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浩低头看着已经逝去的公孙度。
鲜于辅点头应允。
毕竟公孙度已死,对刘虞不再构成威胁。
刘和来到现场,告知鲜于辅公孙康逃脱以及公孙恭的军队即将抵达的消息。
尽管杀了公孙度,但刘和仍保持着高度戒备。
鲜于辅迅速作出反应,命令包围公孙度的府邸,因为公孙度将所有搜刮来的财富、物资和粮食都囤积在那里。
然而,一名小兵的报告打破了他们的计划。
公孙度的府邸被洗劫一空,整个府邸也被焚烧殆尽。
这个消息震惊了鲜于辅和刘和,他们意识到被某人暗中算计。
鲜于辅因愤怒和震惊而吐血昏厥。
公孙康从渔阳城逃脱后,向东逃亡。
途中遇见前来支援的弟弟公孙恭。
他们相见时,公孙康传达了公孙度战死的噩耗。
公孙恭对此难以置信,无法接受父亲已经死亡的事实。
公孙康告诉他,是公孙浩背叛了他们,利用床弩部队攻击了公孙度,导致他惨死。
公孙康气得咬牙切齿,愤怒地喊出:“这个鲜于辅,竟然屈身事贼!”
公孙恭听到后,更是愤怒不已。
他正要召集所有兵马,立刻攻打渔阳城。
然而,公孙康及时拦住了他。
公孙康解释:“鲜于辅与塞外胡人勾结,若我们贸然前往渔阳城,恐怕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他继续说到:“当然,父亲的仇必须报!但现在时机未到,我们手中的兵力难以对抗鲜于辅与胡人的联军。”
他透露了父亲原本想拿下幽州与朝廷谈判的意图,而现在他们即使返回辽东也难以 ** 。
公孙康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不如我们顺水推舟,归顺冀州的朝廷兵马,借助刘备的力量来 ** 。”
虽然公孙恭对此有所担忧,担心归顺后会被剥夺兵权,但公孙康用其他降将在刘备麾下得到重用的事例来打消他的疑虑。
他甚至提到连吕布这种有恶劣行径的人都能被接纳,进一步鼓励公孙恭。
兄弟二人下定决心。
集结兵马,连夜南下。
此时,在幽州,渔阳郡南部之雍奴县。
一支白马义从数千之众,毫无预兆地疾驰至城下。
城内的守军,未曾敲响战鼓,亦无金声警示,城门处已涌入大量白马义从。
公孙瓒一马当先,冲入城内。
公孙瓒在幽州的名声,胜过刘虞与公孙度。
其声势之大,使得城内的守军措手不及,无力抵抗,皆被制服。
位于城中的府衙大殿之内,公孙瓒威风凛凛地坐于主位,感慨万分:“时隔多年,我公孙瓒竟再次回到幽州战场!”
此地的一草一木,皆让他倍感亲切。
每一幕场景,都引发他的深深回忆。
北疆、大漠、戈壁……每一处都让他心潮澎湃。
站在一旁的严纲也是情绪复杂。
他们回想起往日拥有渔阳郡的时光。
在那决定南下争夺冀州之前,渔阳郡实际在他们的掌控之下。
公孙瓒放声大笑:“重返故地,要让刘虞知道谁才是幽州的真正霸主!”
他豪气冲天。
在占领雍奴县之后,他们将要北上直指渔阳县。
这是严纲提醒他的下一步行动。
然而话还没说完,便有士兵急匆匆来报:“报!城外突然有一支幽州兵马到来!”
听到这个消息后,公孙瓒和严纲面面相觑感到惊讶,随后登上城头查看情况。
当公孙瓒眺望远方时他果然看到一支幽州军队驻军不动。
他很快认出了对方为首的两个年轻人正是他的侄儿康儿和恭儿。
“城下军队是你们吗?可是伯珪叔父?”
幽州百姓,为何纷纷向刘备效命?公孙康与公孙恭两兄弟,带着父亲战死的消息,向公孙瓒汇报。
公孙瓒震惊后听闻兄弟俩愿为其效力后心中大为安慰。
但当听闻刘虞引入数万的胡寇之际,便皱起了眉头。
这些胡人的机动性强,破坏性也巨大。
这时公孙兄弟提议求助刘备军队对付刘虞与胡寇结合势力。
他们深知仅靠自身力量难以抗衡,因此决定寻求外援。
他们希望借助刘备的声望和影响力来对抗刘虞及其手下的胡寇部队。
而他们也期望为报父仇能够向刘备投诚求助,将家族荣耀延续下去。
究竟是怎样的理念让他们愿意这样做呢?显然是一种为了生存与复仇而采取的策略决策。
公孙瓒扶起两位贤侄,心中暗自欣喜。
他当场强硬表态,无论胡寇来犯多少,都将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随即命令公孙康两兄弟即刻北上,并派遣兵马随后接应。
公孙康、公孙恭及严纲各自领兵,飞速赶往渔阳县城池。
不久后,刘备在众将簇拥下进入城中。
得知公孙度死亡的消息,他愣了一下,原本的计划是利用刘虞和公孙度的斗争,扶持公孙度的儿子。
现在公孙度已死,事情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
接着,得知公孙康和公孙恭投诚的消息,刘备大喜过望。
他立刻下令全军整顿兵马,明日一早北上,征战渔阳。
在渔阳县城池外,公孙康和公孙恭在严纲的支持下重新发起攻击。
两兄弟借助公孙氏在幽州的威望,从各地征调民夫助阵,攻城的声势浩大,喊杀声震天。
城头的鲜于辅注视着前方的战场,他始料未及的是公孙氏兄弟会投靠刘备。
他原本以为公孙康会与其弟公孙恭汇合后撤回辽东,却没想到他们直接将刘备的兵马引到了这里。
由于公孙氏在这一带的威望颇高,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多变。
民众响应号召,纷纷协助将士攻城。
部将提议出军击溃这些民众,但鲜于辅却持反对意见。
他深知这些民众是为刘备效命,目的是让刘备占领渔阳,以便获得土地耕种。
** 这些民众易如反掌,但鲜于辅认为这样做无法解决问题,因为民众数量庞大,继续引发哗变的可能性极大。
此时,一名士兵报告称城中的粮草日益减少,而大户和百姓都在藏匿粮食,士兵们搜索无果,引发部将们的愤怒。
有人提议亲自率军去征收粮食,但鲜于辅刚刚占领城池,人心尚未归附,支持者不多。
此时刘和开口阻止了这个提议,强调渔阳县城是我们战略缓冲的重要城池,不可轻易动荡,否则不利于后续的管理和统治。
鲜于辅询问粮食能支撑多久,部将回答称只能维持三四天。
战争已到紧要关头,局势万分严峻。
鲜于辅听闻距离三日期限将至,形势逼人。
然而,公孙康决心坚定,他清楚掌握渔阳县城的细节,正指挥民兵对城池最脆弱之处发起猛烈攻击。
皇叔的赏赐激励之下,民兵们心怀信念,悍不畏死。
与此同时,朝廷兵马的中军大帐内,李儒、太史慈、程通等人正在紧急商讨对策。
胡寇即将抵达渔阳的消息令众人震惊。
李儒分析,刘虞可能在决定让刘和赴任渔阳之前就已联络胡寇。
严纲对此深感愤怒,表示必须阻止胡寇南下。
李儒提出需要一支兵马去拦截牵制南下的胡寇,严纲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前往。
李儒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让他迅速带领麾下兵马出发应对南下的胡寇。
严纲引领部下向北进发。
不久后,刘备的军队抵达目的地。
“我们迎接主公!”
众人行礼。
刘备示意他们落座。
程通拜见刘备:“渔阳郡人士程通,拜见皇叔!”
刘备扶起他,欣喜地接纳这位识时务的豪强。
接着,刘备询问当前城中的局势。
公孙康解释,并表示不出三日,此城必破。
刘备却希望能更快解决,因为胡寇已从草原南下,他希望在塞外胡人抵达前拿下城池,再处理胡寇之事,之后对付刘虞。
程通突然提出一个策略:“皇叔,我有一计。”
刘备很感兴趣,请他详说。
程通表示听说刘备麾下的锦衣卫能力出众,询问是否有擅长潜行的高手。
刘备确认有这样的人才。
锦衣卫训练严格,单兵作战能力极强。
程通进一步提到,他与原西凉军大将徐荣之子徐正是好友,徐在渔阳一带威望很高。
他愿意写一封书信,若有人能潜过护城河进城,将信件交给徐正,再由徐正联络城中大户一同起事。
程通提出建议:“我们应联手内外攻袭,攻破渔阳城池。”
此言一出,众人震惊,刘备点头认同,决定尝试。
他召唤了公孙府邸的守卫,此人正是之前暗中联系李儒的锦衣卫百户林镇。
在公孙度身亡、城中动荡之际,林镇已撤至城外。
刘备吩咐道:“林镇,你潜入城中。”
林镇恭敬领命。
夜色渐浓,林镇带着程通的信件潜回城中。
信件被放入小竹筒内,并密封防水。
他利用混乱的局势,游过河,潜入渔阳城。
在渔阳城内的某府邸中,徐正准备休息时,听到庭院外的脚步声,警觉地拿起长剑走向门口。
此时,浑身湿透的林镇出现在他面前。
林镇自称是皇叔刘备麾下的锦衣卫百户林镇。
徐正虽听说过皇叔刘备之名,但对林镇却一无所知。
因此他十分谨慎地询问来意。
考虑到幽州近期的战乱局势,尤其是渔阳郡烽火连天的情况,半夜造访的客人必须受到谨慎对待。
林镇手中拿着程通亲笔所写的信件。
他递给徐正后,徐正阅读信件内容。
看到信件后,徐正的态度发生了转变,邀请林镇进门并为他更换衣物。
交谈中,林镇透露了程通的去向以及城中公孙度府邸的劫掠事件。
徐正追问林镇他们下一步的计划,并提到了一个条件。
他想要皇叔的一个承诺,即在朝廷平定幽州后,若能擒获徐荣,请求饶他一命。
林镇明白了徐正的要求,虽然可能无法替皇叔刘备答应,但还是愿意尽力争取。
声音在林镇脑海中回荡,未曾经历如此奇异之事。
致使林镇惊愕之中,手中茶杯几乎失手落地。
喜欢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