岱主动请缨镇守并州。
然而,刘备更看重关中的地理位置,因此马超的决定并未改变。
在冀州的邺城,李儒带来重要消息,马超家族因马腾对马休的厚爱而引发矛盾,同时白波军与西凉军在河内爆发激战。
刘备听后欣喜不已,他认为这是扩张的好机会。
白波军长期盘踞司隶地区,其将领徐晃与西凉军将领徐荣在河内开战。
徐荣意图吞并白波军,而徐晃则想夺其军粮,双方矛盾激化。
刘备立刻召见张济和华雄,命张济率领八百西凉部曲前往河内郡,将一批物资赠予徐荣,以化解矛盾。
张济和华雄面面相觑,虽不解刘备的决策,但张济仍决定执行命令。
刘备吩咐华雄前往邺城北营粮仓领取粮草并运往河内交给白波军徐晃。
华雄因和徐晃不熟,担心可能发生冲突,刘备回应放心,因为有张燕在河内等待着他。
史阿急匆匆来报,马腾和韩遂打起来,询问何时出兵。
刘备和众人讨论前线兵力情况,李儒估计双方实际兵力都在十万左右。
最后刘备展现战略眼光,表示不管他们如何争斗,最后的胜利者不言自明。
刘备召集军中大将,包括赵云、关羽、张飞、吕布等,以及谋士郭嘉、田丰、沮授等人,讨论出兵计划。
张飞和吕布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欲望,而田丰则提醒众人需要了解敌人的实力。
刘备提出自己的战略计划,先收服河内郡的徐晃、徐荣,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并州,一路进攻关中。
最后询问众人的意见,得到了武将们的认同。
文臣们面带苦涩,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纷争的秋季。
赋税都被用于军事行动。
主公已经做出决策,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在河内郡,百姓已经逃离,只剩下混战的白波军和西凉军。
在朝歌县县衙府邸里,徐荣遇到了一位旧友张济。
张济的到来让徐荣警觉起来。
自董卓兵败身死后,西凉军分崩离析,大部分归顺了刘备。
如今,刘备麾下集合了许多大将,如吕布、张辽等。
而李傕、郭汜则与韩遂联合,与马腾开战。
徐荣在河内郡一带统领兵马。
张济直接表明来意,刘备听闻徐荣缺少兵马,故派他赠送八百西凉勇士。
徐荣对此难以置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让他难以理解和接受。
然而,张济并没有多言,直接起身告辞,表示若需要粮草和兵马,尽管派人去汤阴找他。
张济离去后,徐荣站在城头上,心中疑惑重重,刘备何时变得如此大方?莫非其中有所图谋?虽然得到了八百将士,但徐荣却不敢轻易动用。
在河内地界的山阳县,徐晃一直处于困惑之中。
他努力从徐荣手中夺取粮草,但始终无法如愿。
出人意料的是,此刻竟然有人主动送来粮食。
眼前的张燕与华雄,曾经是黑山军首领和西凉大将,如今效忠于刘备。
他们带来的这批粮草,解决了徐晃的燃眉之急。
对于刘备的此举,徐晃心存疑虑,试探性地询问是否有何条件。
张燕回答只是单纯的赠送,并无其他要求。
张燕简短解释后,便与华雄告别,离开山阳县。
他们表示,如果需要更多的粮草,可以直接去汤阴县寻找他们。
路上,华雄担心徐晃不知好歹,浪费了这五十车粮草。
然而,张燕却表示信任刘备的决策,认为各位先生已经算计好了一切。
华雄虽然嘟囔了一句,但也无可奈何。
数日后,白波军与西凉军的使者同时出现在汤阴县城外。
虽然双方有敌意,但张燕和张济同时将他们接走。
不久之后,北门派出五百人,南城运出三十辆车,两军各自返回营地。
城头上,李儒建议华雄和张济不要持续无偿援助,提出“事不过三”
。
下一次来访的将是徐晃和徐荣。
短则三五日,长则半个月,刘备将会南下汤阴。
朝歌县内,风云变幻。
徐荣在此踌躇,他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是否要将兵马归顺朝廷?面对这选择,朝廷现今的主宰者刘备与昔日董卓的统治,究竟有何本质的不同?他担忧的是,效忠朝廷后,刘备是否会步上董卓的后尘。
正当徐荣焦虑无策之时,眼前突然出现了奇异景象。
凭空出现一道星芒闪耀的身影,让他惊愕不已,他立刻拔剑戒备。
然而,那身影悬浮空中,背对着他,仿佛神秘莫测。
阳光洒在此影上,地面竟无一丝影子,令徐荣心神紧张到了极点。
来者自称刘胜,声音平缓地安抚了徐荣的紧张情绪。
在徐荣的询问下,刘胜开始详细解释刘备与董卓的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昔日的关中惨状与现今冀州等地的繁荣稳定,徐荣心中的疑虑逐渐消解。
尽管心中仍有疑虑,但在刘胜的耐心解释下,他意识到最好的方式就是亲眼见证。
刘胜提出近期有从魏郡返回的河内郡百姓,他们的事迹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见证。
这些百姓在各地奔走相告,带领乡亲们的行动,无疑是一个展现现状真实的途径。
刘胜命令徐荣行动,前往魏郡。
他要求徐荣抓捕几名百姓询问情况,并派遣心腹进入魏郡边界探查当地百姓生活状况。
徐荣接到任务后表现出一些疑虑和震惊,因为他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刘胜的信件。
确认信件真实性后,他开始执行任务。
同时他也惊讶于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鬼魂之事。
之后,徐荣派遣士兵进行任务,并开始集结军队准备行动。
此时,在山阳县的徐晃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他考虑是否再次向张燕借粮,但最终决定放弃这个计划,因为他担心会被拒绝或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这时一名白波军士兵前来报告情况。
门外来了一名自称能解决主公烦恼的白衣文士。
士兵将此消息告知徐晃,他愣在原地,心中疑惑这是何许人也。
随后,白衣文士被带入见徐晃。
徐晃询问其来历,白衣文士笑而不答,只询问是否知道黄巾军和黑山军。
徐晃虽出身白波军,对这些势力有所了解,但误以为白衣文士是在嘲讽他。
然而,白衣文士摆手表示并无他意,并告知黄巾军和黑山军已归顺朝廷,且在朝廷治下的五州之地安居乐业。
喜欢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