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县委书记的肯定:林枫的改革勇气
电话听筒里,市委宣传部张部长的声音不疾不徐,带着一种久居上位者特有的、恰到好处的温和。
“小林同志啊,你这次,可是给我们江源市放了一颗大大的‘卫星’啊。”
林枫握着听筒,站得笔直,声音沉稳:“张部长您过奖了,我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
“分内的工作?”电话那头的张部长轻笑了一声,“能把‘铁公鸡’曹德旺这只十年不回头的铁鸟给请回来,还能让他心甘情愿地开口夸人,这可不是简单的‘分内工作’。省电视台《焦点追踪》栏目组的电话,都已经打到我这里来了,点名要来清源,做一期深度专访。这个面子,我是给还是不给啊?”
这像是在征求意见,实则是在传递信息,也是一种试探。
林枫立刻明白过来,答道:“我们清源县的工作,随时欢迎上级媒体的监督和指导。只要报道是客观真实的,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好,有你这句话就行。”张部长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年轻人,有干劲是好事,有成绩更是好事。但也要注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媒体的聚光灯是双刃剑,捧得有多高,摔下来的时候就有多重。要确保你们的改革不是一阵风,而是能持续下去的长效机制。懂我的意思吗?”
“我明白,谢谢部长关心。我们一定把工作做实做细,经得起任何检验。”
挂断电话,周建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和后怕:“林县长,市里这是……肯定了?”
“是肯定,也是敲打。”林枫将听筒放回原位,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已经恢复平静的行政服务中心,“他怕我们这是一锤子买卖,后面接不上,到时候从标杆变成笑话,打了全市的脸。”
“那我们……”周建国有些担忧。
“我们什么都不用做,”林枫回过头,目光平静,“继续做好我们的事。把每一个来办事的企业,都当成曹德旺来服务。把每一个工作日,都当成媒体暗访日来对待。真金,不怕火炼。”
周建国看着林枫,心头那点因为突如其来的赞誉而产生的浮躁,瞬间沉静下来。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
与此同时,县委书记陈建国的家里,书房的灯还亮着。
他没有看电视,也没有看报纸,而是盯着自己电脑屏幕上一个置顶的本地论坛帖子。
帖子的标题鲜红夺目——《直播“铁公鸡”拔毛!三十五分钟,清源县府办到了!》
帖子里,有记者孙晓琳拍摄的高清照片,有普通市民用手机录下的模糊视频,还有无数网友激动不已的跟帖评论。
“卧槽!真的是曹德旺!我十年前在他厂里打过工,这老头化成灰我都认识!”
“三十五分钟拿证?真的假的?我上个礼拜去给我家小卖部办个卫生许可,跑了四趟还没搞定!”
“楼上的,时代变了!今天下午我也去体验了,办个地址变更,十五分钟搞定!里面的工作人员跟换了个人一样,笑得我心里都发毛,还给我倒了杯咖啡!”
“林副县长牛逼!我宣布,从今天起,我就是林副县长的铁粉!”
陈建国一页一页地翻着,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这些来自民间的、最鲜活的反馈,比任何官方的简报都让他感到振奋。
他的目光最后停留在曹德旺走出大厅时,回头看林枫的那张特写照片上。
照片抓拍得极好,曹德旺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震惊、感慨、佩服,种种情绪交织,像是一本厚重的故事书。而他对面的林枫,年轻的脸上则是一片云淡风轻。
这张照片的张力,胜过千言万语。
陈建国关掉网页,身体向后靠在宽大的座椅里,闭上了眼睛。
林枫这一系列的动作,在他脑海里如电影般回放。
常委会上,面对钱立国的发难,他抛出周建国,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直接将了所有人的军。这是智。
动员大会上,那份没有一个字是废话的“手术刀式报告”,精准、犀利、见血封喉,把所有官场潜规则都撕开晾在太阳底下,让几百名干部如坐针毡。这是勇。
服务大厅里,面对马飞那群老油条的挑衅,他反手就递过去一把大铁锤,让他们自己砸碎自己赖以生存的“墙”,把一场下马威变成了一场立威的现场秀。这是谋。
而面对曹德旺的当面叫板,他敢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做赌注,立下一个小时的军令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勇气了,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改革有着绝对信心的魄力!
陈建国在官场沉浮半生,见过太多四平八稳的“好干部”,也见过不少锐意进取的“闯将”。但像林枫这样的,他还是第一次见。
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罕见的特质。他似乎完全不在意官场的那些人情世故、利益纠葛,他的眼里只有目标。为了达成目标,他可以不择手段,但他的所有手段,又都牢牢地守着一条底线——不损害百姓的利益。
他敢于触碰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敢于向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开刀,这种改革的勇气,比黄金还要珍贵。
清源县这艘船,漏水的地方太多了。以前的钱卫东,像个裱糊匠,哪里漏了就拿纸去糊一下,至少保证船看起来是完整的。而林枫,他不是来裱糊的,他是直接带着焊枪和钢板来的,要把那些腐朽的船身整个割掉,换上新的。
这个过程会很痛,会火花四溅,甚至会引来船上旧乘客的咒骂。
但只有这样,这艘船,才能真正地重新起航。
“是块好钢啊……”陈建国喃喃自语,“放在县里这块小地方,当个副县长,确实是有点屈才了。”
他睁开眼,拿起桌上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沉吟片刻,拨出了一串熟稔于心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被接起。
“老领导,这么晚打扰您,休息了没?”陈建国的语气变得恭敬起来。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厚的声音:“建国啊,你这个点来电话,肯定不是为了请安的吧?说吧,又有什么事?”
“呵呵,还是老领导您了解我。”陈建国笑了笑,话锋一转,“老领导,您今天看省台的《焦点追踪》预告了吗?”
“哦?看了,说是你们江源市有个县,搞行政审批改革,搞出了点名堂,惊动了‘铁公鸡’。怎么,说的是你们清源?”
“正是我们清源。”陈建国顺势说道,“事情比电视上预告的还要精彩些。我们这儿,出了个很有意思的年轻人。”
“哦?”电话那头的人来了兴趣。
“叫林枫,去年才从乡镇提上来的副县长。”陈建国没有长篇大论地介绍,只是看似随意地点评道,“有点愣头青的脾气,不怎么讲情面,做事喜欢一条道走到黑。但脑子活,胆子也确实大,敢碰硬骨头,也真能干成事。这次的改革,从方案到执行,全是他一手操办的。”
他顿了顿,用一种半开玩笑的语气说:“说实话,我这个县委书记,这次就是给他当了个后台,摇旗呐喊。真正的硬仗,都是他一个人在前面冲。”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显然在消化这些信息。
“建国,我了解你。能让你这么评价的年轻人,不多见啊。”
“所以才跟您汇报一下。”陈建国笑道,“我感觉,他这把刀,锋利是足够锋利了。放在我们清源这块小磨刀石上,天天对付的都是些锈铁烂铜,有点怕把刀锋给磨钝了。”
这话的分量,电话那头的人瞬间就听懂了。
这不是在请功,这是在“递简历”。而且是以一种极为高明的方式,将林枫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省委组织部领导的脑海里。
“我明白了。”电话那头的人缓缓说道,“你们清源的这个改革试点,要抓好,抓实。省里会持续关注。至于那个叫林枫的小同志,组织上,也会有组织的考虑。”
“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挂断电话,陈建国长身而起,走到窗边,看着窗外万家灯火的县城,心中豪情万丈。
他已经为林枫,铺好了通往更高舞台的下一级台阶。接下来,就看这个年轻人,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走多快了。
而此刻,林枫的办公室里,他自己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是一个陌生的号码,归属地显示是省会江州。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按下了接听键。
“喂,您好。”
听筒里传来一个年轻而礼貌的声音,吐字清晰,带着标准的普通话。
“请问,是清源县的林枫同志吗?”
“我是,请问您是?”
“您好,林枫同志。我叫李浩,是省政府办公厅综合二处的。我们领导看到了关于清源县营商环境改革的报道,非常重视。他想和您,直接通个话。”
喜欢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官场:我能看到民心值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