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为了给张宁解决人才不够的困难,开口要写信给自己的学生将其叫来帮张宁做事。
张宁闻言,一开始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不过转念一想,张宁想到既然蔡邕可以让那些他的学生过来,那为什么早不写信给那些人。
非要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才想要写信给那些人呢?
既然心里有疑惑,以张宁的性格她也不喜欢猜疑。
所以,张宁直接就问道:“老蔡,你不地道啊,既然可以让你那些学生来,为什么不早些将那些人叫过来呢?”
“你明知道我这里缺人不是吗?”
蔡邕则是犹豫了一下,不过最终还是如实回答道:“不瞒大统领,我虽然能叫来一些学生,可是我可不能保证那些过来的人,真的是过来帮我们做事的。”
“而且,越是那些答应过来的人,我其实越是不敢真的完全信任他们。”
张宁思考了一下然后道:“这也符合我最早之前的心里预估,现在的那些士子都是世家大族培养出来的,真正的普通百姓是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培养读书人的。”
“就算是一家人不吃不喝培养出来了一个读书人,那个培养出来的人其实也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
蔡邕很想反驳张宁,不过想想当今朝廷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再想想当下那些所谓孝廉的人,都是怎么在地方积攒名声的。
还有那些世家大族之间,相互举荐对方家族中人现状。
最终,蔡邕也只能选择闭嘴接受张宁的话。
张宁思考了一会,又接着道:“既然不能保证那些人是真心的帮助我们,那就干脆不要让那些人来了吧。”
“不要到时候我们还要花时间清除他们,而且要是有些人一直将自己的野心隐藏起来,等到我不在了以后,再发难到时候说不定还让那些玩意窃取了我们太平道的果实了呢?”
对于张宁说的这些,蔡邕都不用思考,就知道那些世家大族们肯定是会有那种算计的。
所以,也没有任何要反驳的意思。
甚至,张宁能有这样的防范意识。
蔡邕心里是非常高兴的,因为这样至少蔡邕不用担心,将来某天自己会被人在史书上写成乱臣贼子了。
不过要是真的都靠张宁自己培养人才,那需要的时间就有些太多了。
这对于马上就要到来的大争乱世,对张宁来说着实是有些不太友好。
这点,不光张宁心里清楚。
就是蔡邕也是非常清楚的,蔡邕也直接提出来了:“可是大统领,只靠我们自己培养人才的话,那对于接下来将要到来的乱世,我们的应对就有些被动了。”
张宁也道:“是啊,本来是打算尽快平定乱世的,可是现在看来却是有些办不到了。”
蔡邕想想道:“要不然,我们先将乱世平定了,然后再慢慢的对天下进行改革?”
张宁闻言果断的道:“不行,天下一但平定了,要么平定的同时就将新制度制定好,要不然就会留下无数的隐患。”
蔡邕对于张宁这样的论断,其实心里是有异议的。
他道:“大统领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有些太过绝对了?”
“我们不能因为将来的可能性,就放着大好的机会不把握住啊,更何况早些结束乱世,也可以让天下的百姓少受些苦!”
张宁闻言,知道蔡邕这样没遇到过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理解自己的。
于是也只能坚持道:“反正我宁愿慢慢来,也不想将来让百姓吃二茬苦,受二茬罪。”
说到这里,蔡邕也发现了张宁的决定是不可能改变的了。
于是只能心里一叹,然后道:“既然这样,那邕就下去了。”
张宁点头道:“好的,老蔡你下去抓紧学校的学生学习,毕竟你现在是我的教育部长来着。”
蔡邕到现在,对于张宁搞的这些新鲜的官职,也是接受不能。
不过,他也无法改变张宁的想法,所以也就只能接受了。
其实,时间长了蔡邕对于这些根据职能而取的官职名称,感觉也不错,因为这样一来每种官职所对应的义务也就非常清楚了。
更重要的是,蔡邕对于张宁设计的那套军、政、法三权分治的制度非常的痴迷。
蔡邕一开始从张宁那里听到这样的制度的时候,还指着张宁胡搞来着。
不过,后来在太行山里待了一阵以后。
亲眼见到了张宁在太行山里,施行的这套制度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以后。
蔡邕才由衷的拜服在这套制度之下,因为蔡邕将自秦始皇统一以来,到现在大汉一直所施行的那套一方官员,总管一地的所有无论是政治还是法律旧制度。
和张宁的这套三权分立制度进行对比以后,蔡邕发现以前的那套旧制度。
一个地方官员的权利实在是太大了,这样一来那个官员一个人的意志,就代表着他当时所管辖范围的最高准则。
这样一来,那个官员要是心术不正之人,那对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人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了。
而且,一个人同时管民和法对于一个人的才能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不是所有人都是诸葛亮的,所以历史上冤案总是数不胜数。
而三权分立以后,每个政府人员只要负责一方面就可以了。
而且,还可以让擅长的人负责自己擅长的事情。
关键的是,三权分立以后,地方上就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一方诸侯了。
而且,三权分立的三方还可以相互监督和牵制。
所以,在彻底的了解透了这套三权分立制度以后。
蔡邕就成为了这套三权分立制度的坚定支持者。
就像是现在,蔡邕作为张宁任命的首任教育部长,他就觉得自己应该尽全力的给张宁培养张宁需要的人才。
不过,现在蔡邕却是也在发愁。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蔡邕发现他现在也是非常的缺少人才的。
怀着心思,蔡邕来到了太行山里的一处学校里。
站在一年级的教室外面,蔡邕看着教室里那些六七岁的孩子,以及那个在教学生的瘸腿男人,看着看着蔡邕忽然眼睛就是一亮。
喜欢三国之:绝不谈恋爱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三国之:绝不谈恋爱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