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些,也更富生机。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与新朝的气象相得益彰。在北方,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继续扫荡残元势力,捷报频传;在南方,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百姓开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田娃(陈远)的婚事如期举行,虽依循“从简”之意,但以他诚意伯、工部尚书的身份,加之其简在帝心的地位,婚礼依旧颇为隆重。洪武皇帝朱元璋虽未亲临,却赐下厚礼,并由皇太子朱标代表出席,荣宠备至。新娘韩林儿凤冠霞帔,仪态端方,与田娃站在一起,郎才女貌,羡煞旁人。这场婚礼,既是个人的喜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新朝初立、万象更新的一种象征。
婚后的田娃,生活并未有太多改变,依旧忙碌于公务。韩林儿则如她所言,将伯爵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使他能全心投入国事。每当田娃深夜从衙署归来,书房里总有一盏温暖的灯和一碗温热的羹汤等候,这份寻常人家的温情,对他而言,是乱世奔波后最珍贵的慰藉。
这一日,田娃被召至武英殿议事。除了朱元璋和李善长,殿内还多了一位身着儒衫、气质清癯的中年文士,正是被朱元璋征召入京、以谋略和天文历法着称的刘基(刘伯温)。田娃与刘基相互见礼,彼此眼中皆有欣赏之意。朱元璋乐于见到麾下文武和睦,尤其是他最倚重的实务干才与顶尖谋士能够协作。
“今日召诸位爱卿来,是为厘定天下田亩、户籍之事。”朱元璋开门见山,将几份各地上报的、关于田土混乱、户籍不明的奏章推到御案前,“前元治下,户籍紊乱,田亩兼并严重,隐户、逃户众多,国库空虚,根基不稳。此弊不除,新政难行,天下难安!”
李善长拱手道:“陛下圣明。臣与户部官员初步议定,当重新清丈天下田亩,编定‘黄册’(户籍册)与‘鱼鳞图册’(土地册),使民有定籍,田有定主,税有定额。此乃立国之本。”
刘伯温补充道:“然此事牵涉甚广,触动利益巨大,尤其江南豪强地主,恐多抗拒。需有严密之法,更需执行之强力。”
朱元璋看向田娃:“诚意伯,你素来善察物情,通晓实务。于这清丈田亩、编定册籍,可有能提高效率、减少纰漏之法?”
田娃知道,这是关乎帝国财政根基和社会稳定的核心政策。他思索片刻,结合后世的一些管理理念和明代自身的条件,提出了具体建议:
“陛下,李相国与刘先生所言极是。臣以为,此事需 标准统一、流程简化、监督有力。”
“其一, 制发标准丈量器具。”田娃道,“可由工部统一制造并校验‘步弓’、‘丈尺’等田亩丈量工具,分发各州县,确保量算标准一致,杜绝地方胥吏上下其手,尺度不一。”
“其二, 设计简明册籍格式。”他继续阐述,“‘黄册’需清晰载明户主、丁口、年龄、产业;‘鱼鳞图册’则需绘出田亩形状、四至、土质优劣。格式需统一,便于填写、汇总与日后核查。臣可设计一种便于汇总统计的表格样式,并推广简易算盘算法,提高书吏计算效率。”
“其三, 建立交叉核查与复勘机制。”这是田娃强调的重点,“清丈编册之后,需由邻保、里甲互相担保、监督,防止瞒报。同时,由朝廷或行省派遣干员,不定期赴各地抽查复勘,对舞弊者,无论官民,严惩不贷!唯有法度森严,方能令行禁止。”
“其四, 与‘军屯’、‘民屯’相结合。”田娃最后补充,“在清丈过程中,可将部分无主荒地或抄没的豪强土地,直接划为军屯或招募流民进行民屯,既能安置流民、充实边储,也能快速将新垦之地纳入国家管理体系。”
朱元璋、李善长、刘伯温听完,皆露出深思之色。田娃的建议,不仅思路清晰,更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尤其是标准器具、统一表格和核查机制,都是前人未曾如此系统强调过的。
“好!”朱元璋抚掌赞道,“田爱卿此法,细致周密,可操作性极强!李善长,刘基,便依此议,结合你们原有方案,尽快拟定详细章程,颁行天下!朕要这天下田亩、人口,尽在掌握!”
“臣等遵旨!”三人齐声应道。
新政的雏形,就在这武英殿内,由这几位帝国最重要的文臣谋士初步勾勒出来。田娃知道,这《鱼鳞图册》与《赋役黄册》的编纂,将是洪武年间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社会工程,它将在未来数十年里,奠定大明帝国的统治基础。
退出武英殿时,刘伯温与田娃并肩而行。刘伯温微笑道:“伯爷于实务之精通,思虑之周详,基深感佩服。日后这新政推行,还望伯爷多多指教。”
田娃连忙谦逊回礼:“刘先生学究天人,远不过偶有些许拙见,先生过誉了。日后同朝为官,正当相互砥砺,共辅明主。”
阳光洒在宫城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田娃走在出宫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参与塑造历史的使命感。他知道,帝国的车轮已经驶上了建设的轨道,而他,将继续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这个新生的王朝添砖加瓦。回到府中,看到迎上来的韩林儿温柔的笑脸,他感到,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未来都充满了希望。
喜欢我的发小是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我的发小是朱元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