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方寸之间的财富
王红去书店上班后,王家的日子仿佛上了润滑油的齿轮,运转得越发顺畅起来。李秀兰在饭店,王红在书店,虽然都是基层岗位,但说出去都是正经单位,王建国在厂里感觉脸上更有光了。王超则继续着他神出鬼没的“零工”生活,家里人也渐渐习惯了他时不时带回来些“单位福利”或是“帮人忙的谢礼”。
这天,王超去城东给老陈送一批货(是前几天秒杀到的两匹棉布和几罐午餐肉),回来时路过市邮政局。正是中午时分,邮局里人来人往,大多是来寄信取包裹的。门口有个绿色的邮筒,旁边还摆着个小桌子,一个戴着套袖的工作人员正在售卖邮票。
王超本打算直接走过去,目光却无意中扫到了桌子玻璃板下压着的一些邮票样品。花花绿绿的,印着各种图案,有建设场景,有工农兵形象,还有风景……
他猛地停下了脚步。
邮票!
一个几乎被他遗忘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巨大财富密码,猛地撞进了他的脑海!
上辈子他有个同事就是个集邮爱好者,没事就爱显摆他那几本邮册,嘴里常念叨着什么“全国山河一片红”、“蓝军邮”、“猴票”之类的天价邮票,还感慨生不逢时,要是早年能囤一些,现在就发财了。
对啊!现在是1955年!很多后世价值连城的邮票,现在可能才刚刚发行,或者即将发行,就躺在邮局的柜台里,几分钱一张!
这简直就是为他这个拥有秒杀系统、每天都有微小现金流的人量身定做的长期投资!比倒腾物资更隐蔽,更安全,未来的回报率更是恐怖得吓人!
他的心一下子热了起来。快步走到那小桌子前。
“同志,买邮票?”工作人员抬头看了他一眼。
“嗯,看看。”王超压下激动,装作随意地浏览着玻璃板下的样品。他的目光快速扫过,心里回忆着同事曾经吹嘘过的珍邮。有些大名鼎鼎的,比如“全国山河一片红”好像是六几年才出的,现在肯定没有。但一些建国初期的珍稀邮票,比如纪特邮票的早期品种,梅兰芳舞台艺术……对了,还有普通邮票里,也有一些潜力股!
“同志,这种普八版的,工农兵图案的,怎么卖?”王超指着一套常见的普通邮票问道。他记得同事说过,普八里面有些版别和颜色差异,未来也很值钱。
“哦,普八啊,面值不同的价格不一样。常用的八分钱一张,一版五十张,四块钱。”工作人员回答道。
四块钱一版!王超心里盘算着,这要是买上十版,也才四十块!放几十年后,品相好的普八整版票,价值……
他不敢细想,怕自己表情失控。
“那这种,纪特邮票,有吗?”王超又指着另一套纪念邮票问。
“有,都在里面柜台,花样多着呢,几分钱到几毛钱的都有。”工作人员指了指邮局里面。
王超深吸一口气,走进邮局大厅。里面的柜台果然有专门的邮票窗口,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邮票,用透明的护邮袋装着,下面标着面值和名称。
他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过:《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一周年纪念》、《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很多名字他都耳熟能详,知道这些都是后世价格不菲的品种!
“同志,麻烦您,这个《中国古代科学家》,这一套,还有这个《开国一周年》,这一套,各给我拿……拿十套!”王超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他不敢买太多,怕引起注意,但十套也不算少,足以奠定基础了。
售票员是个中年妇女,惊讶地看了王超一眼,一边取邮票一边问:“小伙子,集邮啊?一次买这么多?”
“嗯,帮单位采购的,搞活动当奖品。”王超随口编了个理由。
“哦,单位用啊,那还行。”售票员了然,麻利地清点邮票,计算价格。这两套邮票面值都不高,一套加起来也就几毛钱,十套也不过几块钱。
王超付了钱,小心地把这二十套邮票收好,放进内兜(实际意念一动,放入空间最安全的位置)。
从邮局出来,王超感觉心跳还有点快。他找到的这个新路子,比倒腾物资更让他兴奋。这不仅仅是赚钱,更像是一种穿越者独有的历史参与感和投资乐趣。
他决定,以后每次“干零活”赚了钱,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和物资储备,都要拿出一部分来购买邮票。细水长流,积少成多。而且要重点关注那些纪特邮票的早期票、小型张,还有普通邮票里的特殊版别。
接下来的日子,王超的生活又多了一项固定内容——跑邮局。他变得像个真正的集邮爱好者,隔三差五就去邮局转转。
第二次去,他换了个窗口,买了五版普八工农兵邮票,又买了几套《世界文化名人》纪念邮票。售票员是个老师傅,看他买这么多,还好心提醒:“小伙子,集邮是雅趣,但也要量力而行啊。”
王超笑着点头:“谢谢师傅,心里有数。”
第三次去,他瞄准了刚发行不久的《列宁逝世三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口气买了二十套。这次的理由是“帮学校里几个老师带的”。
第四次,他不仅买了新发行的《工农兵图案普通邮票》(第九版)整版票十版,还特意问有没有之前发行的老纪特邮票。售票员从柜台底下翻出几套《世界工联亚洲澳洲工会会议纪念》、《国际保卫儿童会议纪念》等早期邮票,虽然有些旧了,但王超知道这些才是真正的潜力股,毫不犹豫地全部拿下。
他还特意去文具店买了几本厚厚的集邮册和大量的护邮袋。每天晚上,等家人都睡下后,他就在油灯下(后来换成了亮堂些的煤油灯),小心翼翼地将新收购的邮票按照种类、年份分门别类地放入护邮袋,再整齐地插入集邮册。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打理什么绝世珍宝。
李秀兰有次起夜,看见儿子房间还亮着灯,凑近一看,见他正对着一堆花花绿绿的小纸片较劲,忍不住问:“超儿,你这大半夜不睡觉,鼓捣这些邮票干啥?能当饭吃啊?”
王超头也不抬,含糊道:“妈,这是一种爱好,就跟有人爱看书有人爱听戏一样。这些邮票以后说不定能升值呢。”
“升值?”李秀兰听不懂这个词,只觉得儿子又在“不务正业”,但看他最近往家里拿钱拿东西一点没少,也就由他去了,只是嘀咕一句,“净乱花钱,几分钱也是钱啊……”
王超笑笑,也不解释。心想,妈,您现在心疼这几分几毛,等几十年后,您就知道您儿子现在是在挖金矿呢。
王红倒是挺支持弟弟这个“爱好”,她在书店工作,接触的文化气息多了,觉得集邮是个挺高雅的事情。偶尔王超买到图案特别漂亮的邮票,还会拿给她欣赏,姐弟俩能就着邮票上的图案聊上好一会儿。
通过老陈的关系,王超的邮票收购渠道也拓宽了。老陈虽然不明白这玩意儿有啥用,但既然小王兄弟喜欢,他就帮着留意。还真的陆续给王超找来了一些好东西:一套品相不错的《开国纪念》邮票,几枚早期的《军人贴用》邮票(虽然还不是最珍稀的“蓝军邮”),甚至还有一本不知从哪个单位流出来的、贴满了建国初期各种纪念邮票的旧账本!这本账本在王超眼里,简直就是一座小金山!
当然,这些都不是白来的,王超都按远高于面值的价格付了钱,让老陈和他的关系网也得了实惠,更加卖力地帮他搜罗。
王超的“倒卖”事业也在稳步进行。秒杀系统每天提供的三样商品,种类和数量都相当给力。除了保证家里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现在基本每周都能吃上一两回肉,弟妹们脸色红润了不少),其余的都通过老陈和饭店刘采买变成了现金和票证。
现金的一部分被他投入了“邮票基金”,空间里那几本集邮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厚重起来。他专门在空间里划分了一个区域,用来存放这些邮册和整理工具,确保它们处于最安全、最稳定的环境。
他甚至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与邮票相关的资料,比如邮政公报、集邮杂志创刊号等,他知道,这些东西在未来也是收藏品,能佐证邮票的发行背景和价值。
这天,王超又完成了一笔交易,用五斤新鲜对虾(今天刚秒杀到的)从饭店刘采买那里换回了十五块钱。他捏着这还带着海鲜腥气的票子,转身就进了邮局。
“同志,新到的《中国民间舞蹈(第一组)》邮票,给我来二十套。还有,那种《世界学生联合会》的旧票,有吗?对,就是那种……”他熟练地和售票员交流着,眼睛里闪烁着寻宝般的光芒。
当他揣着新收获的邮票,心满意足地走出邮局时,夕阳正好给他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边。他回头看了看那绿色的邮局大门,心里涌起一种奇特的满足感。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多数人都在为眼前的温饱奔波,而他却已经开始为几十年后的财富布局。这种跨越时空的谋划,让他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他知道,这些小小的、方寸之间的纸片,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耐心地、持续地播种,然后,等待时间的馈赠。
夜幕降临,王超再次坐在灯下,拿出新买的邮票,小心地用镊子夹起,对着灯光查看齿孔,检查背胶,然后郑重地放入护邮袋,贴上标注了名称和购买日期的小标签,再插入集邮册中相应的位置。
做完这一切,他轻轻合上邮册,抚摸着光滑的封面,脸上露出了笑容。
1955年的秋天,空气中已经有了凉意,但王超的心里,却因为这些方寸之间的瑰宝,而充满了温暖的希望。
第十二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