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的冬日越来越冷了。
何雨柱在第五研究院的工作刚刚告一段落,正准备稍作休整,去陪陪韩菡时,一封加急文件又摆在了他的案头。
文件来自国防部第九研究院,措辞急切,请求第五研究院派遣专家协助解决一个“紧急且重大”的技术难题,并特别点名希望何雨柱副主任能够前往。
“第九研究院?”何雨柱看着文件上的红色印章,眉头微挑。那是搞原子能量、核物理研究的核心单位,与他的航空航天专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钱老师的电话紧随而至,言简意赅:“收拾一下,下午有车接你。九院那边遇到了坎儿,点名要你,去看看,注意保密。”
第九研究院深处西山脚下,戒备森严。何雨柱乘坐的吉普车穿过层层哨卡,最终停在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小楼前。
接待他的是九院理论部的负责人,一位姓吴的教授,头发凌乱,眼带血丝,显然已被难题困扰多时。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烟雾缭绕。黑板上写满了复杂的核物理方程和密密麻麻的数据,地上扔着不少演算的草稿纸。
几位穿着白色工作服、一看就是顶尖专家的老先生正围着一张图纸激烈争论,个个面色焦虑。
“吴教授,这位就是五院的何雨柱副主任。”带路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吴教授抬起头,看到年轻得有些过分的何雨柱,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失望,但还是强打精神握手:
“何主任,辛苦你了。情况紧急,我就直说了——我们在新型核装置的核心部件小型化设计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魔障’。”
他指着黑板上一组核心参数和一张复杂的结构剖面图:“理论计算表明,新的构型可以大幅提升效能并减小体积。
但是,在临界质量附近,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的预测与我们的简易模拟结果存在巨大偏差,导致能量释放的均匀性和可控性无法保证。
我们尝试了所有已知的近似模型和计算方法,甚至动用了院里那台宝贝的电子管计算机,算了三天三夜,结果还是对不上,要么过于保守,要么……可能引发不可控的链式反应。”
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叹了口气,用带着江浙口音的普通话说:“难,难啊!这个问题不解决,整个新构型就要推倒重来,几年的心血白费不说,进度要耽误至少一年!”
会议室里的其他专家也纷纷附和,愁云惨淡。他们看向何雨柱这个“外行”,眼神里充满了不信任和怀疑。一个搞飞机火箭的,能懂他们这微观世界的核子、中子?
何雨柱没有在意那些目光,他走到黑板前,静静地审视着那些方程和图纸。他的目光扫过一个个希腊字母和积分符号,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将陌生的核物理知识与他熟悉的多物理场耦合、非线性动力学等概念进行关联和映射。
几分钟后,他转过身,语气平静地开口:“吴教授,各位老师,我初步看了一下。你们采用的,是不是主要基于扩散近似和单群中子模型的简化计算方法?”
吴教授一愣,点了点头:“是啊,更精确的 transport 方程(中子输运方程)计算量太大,现有的计算条件根本无法在工程时限内完成。”
“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何雨柱拿起粉笔,在黑板空白处画了一个示意图,“在如此紧凑的几何结构和复杂的材料界面附近,中子的输运行为,特别是各向异性和能谱效应,用扩散近似来描述,误差会被急剧放大。这就像……”
他顿了顿,找了个形象的比喻,“试图用计算炮弹平抛的简单公式,去精确描述一颗在复杂峡谷地形中穿梭、不断反弹的台球路线。”
这个比喻让几位专家若有所思。
何雨柱继续道:“我建议,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个‘多群、离散纵标法’的简化模型。
虽然还是近似,但可以部分考虑中子的能量分组和运动方向,比单纯的扩散理论更接近真实物理过程。
我可以尝试推导一下这个模型的核心方程和快速求解思路。”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多群离散纵标法?那计算量……”
“年轻人,你知道这涉及到多少变量吗?手算根本不可能!”
“我们那台计算机都算不动更精确的模型,你这思路理论上可行,但现实行不通!”
“何主任,你的想法很好,但恐怕远水解不了近渴啊!”吴教授也无奈地摇头。
所有人都认为何雨柱的想法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面对几乎一边倒的质疑,何雨柱的神色依旧沉稳。“吴教授,请给我准备一间安静的办公室,相关的核心数据,以及足够的稿纸和笔。我需要一个晚上。”
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吴教授虽然满心怀疑,但还是点了点头:“好,我安排。小张,带何主任去资料室旁边的保密办公室。”
夜深人静,九院的这间小办公室灯火通明。何雨柱面前摊开了厚厚的资料和数据表格。
他深吸一口气,彻底沉浸到那个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的微观世界中。
他首先以惊人的速度阅读并理解了那些晦涩的核物理资料,将其核心要点与自己的知识体系融合。
然后,他开始构建那个“多群离散纵标法”的简化模型。
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确定能群结构、选择离散纵标方向、推导不同能群中子的耦合方程、处理复杂的边界条件……每一步都需要极其繁琐的推导和计算。
何雨柱的双手仿佛被赋予了魔力。右手握笔,在稿纸上流畅地写下一行行复杂的偏微分方程、积分符号和矩阵表达式,推导过程严谨而迅速,几乎不需要回头修改。
左手则熟练地操纵着计算尺,进行着大量并行的数值运算,速度快到肉眼几乎看不清尺身的滑动。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心算能力。在进行多变量优化和迭代求解时,他往往只是凝视着纸面片刻,就能直接写出关键步骤的结果,仿佛他的大脑内部自带了一台超越时代的生物计算机。
一些需要连续积分或求解超越方程的复杂步骤,他也能凭借深厚的数学功底,找到巧妙的简化路径,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现在,他尽量不用系统的超能力了。
窗外寒风呼啸,室内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计算尺轻微的滑动声。何雨柱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全部的心神都凝聚在攻克这个跨界难题上。
偶尔有巡逻的警卫经过,从门缝中看到那个伏案疾书、仿佛不知疲倦的身影,都感到难以置信。
第二天清晨,当吴教授和几位核心专家顶着黑眼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推开办公室的门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何雨柱正将最后几页写满漂亮字迹和清晰图示的稿纸整理好。
他的眼中带着血丝,但精神依然矍铄。办公室的地上和桌上,堆满了演算的草稿纸,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记录着昨夜那场无声却激烈的智力搏杀。
“吴教授,各位老师,幸不辱命。”何雨柱将厚厚一叠报告递了过去,
“这是简化模型的核心推导、关键参数、求解过程,以及基于新模型对贵院原有设计方案的修正建议。
根据这个模型计算,在第三能群和第五离散方向上存在一个之前被忽略的共振吸收峰,是导致预测偏差的主要原因。
我建议在这个区域微调慢化剂的分布,可以有效平整中子通量。”
吴教授几乎是颤抖着接过报告,几位老专家也立刻围了上来。
他们飞快地翻阅着,越看脸色越是精彩,从最初的怀疑,到惊讶,再到彻底的震撼!
报告中的推导无懈可击,计算过程清晰严谨,尤其是那些巧妙简化计算量的方法,简直闻所未闻!
更关键的是,何雨柱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直指要害,逻辑严密,让人无法反驳。
“这……这简直神乎其技!”一位之前质疑声最大的老专家激动地抓住何雨柱的手,“何主任,你……你这一晚上,抵得上我们几个老家伙折腾一个月啊!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吴教授也激动得语无伦次:“快!快按照何主任的方案,重新安排模拟计算!不,直接准备关键验证实验!
后续的验证实验非常顺利。何雨柱的预测精准得令人咋舌,按照他的方案微调后,中子通量分布果然变得均匀可控,困扰九院数月的“魔障”迎刃而解!新型核装置的小型化设计得以继续推进。
消息传出,整个第九研究院为之震动。所有人都知道,是第五研究院一位名叫何雨柱的年轻副主任,用一晚上时间,手算解决了他们动用计算机都未能解决的核物理难题!
何雨柱离开九院时,吴教授亲自相送,紧紧握着他的手:“何主任,大恩不言谢!
你这次可是帮了我们九院,帮了国家一个大忙!以后但凡有用得着我们九院的地方,尽管开口!”
甚至连一向深居简出的九院最高技术负责人钱三强先生,都特意托人转达了对何雨柱的赞赏。
这一次跨界支援,何雨柱不仅解决了具体的核技术难题,更在顶尖科研圈层内,奠定了自己“问题解决者”的超然地位。收获的,是第九研究院的深厚友谊和由衷敬佩,是国家核事业宝贵的时间,还有那份“何雨柱出马,没有攻克不了堡垒”的传奇声誉。
回到第五研究院,何雨柱对此事绝口不提,依旧埋首于他的飞行器设计中。
只有韩菡细心地发现他眼底一闪而过的疲惫,默默地将一杯热茶放在他的手边。窗外,雪花悄然飘落,覆盖了昨日的痕迹,但一个新的传奇,已然在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合院:开局就得知惊天秘密!》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四合院:开局就得知惊天秘密!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四合院:开局就得知惊天秘密!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