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阁三重阶”这句话出自《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阿读“ē”,作屋檐讲。阶是台阶的意思。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关于“阿阁三重阶”及其所在的《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的原文及翻译: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现代汉语翻译:
西北方向有一座高楼,巍然耸立,仿佛与天上的浮云一样高。
楼上有着镂刻着交错花纹的绮丽窗格,四面有檐的楼阁,环绕着三重的台阶。
高楼上传来弹琴唱歌的声音,那声响是多么的悲切动人!
谁能作出这样悲凉的曲子呢?莫非是像死了丈夫的杞梁妻那样的伤心人?
悲怆的清商乐声随风飘荡,乐曲奏到中段,回环往复,低徊不已。
每一个弹奏都伴随着声声叹息,那声音里充满了无法释怀的哀伤。
我痛惜的不仅是歌者内心的痛苦,更是悲伤她能够理解她的人如此稀少。
真希望能化作一对鸿鹄,与她一同振翅高飞,远离这孤独的尘世。
二、《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其中的故事
1. 基本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约公元2世纪)一批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合集,由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文选》,并冠以此名。它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 时代与故事
动荡的年代: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频发,社会动荡不安。许多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离乡背井,游学求官,聚集在首都洛阳,形成了特殊的“游子”群体。
失意的文人:这些文人往往怀才不遇,仕途困顿,饱尝世态炎凉。他们的诗歌,就是这种普遍性苦闷与彷徨的集中抒发。
“无名”的故事:《古诗十九首》没有具体的作者,正因为它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人的集体心声。诗中没有具体的历史事件,写的都是人类最共通的情感:人生的失意、时间的流逝、离别的相思、知音的难觅。这使它超越了具体时代,具备了永恒的感染力。
三、《西北有高楼》蕴含的故事及意义
这首诗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象征和悬念的“戏剧性场景”。
1. 诗中的故事
诗人(听众)在城中行走,忽然被一座宏伟而孤独的高楼上飘下的悲切歌声所吸引。他驻足聆听,从音乐中听出了歌者内心深沉的痛苦。他展开想象:
歌者是谁? 他猜想那是一位如同“杞梁妻”(一个在传说中因丈夫战死而哭倒城墙的悲情女子)一样,命运悲惨、内心充满哀伤的人。
核心共鸣:诗人与歌者素未谋面,但音乐成为了沟通两个孤独灵魂的桥梁。他最终发出的感慨,超越了歌者本身的痛苦,升华为一个更具普遍性的悲剧:“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2. 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
“西北有高楼”:在中国文化中,“西北”常与秋风、萧瑟、荒凉之感相联系。这座高楼既是实景,也是歌者与诗人内心孤高、寂寞精神世界的象征。它“上与浮云齐”,象征着一种高洁、超然,但也意味着与世俗的疏离。
“阿阁三重阶”:
字面义:指带有四面曲檐的华丽楼阁,并有三重台阶通向其上。这显示了楼阁的崇高与庄严,非寻常百姓所能居,暗示了歌者(或所象征的理想)身份的高贵。
象征义:这三重台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阻隔和距离。它将歌者(理想的化身)与世俗世界(包括诗人自己)隔离开来,可望而不可即,营造出一种深邃的距离美和追寻的艰难。
3. 诗的深层意义
知音难遇的永恒悲叹:这是全诗的灵魂。诗人听懂了歌者的悲苦,但他自己也正是这茫茫人世中的孤独者。他的“伤知音稀”,既是为歌者悲伤,也是为自己、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者发出的呐喊。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关于理解与孤独的深刻共鸣。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那高入云端的高楼和美妙的弦歌,象征着人生的理想、精神的追求和美。而诗人站在楼下仰望聆听,则代表了现实中的个体对理想的向往与追寻。两者之间的“距离”,正是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超越性的解脱愿望:结尾“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是悲剧情感的一次升华。既然在污浊的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和理解,那么不如一同离开,去寻找一个纯粹的、自由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突围与救赎。
总结来说,《西北有高楼》通过一个“听曲感怀”的瞬间,构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艺术世界。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楼上歌女的故事,更是东汉末年在乱世中彷徨的知识分子,对于知音难觅、理想破灭的集体哀歌。其中“阿阁三重阶”所营造的崇高而孤寂的意象,正是这种精神困境最完美的写照。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那份关于孤独、理解和追寻的共通情感。
题外引申故事
“杞梁妻”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着名且影响深远的传说,它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原型和雏形。在《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诗人用“杞梁妻”来比喻那座高楼上弹唱的歌者,意在说明其歌声的悲切感人,足以与这个经典悲剧故事中的哀伤相提并论。
下面为您详细讲述这个故事的演变和内涵。
一、故事的起源与演变
“杞梁妻”的故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上经历了层层演化和丰富。
1. 先秦时期:史实的雏形
故事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这是一个相对简洁的历史记载,而非传说:
人物:齐国的大将杞梁(名殖,字梁),在攻打莒国的战役中英勇战死。
情节:齐庄公回国时,在郊外遇见了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杞梁妻认为郊外不是正式的吊唁场所,这不合于礼,于是拒绝了齐庄公。齐庄公便改到家中正式吊唁。
核心:此时的故事核心是杞梁妻知礼、守礼的形象,完全没有“哭”和“城崩”的情节。
2. 战国时期:加入“悲哭”的元素
到了《孟子》、《礼记·檀弓》等战国时期的着作中,故事开始增添感情色彩。说杞梁妻“哭之哀”,强调了她的悲痛,但依然没有“城崩”。
3. 西汉时期:传奇化的转折——“城崩”
这是故事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西汉的《说苑》、《列女传》等书中,故事变得充满传奇色彩:
在《列女传》中,杞梁妻得知丈夫死讯后,迎丧于城下,“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核心:这里首次出现了“哭崩城墙”的情节。她因极度的悲痛和忠诚,感动了上天,导致了城墙崩塌。她的形象从一个“知礼”的贵妇,转变为一个情感力量足以撼动物质的悲剧英雄。
4. 东汉至南北朝:与“长城”和“秦始皇”挂钩
东汉末年,学者王充在《论衡》中提到“杞梁氏哭崩城”时,已经泛指“城”,但尚未特指长城。
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文中开始将“哭崩城”与“长城”联系起来。最终,在唐代的《琱玉集》等文献中,故事的主角杞梁变成了“杞良”,他因逃避秦朝筑长城的徭役而被杀,尸体被筑入城墙内。其妻孟仲姿(后来演变为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至此,“杞梁妻”的故事完全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孟姜女哭长城”。
二、在《西北有高楼》中的意义
理解了故事的演变,我们就能明白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典故:
1. 极致的悲痛:在诗人所处的东汉末年,杞梁妻的故事已经包含了“哭崩城墙”的传奇色彩。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极言高楼上传来的歌声之悲切。意思是:能唱出如此悲伤曲调的人,她的内心一定藏着像杞梁妻那样深重的痛苦和哀伤。
2. 孤独与坚贞:杞梁妻的故事核心是一个女性在失去丈夫后的巨大悲痛与孤独。这与诗中“歌者”的孤独形象是相通的。诗人借此塑造了一个失去伴侣、无人理解、在孤高中独自哀叹的悲剧形象。
3. 引起听众的深度共鸣:诗人听到歌声,立刻联想到杞梁妻,这说明他不仅听懂了音乐表面的悲伤,更深刻地共情了歌声背后那个孤独灵魂的处境。这为后文“但伤知音稀”的感慨做了最有力的铺垫——他,正是那个能听懂这“杞梁妻”式悲歌的稀世知音。
总结
“杞梁妻”的故事,从一个记载于《左传》的守礼行为,演变成一个在《列女传》中哭崩城墙的传奇,最终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极致的、能够感天动地的悲情。
在《西北有高楼》中,诗人借用这个当时广为流传的悲剧意象,瞬间将歌者的哀伤提升到了传奇性的高度,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张力,也精准地传达出了诗人与歌者之间那种跨越空间、基于深刻理解的“知音”之情。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