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寨的硝烟彻底散尽,张燕及其核心党羽的首级被盛入木匣,由精锐骑兵护送,驰往邺城报捷。滏口陉内,曾经喧嚣震天的战场,此刻只剩下风吹过山林的呜咽,以及无数亟待处理的战后疮痍。
平寇中郎将张合并未沉浸在军事胜利的喜悦中太久。他站在修缮一新的黑龙寨(已更名为“靖安堡”)望楼上,俯瞰着下方络绎不绝的人流——那是由山中各处不断汇集而来的黑山军降卒和被解救的民众。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中混杂着恐惧、茫然,以及一丝劫后余生的微弱希冀。数量远超预期,初步统计已逾十万之众。
“将军,缴获的贼赃已清点完毕,钱帛有限,粮秣更是早已消耗殆尽。眼下这数万张嘴,每日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并州府库,经此一战,也已捉襟见肘。”负责后勤的参军面带忧色地汇报,“此外,降卒之中,虽大多为裹挟之民,然亦不乏积年悍匪,如何甄别安置,以防其再生事端,亦是难题。”
张合沉默着,目光扫过那些蜷缩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在春寒中瑟瑟发抖的百姓。他知道,军事上的犁庭扫穴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若处理不当,这些无粮无依的降卒流民,随时可能再次化作燎原的星火,或者大量饿死、疫病横行,那这场胜利将毫无意义,甚至反噬自身。
“主公委我以并州全权,非独为征战,更为安民。”张合转过身,声音沉稳而坚定,“传令下去,依邺城既定方略,结合并州实情,即刻推行‘安民抚众’之策!我要的,不是一个被打烂的并州,而是一个真正归心、能为大军提供助力的稳固后方!”
在张合的强力推动下,一套涵盖甄别、安置、生产、律法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安民政策,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在并州,尤其是在刚刚平定的太行山周边地区全面铺开。
1. 甄别分流,首恶必究
首先是对数量庞大的降卒和流民进行彻底甄别。由军中司马、州郡法曹以及田丰从邺城派来的干练文官共同组成“甄别司”,设立多个登记点。所有人员均需详细登记姓名、籍贯、被裹挟时间、在山中担任职务等。
政策明确:
普通民众:凡查实确为被掳掠、裹挟,无重大恶行者,立即编入“良民册”,发放简易身份木牍,准备迁往安置点。
胁从贼兵:虽曾从贼,但无滥杀、奸淫等重罪,且愿意悔过者,编入“待察册”,需服一定劳役(如修路、筑城)以赎其罪,期满后视表现转为良民。
长年悍匪头目:由降卒指认、内部检举,并经初步审讯确认,犯有重罪或负隅顽抗者,单独关押,从严审理。罪大恶极者,公开处决,以儆效尤;余者视情节判罚苦役或充军。
此举如同大浪淘沙,迅速将混迹在民众中的危险分子剥离出来,既保证了安置队伍的基本纯净,也以铁血手段昭示了法度,震慑了潜在的宵小。
2. 分田授土,恢复生产
这是安民政策的核心,也是最得人心之举。张合利用度田括户中清查出的无主荒地、以及黑山军以往占据的一些山间谷地,大规模实施“徙流民,实边郡”的策略。
迁徙安置:将登记在册的良民和部分表现良好的胁从人员,以家庭或原乡里为单位,分批迁往太原、上党、乐平等郡地广人稀之处。由官府统一规划,搭建临时居所。
分发生产资料:每人授田三十至五十亩(根据土地肥瘠),借贷种子、农具,甚至协调部分从鲜卑、乌桓处缴获的牛羊作为耕畜。并宣布,免除前三年的赋税徭役!
兴修水利:同时,征调部分降卒作为劳力,由官府供给口粮,在安置区兴修小型水利工程,疏通沟渠,为长期耕作打下基础。
当第一批复垦的流民,在属于自己的田地里播下希望的种子时,许多人跪地痛哭,对着晋阳方向叩拜,高呼“袁公万岁”、“张将军恩德”。土地,是乱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拴住民心最坚实的绳索。
3. 以太史母为例,彰显仁德
对于朱灵部在黑龙寨解救出的太史慈一家,张合给予了特殊但不过分的关照。他将太史老夫人一家安置在晋阳城内一处清净的宅院,派有仆役照料,并请医官为其调养因长期囚禁而亏损的身体。同时,他亲笔修书一封,连同太史老夫人的家书,遣使前往青州,寻找太史慈下落。
此事虽小,却被张合有意无意地通过官方文书和民间渠道扩散出去。一个“河北大军征战之余,不忘解救义士家眷,仁德厚待”的故事迅速传遍并冀,甚至向周边州郡扩散。这极大地软化了袁绍集团此前主要依靠“兵威”的形象,为其增添了“仁义”的光环,对于吸引各地人才(尤其是重视孝道的士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初期,仍有小股被漏网的头目煽动,或因物资调配不及时引发的局部骚动。但在张合毫不留情的铁腕镇压(果断出兵平定骚乱,处决首恶)和高览、朱灵等部的严密监控下,这些小小的波澜很快便被平息。
真正的高潮,发生在春耕基本结束后的第一次“巡阅”。
张合决定亲自巡视几个主要的安置郡县。他没有摆出庞大的仪仗,只带了少量亲随,轻车简从。
在太原郡的一处新辟村落,他看到的不是预想中的凋敝与混乱,而是田野间绿意盎然的禾苗,修缮一新的屋舍,以及百姓脸上久违的、属于正常生活的红润与忙碌。乡间孩童追逐嬉戏,远处传来学堂(由州府资助设立)稚嫩的读书声。
当地的乡老(由安置民众推举的代表)听闻张将军到来,率领众多百姓,携带着自家产的鸡蛋、蔬果,涌到村口,黑压压地跪倒一片。
“小民等,叩谢张将军活命之恩!叩谢袁公再生之德!”乡老声音哽咽,老泪纵横,“若非将军仁义,分田免税,我等早已是太行山中的枯骨矣!自今日起,我等生是袁公之人,死是袁公之鬼!但有差遣,万死不辞!”
“万死不辞!”身后的民众齐声高呼,声震原野。
张合连忙下马,亲手扶起乡老,面对无数双充满感激与信任的眼睛,即便以他军人的铁石心肠,此刻也不禁心潮澎湃。他沉声道:“诸位乡亲请起!安定地方,使民有所养,乃大将军之本分,亦是我等将士之职责!尔等今后,只需安心耕种,奉公守法,便是对大将军、对并州最大的回报!”
这一幕,在不同安置区反复上演。与此同时,晋阳城内,太史老夫人的身体在精心调养下日渐好转,她再次亲笔修书,言辞恳切,除了表达对儿子太史慈的思念,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袁绍、张合的感激之情,叮嘱使者务必寻到太史慈,告知河北的恩义。
当张合结束巡阅,返回晋阳时,并州的局面已然焕然一新。匪患肃清,流民安居,生产恢复,民心归附。府库的暂时空虚,换来了未来的税基和兵源。更重要的是,一种对袁绍集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张合将并州安民抚众的详细成果,以及太史母的近况与感激之言,再次写成奏报,连同之前报捷的文书,一同发往邺城。
站在晋阳城头,望着城外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和井然有序的村落,张合知道,他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并州,这个曾经内忧外患、匪盗横行之地,如今已成为河北集团坚实无比的后方基地。
他深吸一口充满生机的空气,目光仿佛穿越千山万水,投向了南方。
“主公,并州已定,根基永固。末将……静待南征之令!”
北方的风云已然平息,而南方的天际,正酝酿着决定天下命运的更大风暴。河北这头雄狮,在彻底理顺了内部之后,即将向中原,发出它石破天惊的咆哮。
喜欢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