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罗巴冰层下的液态海洋中,“方舟七号”探测器的机械臂正小心翼翼地采集水样。淡蓝色的海水透过透明管道流入检测舱,屏幕上,有机化合物的检测曲线不断跳动,其中一段与地球早期生命相关的分子结构格外醒目——这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之外发现可能存在生命痕迹的证据,消息通过星际通讯传回地球时,全球各基地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昆仑指挥中心内,林野的手指在全息控制台上游走,将欧罗巴的探测数据与地球、月球、火星的生态数据整合,构建出一幅“星际生态图谱”。“我们不能只在单个星球建立基地,要打造‘星河文明网络’。”他指着图谱上串联起的星球光点,对联盟代表说,“月球作为地月中转站,火星发展农业与能源,欧罗巴探索生命科学,各星球各司其职,通过星际航线连接,形成完整的文明生态链。”
穆罕默德率先响应:“撒哈拉基地可研发‘星际光伏阵列’,在月球和火星建立大型能源站,为星际航线提供电力支持。”索菲亚补充道:“阿尔卑斯基地将组建‘星际医疗团队’,在各星球基地设立医疗站,保障宇航员和居民的健康。”伊恩则兴奋地说:“欧罗巴的海水样本能为我们提供新的基因线索,或许能培育出适应星际环境的‘跨星球作物’!”
接下来的两年,“星河文明网络”的建设全面推进。月球基地扩建为“地月枢纽港”,建成可停靠十艘星际飞船的码头;火星基地开辟“星际农业区”,大规模种植经过基因改造的粮食作物,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能通过星际货运船送往其他星球;欧罗巴则建立“生命科学实验室”,科学家们围绕海水样本展开研究,试图揭开地外生命的奥秘。
文明大学也迎来了重大变革,开设“星际文明管理”“跨星球生态”“星际工程”等全新专业,吸引了来自地球各新城镇、月球和火星基地的学生。小米和阿里已成长为年轻的科研骨干,他们带领团队研发的“星际生态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控各星球的环境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立刻自动启动应急预案。“去年火星基地遭遇沙尘暴,系统提前预警,我们及时加固了光伏阵列,没有造成任何损失。”阿里在联盟会议上展示系统时,眼中满是自豪。
星际航线的开通,让跨星球交流成为常态。每月都有“星河号”货运船往返于地球、月球、火星和欧罗巴之间,运送物资、设备和人员。乘客中,有前往火星考察的农业专家,有到欧罗巴参与生命研究的科学家,还有去月球枢纽港学习的学生——他们带着各自的知识与梦想,在星河中穿梭,成为文明传播的“星际使者”。
在火星基地的“文明广场”上,来自不同星球的人们经常举办“星河文化节”。地球的传统音乐、月球的低重力舞蹈、火星的红色沙画、欧罗巴的蓝色水族展,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独特的星际文化。“我们虽然来自不同星球,但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艾拉在文化节开幕式上说,她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地球、月球、火星、欧罗巴的影像集锦,蓝色、银色、红色、淡蓝色的画面交织,像一幅绚丽的星河文明画卷。
林野偶尔会乘坐“星河号”前往各星球基地考察。在月球枢纽港,他看到年轻的工程师们正在检修星际飞船;在火星农业区,他品尝了用火星小麦制作的面包;在欧罗巴实验室,他见证了科学家们培养出的“跨星球藻类”——这种藻类能在极端环境下生长,还能产生大量氧气,未来可用于星际飞船的生态循环系统。
最让他触动的,是在各星球基地看到的“文明传承墙”。墙上不仅记录着基地建设的历程,还陈列着来自地球的旧时代物品:一本泛黄的《自然科学百科》、一台老式收音机、一枚生锈的硬币。“这些物品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文明的根源。”火星基地的老宇航员对林野说,“我们在星河中筑家,但地球永远是我们的故乡。”
当“方舟八号”探测器向着更远的土星进发时,林野站在地球指挥中心,看着屏幕上逐渐远去的飞船影像,心中满是感慨。从地球烬土到星河织网,人类文明经历了从生存到发展,从地球到星际的巨大跨越。这跨越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探索,是团结与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火种永不熄灭的信念。
夜晚,林野来到昆仑基地的观测塔上,望着夜空中璀璨的星河。他仿佛能看到“方舟八号”在宇宙中航行的身影,能看到各星球基地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能听到文明大学的孩子们在背诵“星河文明公约”。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故事——人类文明,终将以星河为脉,连接过去与未来,在浩瀚宇宙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不朽篇章。
喜欢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从机械师到文明火种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