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四月三日,星期三,清明前夕。
潮城的天空从清晨起就布满了铅灰色的云层,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水汽。
临近出发时分,细细的、绵密的雨丝终于悄无声息地飘落下来,濡湿了卫校的教学楼、操场和通往西湖公园的街道。
天气阴沉,却恰如其分地契合了今日活动的庄严肃穆——全校师生将前往西湖公园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清明祭扫悼念活动。
由于全校师生人数众多,而通往西湖公园山上的道路狭窄,学校安排了各班级分批次、错时前往。口腔班的集合出发时间被定在上午九点半,要求十点整准时到达纪念碑前。还不到九点,同学们就已经安静地坐在了教室里,等待着指令。教室里没有了平日的喧闹,一种肃穆的气氛在悄然流淌。
副班长黄文丽、学习委员许文珊和宣传委员郑月娥三位女班委,抱着几个大纸箱走进了教室。箱子里是她们提前组织女生们利用晚自习时间,用白纸和细铁丝精心制作的小白花,以及一束束新鲜的、带着水珠的淡黄色菊花。
“同学们,请大家依次上前来领取白花和菊花。”黄文丽轻声说道。
同学们安静地排队,从三位班委手中接过那枚象征哀思的、素洁的小白花,和那朵代表敬意的、鲜嫩的黄菊花。
然后,大家相互帮忙,小心翼翼地将小白花用别针固定在左胸前的衣襟上。
那一点洁白,在或蓝或灰的校服上格外醒目,如同此刻每个人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缅怀。
之后,大家便安静地回到座位,默默等待,教室里只剩下窗外的雨声和偶尔轻微的咳嗽声。
九点半整,班长游金彦扛着那面鲜艳的班级红旗,神情庄重地第一个走出教室。同学们自动按小组排成两列纵队,紧随其后,在操场集合完毕。班主任蔡老师简短地强调了纪律和意义后,队伍便迈着整齐而沉静的步伐,走出了校门,融入了潮城清明时节雨雾迷蒙的街道。
雨水打湿了同学们的头发和肩膀,但没有人打伞,也没有人抱怨。
大家的神情是前所未有的庄重,没有了平日上学路上的嬉笑打闹,甚至连交谈都极少。
只有整齐的脚步声踏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和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一首低回哀婉的进行曲。
路边的行人也纷纷驻足,向这支沉默而有序的学生队伍投来理解和赞许的目光。
十点整,口腔班的队伍准时抵达西湖公园内的烈士纪念碑广场。
纪念碑巍然矗立在苍松翠柏环绕的小山岗上,需要登上数十级被雨水洗刷得干干净净的青石台阶。
同学们踏着湿润的台阶,一步步向上,心情也随着脚步愈发沉重与崇敬。
纪念碑全由花岗岩砌成,庄重雄伟,高耸入云,在蒙蒙雨雾中更显肃穆。
碑身四面都镌刻着醒目的文字。朝南的正面,是鲜红夺目的五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东面刻着“永垂不朽”;西面是“万古长青”;而北面,则铭刻着密密麻麻的、为潮城解放和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的英名。
全体同学在纪念碑前的广场上整齐列队,胸前的白花与手中的黄菊,在灰暗的天色下构成了一道悲壮而美丽的风景。
雨水顺着大家的发梢、脸颊滑落,但没有人伸手去擦,每个人都站得笔直,目光凝视着那座象征着奉献与牺牲的丰碑。
简单的整队后,悼念仪式开始。
班主任蔡老师和班长游金彦作为班级代表,抬着提前准备好的、写有“潮城卫生学校口腔班全体师生敬献”字样的花圈,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到纪念碑基座前,郑重地将花圈安放好,然后深深三鞠躬。
整个过程安静得只能听到雨声和彼此的心跳。
接着,纪念碑管理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走到队列前,用带着本地口音、略显沙哑但充满感情的语调,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这座纪念碑:
“同学们,这座潮城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一九五五年四月五日,碑高九米,是为了缅怀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烈士的精神和红色的基因,在你们这一代人中,代代相传下去!”
工作人员简短而饱含深情的介绍,在寂静的雨声中格外清晰,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全体师生,向革命烈士,默哀一分钟!”班长用浑厚的声音发出指令。
刹那间,整个广场陷入了一片绝对的寂静。
只有雨丝落在树叶上、石碑上、地面上的沙沙声,愈发显得天地空旷,时间凝滞。
同学们纷纷低下头,闭上双眼。詹晓阳也低下头,冰凉的雨水顺着他的眼镜框流下,镜片很快变得朦胧,眼前的纪念碑和周围的世界都模糊起来。
但他脑海中的画面却异常清晰——他仿佛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看到了先烈们浴血奋行的身影,听到了冲锋的号角与呐喊……这一分钟的沉默,远比任何喧哗更有力量,它承载着无限的哀思与最崇高的敬意。
默哀毕。同学们按队列顺序,依次缓步上前,将手中那支象征着哀悼与敬仰的黄菊花,轻轻地、恭敬地放在纪念碑的基座周围。
很快,碑座前便被金黄色的菊花环绕,在凄风冷雨中绽放着温暖而坚强的生命色彩,仿佛在告慰长眠于此的英灵。
献花结束后,同学们默默地转移到纪念碑的北面。这里,冰冷的石碑上,镌刻着一个个烈士的英名。
雨水顺着碑文流淌,仿佛苍天也在为这些逝去的年轻生命垂泪。
同学们静静地伫立在碑前,仰头寻找着,默读着那一个个陌生的名字,试图通过这些名字,去想象他们曾经鲜活的生命和壮烈的事迹。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曾是一个如他们一般年轻、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生命,却为了信仰和理想,永远定格在了青春年华。
这种直观的冲击,比任何说教都更令人震撼。
林珊珊的眼圈红了,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和雨水;黄朝彬紧抿着嘴唇,拳头微微握紧;连平时最活泼的汪胖子,此刻也一脸肃穆。
詹晓阳透过模糊的镜片,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心中涌起巨大的波澜。
与这些为国捐躯的先烈相比,自己重生后所经历的些许挫折、正在为之奋斗的生意得失,又算得了什么?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这一刻有了更深刻的诠释。
整个悼念活动持续了约半个小时。仪式结束时,雨依然没有停歇的迹象。
班长再次扛起红旗,集合队伍,大家默默地、有序地沿着湿滑的石阶下山。
队伍依旧安静,但每个人的心情,都比上山时更加沉重,也更加充实。
在山腰处,他们遇到了正沿着石阶缓缓而上的下一个班级的同学,彼此用目光无声地致意,交接了这份庄严的使命。
回到学校,大家早已浑身湿透,又冷又饿。
但没有人抱怨,都急匆匆地赶回宿舍,用热水洗漱,换上干爽的衣服,才感觉缓过劲来。
然后相约着去食堂,喝上一碗热腾腾的汤粉,驱散寒意和疲惫。
下午,学校没有再安排课程,全校统一自习,也算是对上午活动的调整。这对于詹晓阳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宝贵时间。
他需要静下心来,完成蔡老师交代的重要任务——撰写悼念活动的稿件。
回到教室,坐在安静的座位上,詹晓阳铺开稿纸,却没有立刻动笔。
他望着窗外依旧迷蒙的雨丝,回味着上午在纪念碑前的每一个细节,感受着内心那份尚未平息的激荡。
他先完成了那篇格式相对固定的活动简讯,客观记录了时间、地点、人物、流程,语言简洁准确。这是交给广播站的常规稿件。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他知道,蔡老师期望的,不是一篇流水账式的报道,而是一篇有真情、有思考、有深度的文章,能够真正触动同学们心灵的文字。
他思索片刻,提笔在稿纸的第一行,郑重地写下了文章的标题:
《今日盛世,如您所愿——清明祭革命烈士有感》
这个标题,既点明了主题,又蕴含了“传承”的深意,詹晓阳觉得比较满意。
接着,他饱含深情,开始撰写正文:
“清明时节的雨,带着沁骨的凉意,无声地洒落在潮城大地。我们卫校口腔班的全体同学,胸佩白花,手执黄菊,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徒步登上西湖公园的山岗,伫立在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
仰望巍峨的丰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雨水的洗刷下,愈发显得光芒夺目,刺痛了我们的双眼,更震撼了我们的心灵。那一刻,喧嚣的世界仿佛瞬间安静下来,只有雨声淅沥,如同天地同悲的哀乐。
默哀的那一刻,我低下头,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不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幅悲壮的画面:是硝烟滚滚的战场,是先烈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英勇身影;是阴暗潮湿的牢房,是志士们面对酷刑拷打坚贞不屈的铮铮铁骨;是他们在青春正好、理想闪耀的年纪,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或许比我们此刻也大不了多少……
当我们绕到纪念碑的北面,看到那冰冷石碑上镌刻着的一个个滚烫的名字时,这种震撼达到了顶点。
那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那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父母,有爱人,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然而,为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能够自由,为了我们今天的我们能够安宁地坐在教室里读书,他们选择了最壮烈的牺牲。
雨水顺着碑文流淌,仿佛是无尽的泪水,诉说着不尽的思念与哀伤。
‘让烈士的精神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下去!’管理处工作人员那朴实而深情的话语,久久回荡在我耳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特别是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该如何‘传承’?
我想,传承,首先在于‘铭记’。铭记历史的苦难与辉煌,铭记先烈们的奉献与牺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时刻铭记,我们才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幸福从何而来,才会倍加珍惜。
传承,更在于‘担当’。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年代,我们则肩负着建设新时代的重任。
作为医学生,我们的担当,就是刻苦钻研医术,锤炼高尚医德,未来用精湛的技艺和仁爱之心,去守护人民的健康,去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为人民服务’?何尝不是对先烈精神的最好继承?
传承,还在于‘奋斗’。
将对先烈的缅怀之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
珍惜时光,努力提升自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建设更美好的祖国添砖加瓦。
这便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细雨依旧,松柏长青。烈士的英魂,已化作这绵绵春雨,滋润着大地;已化作这巍巍丰碑,屹立于天地之间,更应屹立于我们每个青年的心中!请先烈们放心,这盛世,正如您所愿;而这未来的、更加美好的盛世,将由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奋斗去续写!我们将以我之青春,续写您之未完之华章!”
詹晓阳文思泉涌,几乎是一气呵成。他将自己重活一世后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对历史责任的认知,以及对未来使命的思考,都倾注于笔端。
写完后,他又仔细地修改、润色,然后认认真真地誊抄在干净的稿纸上,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下午放学的铃声响起,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
詹晓阳将一篇简短的活动简讯和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稿,端端正正地叠好,郑重地投入了教学楼门口的校园广播站投稿箱。
看着稿件落入箱中,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
雨还在下,但他的内心,却因为这次祭扫和这篇文稿,而变得格外清澈和坚定。
喜欢重生1995回到卫校上学的日子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生1995回到卫校上学的日子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