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初探仓库
等待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三天后,老陈再次登门,这次他脸上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笑意。
“红薯粉那边有信了,”老陈坐下后先说了这件事,“南城副食品加工厂愿意接手,价格按市面批发的九折,他们量大,图个稳定。钱过两天就能结。”
“辛苦陈叔了。”王超对这个结果很满意,这为他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流动资金。
“至于另一件事,”老陈声音压低,进入正题,“物资局那边,清理仓库的名单初步拟定了,主要是些积压多年的劳保用品、零碎工具、还有一部分前几年大建设时多采买或者替换下来的五金件和旧机械零件。东西杂,年份也不一,好些都堆在角落里吃灰。”
王超的心跳略微加速,面上保持平静:“刘叔那边……有什么说法?”
“老刘透了个底,”老陈凑得更近些,“这批东西,按规定要走个内部处理的流程,名义上是‘折价处理给相关单位或集体’,但实际上,操作空间是有的。他让我问问你,有没有兴趣‘帮单位解决点困难’,挑些能用得上的东西走?价格嘛,肯定比废铁强,但也绝不会让你吃亏,算是内部友情价。”
这话说得含蓄,但意思明确。刘科长这是在用这种方式还人情,既符合程序,又给了王超实实在在的好处。
“刘叔太照顾我了。”王超立刻表态,“能为单位分担点是好事,我这边肯定没问题。就是……具体都有些什么?我对工具零件这些,还算有点兴趣,也认得些老师傅,或许能琢磨着用起来。”
“就知道你小子眼光不一样。”老陈笑了,“老刘安排好了,明天下午,仓库那边人少,我带你过去先看看东西。能看上眼的,咱们再谈。”
“行,明天下午我准时到。”王超压下心头的激动,沉稳应下。
第二天下午,王超跟着老陈来到了物资局后院的仓库区。这里红砖围墙,库房高大,空气中弥漫着铁锈、机油和陈年灰尘混合的特殊气味。刘科长果然安排了一个信得过的老保管员在等着,彼此心照不宣地点点头,便打开了其中一个编号为“丙-柒”的仓库大门。
门一开,一股更浓的尘埃味扑面而来。库房内部高大宽敞,但光线有些昏暗,只有高处的几个小窗户透进光柱,照出空气中飞舞的尘糜。里面没有整齐的货架,更多的是各种大小不一的木箱、柳条筐、麻袋堆积在一起,有些甚至就直接堆放在水泥地上,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
“这边几堆,都是这次准备清理的。”老保管员用手电筒照着,声音在空旷的库房里有些回响,“劳保手套、棉纱口罩、翻毛皮鞋,有些是库存久了,有些是当时采购多了,样式可能老了点,但东西都是好的,没开封的。”
王超看去,那是几十个大麻袋和木箱,标签模糊,但能看到“劳保手套-500双”、“工矿棉袜-200打”之类的字样。
“这边,是些零碎工具和五金件。”老保管员移步到另一片区域,这里堆放着不少锈迹斑斑的铁箱和木匣子。他随手打开一个,里面是各种规格的螺丝、螺母、垫圈,混装在一起,有些已经生了黄锈。另一个长条木箱里,放着几十把各种尺寸的扳手、钳子、螺丝刀,品相新旧不一,有些手柄都开裂了,但金属部分大多完好。
“这些是早年一些小型机械替换下来的零件,”老保管员指着角落几个用油布盖着的大件,“有些是水泵的叶轮、轴承座,有些是小型柴油机的配件,型号都老掉牙了,新机器用不上,修旧机器又不好配,就一直堆着。”
王超一边听,一边仔细地观察着。他的心在胸腔里有力地跳动。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占地方的“废品”,但在他眼中,却是一座亟待发掘的宝库!
那些劳保用品,虽然是积压品,但质量过硬,正是工厂和基建工地所需要的硬通货,通过老陈的渠道不难出手,而且风险极低。那些零碎的五金件和工具,生锈的可以除锈,混杂的可以分拣,对于很多缺乏配件的街道小厂、维修社甚至是有手艺的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东西。而那些老旧的机械零件,他暂时用不上,但其金属材质本身就是价值,更何况,其中一些标准件或许还能在他的“技术火种”计划中派上用场。
他强迫自己冷静,不能表现出过分的热情。他蹲下身,拿起一个生锈的轴承座,用手指抹去表面的浮尘,露出底下的金属光泽,又捡起几把旧扳手,检查着它们的咬合口是否完好。
“东西……是有些年头了,保管得也一般。”王超站起身,语气带着些适当的挑剔和惋惜,“很多都锈了,工具也得修整。不过,胜在种类杂,数量也不少。我认识几个老师傅,喜欢鼓捣这些旧东西,或许能挑出些能用的。”
老陈在一旁帮腔:“是啊,老王(指保管员),你看这些东西,堆着也是占地方,还得派人看着。能处理掉一些,给局里回笼点资金,也是好事。”
老保管员点点头:“刘科长也是这个意思。你们看着挑,价格嘛……局里定了调子,按废铁价的基础上,根据品相适当上浮点,总之不会让你们为难。”他报了一个极低的、几乎是象征性的基准价格。
王超心中大喜,这价格远低于他的预期!但他面上依旧沉稳,甚至微微蹙眉,像是在权衡利弊:“价格倒是实在……就是这品相,很多需要清理、分拣,也是个功夫钱。这样吧,陈叔,王师傅,我先大致挑一批,主要是工具和这些还能看出模样的零件,劳保用品也要一些。具体数量,等我清点一下,再按品相跟您细算价钱,您看如何?”
他这番表态,既显示了自己不是盲目全收,有选择有判断,又给了对方足够的尊重和灵活空间。
老保管员看向老陈,老陈点点头:“就按小王说的办吧,这孩子实在。”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王超就在这座尘封的仓库里,开始了他的“淘宝”之旅。他凭借着自己来自后世的见识和对这个时代需求的粗浅理解,快速而精准地挑选着。成套尚且完好的扳手、钳子,各种规格的螺丝螺母(尤其是常用规格),品相较好的轴承、齿轮,未开封的劳保手套和翻毛皮鞋(这些几乎是全新的),甚至是一些看起来奇形怪状、但他觉得可能有用的小零件,都被他一一挑选出来,集中堆放在仓库门口的空地上。
他挑选的原则是:实用性强、易于保存和转运、变现渠道相对清晰或自用价值高。那些过于笨重、锈蚀严重或者完全不知道用途的东西,他谨慎地放弃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最终,他挑选出来的物资堆成了不小的一堆。老保管员拿着本子简单估重和分类,计算出了一个总价。这个价格,在王超看来,简直是白菜价!他甚至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主动提出在某些品相较好的物品上稍微加了一点价,以示公允。
“小伙子,会办事。”老保管员对王超的举动很满意,在单据上签了字,“钱款你跟老陈结算就行,东西……你们怎么运走?”
“我找辆板车,晚上过来拉。”王超早已想好说辞,“不麻烦局里的同志。”
一切谈妥,王超和老陈离开了仓库。走出物资局大院,傍晚的风吹在脸上,王超才感觉自己的后背因为刚才的专注和紧张而有些汗湿,但心中却充满了巨大的收获感。
“东西不错吧?”老陈笑着问。
“何止不错,陈叔,这次真是多亏您和刘叔了!”王超由衷感谢。
“钱的事,不急,等你把东西处理了再说。”老陈很大气。
“那怎么行,一码归一码,钱我明天就给您送来。”王超坚持。信任归信任,规矩不能坏。
当晚,夜深人静时,王超租用了一辆普通的板车,由张胜利和他弟弟张建军帮忙(这两人嘴巴严,也值得信任),借着夜色掩护,分两次将堆在仓库门口的那批物资运回了自家小院,暂时堆放在东厢房。等张氏兄弟离开后,王超关好门窗,意识沉入系统空间,开始将这批物资分门别类地转移进去。
十立方米的空间,此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工具、零件、劳保用品被整齐地码放好,几乎占去了一半的空间。看着空间里这堆实实在在的、种类繁多的“硬货”,王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不仅仅是一批物资,更是一个里程碑。它意味着,他的事业线,已经从单纯的依靠系统秒杀和黑市零星交易,开始向利用信息差和人脉资源,进行小规模、有计划的物资调配和资本积累迈进了一步。这批仓库清理物资,将成为他下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无论是变现换取更多资金,还是用于支持他“技术火种”的实践,亦或是作为人情往来巩固关系,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物资局的仓库里肯定还有更多的东西,其他单位呢?这个庞大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类似的情况绝不会少。他需要更敏锐的嗅觉,更广泛的人脉,以及更强大的自身实力,去发现并抓住下一个类似的机遇。
夜色深沉,王超的小院里一片寂静。但在那看似普通的东厢房里,却蕴藏着足以改变许多人生活轨迹的物资,和一个年轻人正在悄然崛起的野心与梦想。
第四十七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