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器局议:超前之械遭搁置
开武元年春二月,燕京军器局的锻造坊内,两股截然不同的气氛交织。东侧工坊里,几名工匠围着半具炸裂的 “青铜火炮” 唉声叹气 —— 炮管断裂处还沾着焦黑的火药残渣,这已是本月第三次炸膛;西侧木架上,几支 “突火枪” 静静摆放,枪身粗如手臂,枪托裹着厚重的铁皮,两名士兵合力才能扛起,试射时射程不足五十步,还常因火药受潮哑火。
柴熙诲身着玄色常服,站在工坊中央,指尖划过那具炸裂的火炮,声音沉得能压过锻锤声:“这火炮自去年按陈太傅构想试制,半年间炸膛十七次,每次试射需三十人搬运,成本抵得上十门轰天雷,却连燕云城墙都轰不开 —— 这样的‘超前之械’,再练下去,是耗军饷,还是误战事?”
军器局监正魏铁山躬身垂首,额角渗着冷汗:“陛下,臣等已按陈太傅的图纸改良三次,可青铜炮管的强度始终不够,火药配比也难把控……” 一旁的工部主事陈恪 —— 曾随陈琅钻研工程之术,手中还攥着画满算式的图纸,补充道:“突火枪的问题更棘手,铁管散热慢,连续发射三次就会烫手,且铁丸需手工打磨,一日难造百颗,根本跟不上扩军需求。”
柴熙诲抬手打断两人,目光扫过工坊内堆积的废料 —— 那些为试制超前武器耗费的青铜、精铁,足够打造千支突火弩。“陈太傅的构想虽远,但眼下燕朝需扩军十八军,要的是能快速量产、轻便实用的火器,不是中看不中用的‘奇技淫巧’。” 他将图纸掷在案上,朱笔圈出 “轰天雷” 与 “突火弩” 两栏,“即日起,停掉火炮、突火枪的研发,所有工匠、物料,全投入现有武器改良!”
魏铁山与陈恪对视一眼,皆松了口气 —— 他们早察觉超前武器不切实际,只是碍于陈琅的威望不敢直言。“臣遵旨!” 两人齐声应下,立刻让人撤下火炮图纸,换上轰天雷与突火弩的改良方案。
二、定向改良:惊雷铁弩破瓶颈
柴熙诲蹲在轰天雷旁,手指敲着现用的陶制外壳,发出 “空空” 的脆响:“陶壳太脆,投掷时易裂;里面只装火药,杀伤范围有限。魏监正,改用铁罐如何?” 他捡起一块薄铁皮,比划着,“罐壁铸上锯齿纹,内里分层 —— 下层装火药,上层填铁砂、碎石,引线用浸过桐油的麻绳,延时更准。”
魏铁山眼睛一亮,立刻让人取来铁皮试做。三日後,首具铁罐轰天雷成型 —— 罐高两尺,直径一尺,罐口拧着带引线的铁盖,罐身密布尖刺。测试时,投射机将其抛向两百丈外的靶场,“轰隆” 一声巨响,铁砂与碎石飞溅,三十步内的木靶全被打穿,比陶制轰天雷的杀伤力提升三倍,且铁罐耐摔,搬运时不易损坏。
“好!就按这个规格量产!” 柴熙诲拍着铁罐,又转向突火弩。现有突火弩虽能连发,但箭簇需绑火药包,射程仅百步,且受潮易失效。陈恪递上神臂弓的图纸:“陛下,神臂弓的弓身力道足,若在弓臂处加一截铁管,管内装铁丸,用火药燃气推射,会不会更轻便?”
柴熙诲立刻让工匠试制:取神臂弓的桑木弓身,在握把处加装三尺长的熟铁管,铁管后端留装火药的药槽,前端装可填铁丸的弹仓,用弓弦拉动击锤点火。首支 “连发突火弩” 试射时,士兵单手持弩,扣动扳机,铁丸接连射出,一百五十步外的铁甲靶被击穿,且铁管轻便,士兵可背三袋铁丸(每袋五十颗),比神火铳更适合野战。
改良过程中,柴熙诲每日都来军器局,亲自调试火药配比 —— 将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从传统的 “一硝二磺三木炭” 调整为 “七硝二磺一木炭”,既提升爆发力,又减少炸膛风险;还命人在铁管内壁刻上螺旋纹,让铁丸飞行更稳,射程再增二十步。
三月后,改良版轰天雷与连发突火弩的技术完全成熟:铁罐轰天雷每日可造两百具,成本仅为青铜火炮的十分之一;连发突火弩每日能产百支,铁丸可批量浇铸,一日千颗。军器局外的空地上,堆满了待发的火器,玄色的铁罐与铁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等着装备神机军。
三、量产列装:十八营兵添利器
开武元年夏五月,燕京校场上,十八支神机军依次接收新火器。甲字军士兵接过连发突火弩,单手持弩瞄准,铁丸接连射穿百米外的靶心,欢呼声震耳;乙字军推着铁罐轰天雷,投射机将其抛向远处,爆炸声此起彼伏,燕云来的士兵们惊叹:“有这玩意儿,契丹的城墙再厚也没用!”
魏铁山站在高台上,向柴熙诲禀报:“陛下,已量产铁罐轰天雷三万具、连发突火弩五千支,足够十八营每营配两千具轰天雷、三百支突火弩。后续每月可产轰天雷五千具、突火弩千支,能满足扩军需求。”
柴熙诲看着士兵们操练:丙字军在长江水师的战船上测试轰天雷,投掷到水中的轰天雷炸起丈高水柱,可击穿敌船底板;丁字军在蜀地山地演练突火弩,士兵们依托地形,用突火弩精准射杀百米外的靶标,比弓箭更适合山地作战;戊字军在河西草原试射,突火弩的射程远超党项人的骑射,铁丸能击穿党项骑兵的皮甲。
杨业握着连发突火弩,试射后赞不绝口:“当年在幽州,若有这弩,契丹骑兵根本冲不到阵前!” 潘美则盯着铁罐轰天雷,笑道:“有这惊雷,下次攻城,再也不用士兵扛着云梯死冲了!” 各营将领纷纷上书,请求多配火器,柴熙诲准奏,命军器局加快生产,同时在各地设火器库,方便神机军补给。
列装仪式上,柴熙诲检阅神机军:甲字军列阵如墙,突火弩齐射,铁丸如雨;乙字军投射轰天雷,爆炸声连成一片,烟尘弥漫。他高声道:“这些火器,不是用来欺压百姓的,是用来守燕云、防契丹、安天下的!有了它们,十八营神机军要成为天下最硬的盾,最利的矛!”
士兵们齐声高呼:“陛下万岁!神机军万岁!” 声浪震得校场的旗帜猎猎作响,远处的燕京城楼在烟尘中若隐若现,似在见证这支火器化禁军的崛起。
四、各方回响:务实之举定根基
苏州明堂内,陈琅接到柴熙诲送来的改良火器图纸与测试报告,手指摩挲着铁罐轰天雷的图样,轻声叹道:“熙诲比老夫务实。超前之械虽好,却需国力支撑,眼下燕朝最需的,正是这样能快速见效的利器。” 他提笔在报告上批下 “因地制宜,方为强军之道”,命人送回燕京,同时写信给耶律文等政学学员,让他们研究 “火器量产与民生赋税的平衡”,确保扩军不加重百姓负担。
汴梁赵普府中,密探带回神机军列装新火器的消息,还附了一枚缴获的铁丸 —— 这枚拇指大的铁丸,竟能击穿三层皮甲。赵普拿着铁丸,脸色凝重:“柴熙诲弃虚务实,短短三月便让火器量产,燕朝的军事实力,已远超汴梁。” 他想起之前犹豫是否归降,如今更觉赵宋已无胜算,连夜写下《归降策》,准备派人送往燕京。
漠北草原上,耶律达鲁的探子传回燕云边防的消息:乙字军在幽州城外布设轰天雷阵地,连发突火弩的射程能覆盖草原边缘。耶律达鲁望着南方,无奈下令:“今后不得靠近燕云百里之内,违者斩!” 他知道,有了新火器的神机军,已不是契丹残部能抗衡的。
燕京紫宸殿内,柴熙诲看着陈琅的批语与赵普的《归降策》,嘴角露出笑容。他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汴梁方向:“有了量产火器,十八营神机军,足以平定天下。” 内侍进来禀报:“陛下,军器局已开始研发‘车载轰天雷’,用马车搭载投射机,可快速移动,适合野战。” 柴熙诲点头:“好,让他们继续改良,记住 —— 始终以实用、量产为要。”
窗外的阳光洒在舆图上,燕云、河北、江南、蜀地被朱红圈出,每一处都标注着神机军的驻地与火器库。柴熙诲知道,改良火器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要带着这支火器化的禁军,平定汴梁,收服天下,真正实现 “远迈汉唐” 的志向。而那些被搁置的超前武器,或许待燕朝国力更强时,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 但眼下,务实的根基,比什么都重要。
喜欢大周皇商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周皇商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