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星火燎原
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成功采用“群众外包”模式解决原料供应瓶颈,并顺利搬迁至旧粮站新址扩大生产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王超和马主任等人的预期。
这份由城关区区委整理、着重强调了“发动群众、组织生产、克服困难”这一创新工作方法的简报,被作为典型经验材料,报送到了南水县委主要领导以及地区专署相关部门的案头。在这个强调“自力更生”、“群众路线”的年代,这种源自基层、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鲜活案例,立刻引起了高度关注。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王超正在新厂区(大家已经开始习惯称呼旧粮站为新厂区)和张保国一起调试新制作的一批切割台,马主任几乎是连滚带爬地跑了进来,气喘吁吁,脸上却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红光。
“小王!快!快准备一下!”马主任一把拉住王超的胳膊,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县委陈书记!还有地区专署工业办的领导!马上就到!要来咱们这里视察!”
“什么?”王超心中一震。县委陈书记?那可是南水县的一把手!还有地区专署的领导?这阵仗可比上次工业局的参观大了不知多少倍!他迅速压下心中的波澜,沉声问:“马主任,消息确切吗?大概什么时候到?”
“确切!区委周副书记亲自打来的电话,车队已经从县委出来了!最多半小时就到!”马主任急促地说道,“说是看了咱们的简报,陈书记很感兴趣,要亲自来看看这个‘群众外包’是怎么搞的!”
王超立刻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视察,更是一次极其重要的机遇,也是对加工组、对街道,乃至对他个人能力的一次终极考验。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张叔,”他转向张保国,“立刻通知所有在岗工人,各就各位,按平时正常生产状态操作,不用刻意表演,但精神面貌一定要好!把咱们新做的工具、规划好的区域都展示出来。”张保国应了一声,立刻转身去安排。
“马主任,”王超又对仍处于亢奋状态的马主任说,“您负责陪同领导,介绍街道层面的支持和组织工作。具体的生产环节和‘外包模式’的运作细节,由我来向领导汇报。”
“好!好!就按你说的办!”马主任此刻对王超已是言听计从。
王超快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着,环顾四周。新厂区虽然简陋,但经过规划和整理,功能分区明确,场地干净整洁,工人们经过之前的锻炼,也已经适应了规范化的操作。米浆接收区旁边,整齐地摆放着几个木桶,里面是早上刚由外包户送来的、符合标准的米浆,这正是“群众外包”模式的直观体现。他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
不到半小时,几辆吉普车和一辆伏尔加轿车驶入了旧粮站大院。车门打开,在区委周副书记等人的陪同下,一位五十多岁、面容儒雅却自带威严的中年男子率先走了下来,正是县委书记陈明远。他身后跟着几位气质沉稳的干部,显然是地区专署来的领导。
马主任和王超赶紧迎了上去。
“陈书记,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指导!”马主任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陈明远书记微笑着和马主任握了握手,目光随即落在了旁边的王超身上,带着一丝审视和好奇:“这位就是简报里提到的,那个善于动脑筋的年轻人,王超同志吧?”
“陈书记好,各位领导好,我是王超。”王超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微微躬身,态度恭敬而沉稳。
“好,年轻有为。”陈书记点了点头,“走吧,带我们看看你们这个搞得有声有色的加工组,特别是那个‘群众外包’,我很想了解一下。”
视察正式开始。相比于上次工业局的参观,这次的氛围明显更加严肃,领导们看得更细,问得也更深入。
王超依旧是主要的讲解人。他引导着领导们参观了新的生产流水线,介绍了改良后的工具带来的效率提升。当来到米浆接收区,看到那些贴着不同住户姓名标签的木桶时,陈书记停下了脚步。
“这些米浆,都是附近居民家里磨好送过来的?”陈书记问道。
“是的,陈书记。”王超肯定地回答,随即详细解释了“群众外包”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如何组织登记、如何制定标准和加工费、如何验收和质量控制、如何结算。“目前我们有超过八十户家庭参与了这项工作,主要是家庭妇女和部分老人。他们利用早晚空闲时间,就能完成,既不耽误家务和农活,又能为家里增加一份稳定的收入。对于我们加工组而言,则在没有增加固定设备和场地投入的情况下,迅速突破了原料瓶颈,保障了订单的完成。”
地区专署工业办的一位领导饶有兴致地问:“这个加工费标准是怎么定的?群众积极性高吗?”
王超从容应答:“加工费标准是我们参照市场零星加工价格和群众投入的劳动时间测算的,确保参与者有合理的报酬。积极性非常高,因为这相当于把闲置的劳动力和工具转化为了实际收入,很多家庭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陈书记一边听,一边不时点头,他随手拿起旁边记录米浆交接和结算的简易台账翻了翻,上面字迹工整,条目清晰。他又走到正在忙碌的工人身边,看了看他们操作切割台和捆扎米粉的熟练动作,甚至和一位年纪较大的女工简单聊了几句,询问她现在的收入和之前有什么变化。
女工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自豪,她告诉陈书记,现在在加工组干活,加上她婆婆也接了磨米浆的活儿,家里收入增加了不少,日子宽裕多了,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
陈书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视察结束后,领导们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清理出来的一间临时办公室里,开了一个简短的现场会。
陈书记首先发言,他高度评价了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的探索:“你们这个‘群众外包’的办法,好啊!非常好!它解决了我们当前很多街道、乡镇小集体生产普遍面临的资金不足、设备缺乏的困难,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组织了起来,形成了规模效应!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小革新,更是生产组织形式上的大创新!它充分证明了,只要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特意看向王超:“王超同志,你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开阔,敢于实践,更难能可贵的是,心中装着群众,知道如何把个人的智慧和群众的力量结合起来!这样的青年干部,是我们非常需要的!”
地区专署的领导也纷纷表示,这个经验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要求城关区和南水县好好总结,形成详细材料上报,争取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马主任激动得满脸放光,连声道谢。王超则保持谦逊,表示这都是在街道领导和上级支持下,集体努力的结果。
领导们的车队离开后,整个新厂区沸腾了!县委书记和地区领导的肯定,如同最强劲的兴奋剂,让所有工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王超的名字,随着这次高规格的视察和肯定,真正意义上在南水县乃至地区层面“响”了起来。他不再仅仅是街道能人,更是被县委书记亲口表扬、被认为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典型”。这份沉甸甸的认可,是一张无比光鲜的名片,也是一道无形的护身符。
王超站在宽敞的新厂区中央,听着工人们的欢声笑语,感受着脚下坚实的地面,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他知道,“群众外包”这颗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已经星火燎原,为他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未来的道路,必将更加宽广,但也需要他更加谨慎、更加努力地去行走。
第六十一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