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混康以无上威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大宋划下了北抵冰海、西接大荒的万里疆域。这前所未有的广袤版图,在带来无上荣耀与战略优势的同时,也给汴京的统治核心带来了一个空前棘手的难题:如何有效统治这片地广人稀、族群众多、文化迥异的庞大疆土?
在过去,单纯依靠军事占领和强制同化的手段来治理东瀛,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果将这种方式应用于面积比海东大百倍的北疆和西陲地区,那简直就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经过御前多次激烈的辩论,各种观点和意见相互碰撞、交锋。最终,在朱熹所倡导的“王道仁政”理念以及刘混康所提出的“天道平衡”思想的共同影响下,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被确定下来。
这项政策被命名为“民族大融合,道器分途”,它是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旨在通过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这一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同时强调道德和器物的分离,即注重精神层面的引导和物质层面的发展。
徽宗皇帝亲自下诏,将这一政策颁布天下,要求各级官员和民众共同努力,积极推动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这一诏令的颁布,标志着国家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也为未来的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政策核心:融与限
此政策包含两大相辅相成的核心:
1. 民族大融合:
文化共尊,潜移默化:不再强行灭绝或贬低异族文化,而是承认其部分合理性,但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和“高阶”进行引导。设立“万族文库”,收集、整理、翻译各民族文化典籍,但阐释权掌握在宋儒手中,将其纳入“天理”框架下理解。鼓励各族精英学习汉文、经典,参加科举,但考题均需体现儒家价值观。
血脉交融,鼓励通婚:颁布《鼓励华夷通婚令》,对与中原人通婚的归化族群给予赋税减免、子女优先入学等优待,旨在从血缘上淡化界限,培育“新宋人”认同。
信仰导流,纳入体系:仿效海东处理神道之法,对北方萨满、西域祆教等信仰,由刘混康及道家高人出面“考校”,将其崇拜的自然神灵、祖先英灵解释为“天地正气”或“山川精灵”的显化,逐步纳入以“天理”为至高神、道家科仪为框架的新祭祀体系之中。
2. 限制科技过度发展:
确立“重道轻器”国策:明确宣布,国家根本在于“道”(天理、仁政、人伦),而非“器”(奇技淫巧、机械造物)。认为过度追求器械之利,会使人沉迷外物,迷失本心,滋生奢靡与争斗,反损天地和气,动摇国本。
管控关键技艺:将“大有”能量枪及其相关技术、大型攻城器械图纸、精密航海技术、部分高炉冶炼法等列为“禁术”,由朝廷工部与刘混康直辖的“天工院”共同严密管控,严禁民间研究、仿制、传播。
引导研究方向:官方主导的科技研发,重点转向农业水利改良、医药普及、天文历法修订等直接服务于“安民”、“顺天”的领域,而对于可能极大改变力量对比或社会结构的“危险”技术,则有意延缓或封存。
二、 根本目的:修性命,契天网
这一“融”与“限”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目的,源于对“无无能量网”和“深红真罡”的更深认知。
朱熹在解释此政策时,对徽宗及重臣言道:“夫治国如修其身。筋骨皮肉(喻各族、各地)需调和一体,气血需畅通(喻政令、文化交融),然根本在于‘元神’(喻道德、心性)之凝练。若只顾强健筋骨(发展器械),而元神萎靡,则终为行尸走肉,乃至走火入魔。”
刘混康则从宇宙能量角度阐释:“过度依赖外器,犹如幼儿舞巨斧,未伤敌先伤己,更会扰乱天地气机,阻碍灵性感知。唯有限制外器之诱,引导万民向内探求,方能更清晰地感应‘无无能量网’之存在,逐步引导、炼化深红真罡,提升个体乃至族群之生命层次。此乃‘损有余(器)而补不足(道)’,合于天道。”
他们认为,一个不再过度依赖外在科技、内心趋于宁静、认同统一价值观的庞大人口基数,更能与那玄妙的“无无能量网”产生和谐共鸣,更能滋养和壮大融合了铁木真英雄气的“深红真罡”。这亿万生灵的精神能量与生命潜能,才是大宋未来真正的、无可估量的战略资源与力量根基。
三、 推行与微澜
诏令下达,天下反响不一。
中原腹地,士林大多拥护,认为此乃回归三代之治、彰显王道正途。许多工匠则感到失落与不解,但慑于朝廷法令,只能将精力转向官方允许的领域。
在新附的北疆西陲,政策则引起了复杂的变化。部分部落首领乐于接受通婚优待和文化尊重,开始主动向宋靠拢。但更多习惯了弱肉强食、崇尚武力的部族,对限制武器发展深感不满,只是畏惧大宋军力(尤其是能量武器)和刘混康的威慑,暂时隐忍。
而在无形无相的层面,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行,尤其是对科技欲望的有意压制和对心性修养的提倡,那笼罩四极的“无无能量网”似乎真的变得更加“清澈”和“活跃”,其中流淌的深红真罡,也仿佛因亿万生灵心念的微妙转变,而少了几分躁动,多了几分沉凝与恢弘。
徽宗立于宫阙之高,俯瞰着这正在被重新塑造的庞大帝国,心中充满了混合着帝王野心与探究天道的好奇。他知道,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是以江山社稷为炉,以亿万民魂为药,意图炼出一颗超越历代王朝的“金丹”。这条路能否走通?强行限制“器”的发展,是否会抑制文明的活力?那被寄予厚望的“道”与能量网络,又是否能如预期般支撑起这万里疆域?一切,都笼罩在未来的迷雾之中。但毫无疑问,大宋这艘巨轮,已经坚定地驶向了一条迥异于以往任何时代的航路。
喜欢林冲君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林冲君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