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余烬
(一)
英子在地道里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指尖终于触到了粗糙的泥土——是出口。她用铁钎撬开松动的石板,一股焦糊味扑面而来,混着清晨的凉气,呛得她直咳嗽。
出口藏在关帝庙后墙的杂草丛里,离据点已经有半里地。回头望去,据点的火还在烧,黑烟滚滚,把东边的朝霞都染成了灰紫色。枪声稀稀拉拉的,像是快燃尽的柴火,偶尔爆出一声脆响。
“明远……”英子攥着那本日记,喉咙发紧。她想回去找,脚却像灌了铅,刚迈出一步就被绊倒——是支土枪,枪托还带着温度,像是刚被人握过。
枪身上刻着个“远”字,是李明远的枪。英子认得,那是王铁匠特意给他打的,枪管比别人的长半寸,说是“打得准”。
她把枪紧紧抱在怀里,沿着田埂往村里走。路过被踩倒的秋麦田,看见几个熟悉的身影正蹲在地里,是老郑带着人在拾麦穗——昨夜的炮火炸倒了不少麦子,他们正趁着天亮抢收。
“英子!你没事吧?”老郑看见她,手里的麦穗都掉了,赶紧跑过来,“明远呢?他没跟你一起?”
英子摇摇头,眼泪突然掉了下来,砸在枪身上:“他说去炸军火库,让我在地道里等他……”
老郑的脸一下子白了,蹲在地上抓着头发:“那军火库的炸药是俺们埋的,够把半个镇子掀起来……他哪是去炸库,是去……”后面的话哽在喉咙里,说不下去。
马大山从麦地里站起来,手里攥着把染血的刺刀——是松井的佩刀,刀鞘上还沾着碎布。“俺们在粮仓那边,看见鬼子的援兵把据点围了,明远怕是……”他说不下去,转身往麦地里走,肩膀抖得厉害。
地里的人都不说话了,只有镰刀割麦的“沙沙”声,混着隐约的抽泣,在晨光里飘得很远。
(二)
三天后,据点的火才彻底灭透。马大山带着人去清理废墟,在西厢房的瓦砾堆里,找到了块烧变形的铁皮,上面刻着个“英”字——是李明远给英子做的火镰,说“以后点火不用钻木了”。
英子把铁皮揣在怀里,像揣着块烙铁。她开始学着打理地里的事,给秋麦浇水,给壮丁们分粮,晚上就坐在溶洞里,翻那本松井的日记。
日记里没什么有用的,净是些鸡毛蒜皮:“今天的味噌汤太咸”“那个猎户的弩很准,得提防”“明远的枪法进步了,可惜子弹总打偏”……看到最后几页,英子突然停住——
“他们的麦子快熟了,穗子比咱们本土的饱满。”
“今天看见个姑娘在地里拾麦穗,辫子上绑着红绳,像极了家乡的妹妹。”
“如果……算了,打仗哪有如果。”
后面被烧了个洞,黑黢黢的,像个没说完的梦。
英子摸了摸辫子,她的红绳还是去年李明远给的,说是“避邪”。原来他早就注意到了。
(三)
秋收那天,地里的秋麦黄澄澄的,压得麦秆直打晃。英子挥着镰刀,动作生涩,手心磨出了泡,却不肯停。马大山走过来,把镰刀夺过去:“歇会儿吧,这点活俺们来就行。”
“没事,”英子笑了笑,眼角有淡淡的疤,是那天从地道里爬出来时被石头划的,“明远说,多收一粒麦子,就多一分底气。”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是游击队的人来了,领头的翻身下马,手里捧着个布包:“俺们在据点的瓦砾里找到这个,是你们村的不?”
布包里是半块烧黑的玉佩,上面刻着朵梅花,缺了个角——是松井日记里提到的那块,王大户家的传家宝。英子认得,李明远以前总拿在手里看,说“这花纹刻得比鬼子的刺刀好看”。
玉佩的缺口处,卡着片麦叶,黄澄澄的,带着麦芒,像是从地里刚摘的。
英子把玉佩贴在脸上,突然笑了,眼泪却跟着掉下来:“是俺们的。”
她知道,这是李明远留的信。他没说“我回来了”,也没说“别等了”,就留了片麦叶——像在说“你看,麦子熟了,我没骗你吧”。
(四)
冬天来得很快,第一场雪落下时,英子在麦地里插了个木牌,上面刻着“李明远之麦”。牌旁边的雪地里,有串小小的脚印,一直延伸到地头,像是有人来过,又悄悄走了。
老郑说,夜里总看见地头有团火光,像有人在抽烟。马大山说,他去镇上换盐,听见鬼子的伤兵念叨“那个炸军火库的,真是个疯子,抱着炸药包还笑”。
英子没说话,只是每天都往地里撒把麦种。她知道,李明远说过,土地从不会骗人,你种下去什么,它就长出来什么。
就像现在,雪地里的麦种虽然被冻着,却在土里悄悄发了芽,等着春天一到,就钻出地面,迎着太阳,长得比谁都壮。
就像有些人,就算化成了灰,也能在这片土地上,长出新的希望。
喜欢1937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1937年的日子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