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彻底驱散了夜幕,将洛阳宫阙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也无情地照亮了满地狼藉与暗红色的血污。
嘉德殿前的广场上,肃杀的气氛并未因袁术被喝止而完全消散,反而沉淀为一种更深的凝重。
士兵们在军官的呵斥下开始收敛尸体,用清水冲刷地面,但那股浓烈的血腥气,却仿佛渗入了砖石缝隙,萦绕不散。
刘辩依旧站在台阶高处,年轻的脊梁挺得笔直。
一夜未眠加上精神的高度紧张,让他脸色苍白,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扫视着下方忙碌的人群和肃立的将领。
他不能露出丝毫怯懦,必须让所有人看到,经历如此剧变,皇帝依然稳如磐石。
陈宫持节返回,对刘辩微微点头,示意朱雀门方向已暂时控制住。他低声道:“陛下,袁术已撤回营地,曹操正在处理后续。然宫中余孽未清,宫外人心惶惶,需当机立断,迅速稳定内外。”
刘辩颔首,他深知现在每一刻都至关重要。他看向袁绍,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袁司隶。”
袁绍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屈辱和惊疑,上前一步躬身:“臣在。”
“宫闱之内,虽首恶伏诛,难保没有漏网之鱼隐匿角落,惊扰宫眷。
着你率本部兵马,协同宫中宿卫,彻底清查南宫各殿宇房舍,搜捕郭胜、段珪、毕岚等逆宦之余党。
记住,只擒拿有确凿证据、持械顽抗者,不得再行株连,惊扰无辜。”
刘辩刻意强调了“协同宫中宿卫”和“不得株连”,既是分袁绍的权,也是防止屠杀再次发生。
袁绍眼角跳了跳,这是把他当成清扫战场的卒子了!但他无法反驳,只能沉声应道:“臣,遵旨。”
他转身点齐人马,脸色阴沉地开始执行命令。他知道,经此一事,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已大打折扣,必须隐忍,等待时机。
“陈侍中。”刘辩又看向陈宫。
“臣在。”
“宫变骤起,朝野震动。朕命你即刻起草安民告示,昭告洛阳百姓,言明逆宦作乱,已被平定,首恶授首,胁从不问,令百姓各安其业,勿要惊慌。
同时,以朕的名义,召集群臣于南宫白虎殿,朕要即刻升朝!”刘辩语速很快,思路清晰。
必须在消息彻底传开、各种谣言滋生之前,稳住百官,定下基调。
陈宫眼中闪过赞许,躬身道:“臣即刻去办。”
他需要草拟的不仅仅是一份告示,更是皇帝亲政后的第一份正式文告,措辞需极其讲究。
刘辩又看向一直沉默站在一旁的曹操:“曹骑都尉。”
曹操立刻上前,姿态恭敬:“臣在。”
“洛阳城内治安,至关重要。着你率北部尉及所能调动的兵马,巡视洛阳各主要街巷,弹压可能出现的趁火打劫、骚乱滋事。
凡有借机生事、扰乱秩序者,无论身份,严惩不贷!务必确保城中百姓安危,市井稳定。”
刘辩将维持帝都秩序的重任交给了曹操,这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考验。
他需要看看这位历史上的枭雄,此刻究竟有几分忠心,又有几分能力。
曹操心中一动,感受到这份任命背后的重量,肃然道:“陛下放心,臣必竭尽全力,保洛阳安宁!”
他行礼后,立刻转身点兵,动作干脆利落。相比于袁绍的阴沉,他显得更为务实。
安排完这几件最紧急的事情,刘辩才稍稍松了口气,但精神依旧紧绷。
他抬眼望向北宫的方向,对李青低声道:“摆驾永乐宫,朕要去见太后。”
…… 永乐宫内,气氛同样压抑。
何太后早已被昨夜的厮杀和今晨的混乱吓得魂不附体,她蜷缩在凤榻上,脸色惨白,眼圈红肿。
当听到宦官禀报皇帝驾到时,她几乎是连滚带爬地迎了出来。
“辩儿!我的儿啊!”何太后一把抱住刘辩,声音带着哭腔和颤抖,
“外面……外面到底怎么样了?你舅父……你舅父他……”
她已经听到了何进被杀的风声,但还存着一丝侥幸。
刘辩任由母亲抱着,轻轻拍着她的后背,语气沉痛:“母后,舅父他……遭了郭胜、段珪等逆宦的毒手,已在嘉德殿……殉国了。”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亲耳听到这个消息,何太后还是如遭雷击,身体一软,差点瘫倒在地,被宫女们慌忙扶住。
她放声痛哭起来:“进弟!我的进弟啊!你怎么就这么去了……留下我们孤儿寡母,这可怎么活啊……”哭声凄厉,充满了绝望和后怕。
她与何进虽有权力上的微妙博弈,但终究是血脉至亲,是何家在朝中的顶梁柱。何进一死,她顿感天塌地陷。
刘辩等她哭声稍歇,才扶着她坐下,沉声道:“母后节哀。舅父为国捐躯,朕心甚痛。然国不可一日无主,乱不可一日不止。
逆宦虽弑杀舅父,然其首恶郭胜、段珪、毕岚等已伏诛,宫变半日即定,乃不幸中之万幸。”
何太后抬起泪眼,惊疑不定地看着儿子:“半日……即定?”
她难以想象,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竟然这么快就被平息了?是谁平定的?袁绍?还是……
刘读懂了母亲眼中的疑惑,缓缓道:“是朕,命司隶校尉袁绍、北部尉曹操等入宫平乱。亦是朕,下诏止屠,安抚人心。
如今,朕已擢升陈宫为侍中,总领善后;命曹操稳定洛阳治安;袁绍正在清扫宫中余孽。大局,已在掌控之中。”
他的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何太后呆呆地看着儿子,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他。
这个在她印象中一直有些懦弱、需要她庇护的儿子,何时有了如此魄力和手段?在如此危局中,不仅迅速平定了叛乱,还似乎……趁机收回了不少权力?
她看着刘辩那虽然稚嫩却异常坚定的脸庞,心中百味杂陈,有欣慰,有陌生,更有一种隐隐的被架空的感觉。
“可是……可是你舅父留下的兵马……还有董卓那边……”何太后喃喃道,依旧充满了担忧。
“母后放心,一切自有朕来处置。”刘辩打断了她的话,语气温和却带着决断,
“母后受惊了,好生歇息便是。朝中之事,不必过分忧心。”
他这是在明确告诉何太后,从今往后,朝政将由他亲自决断。
何太后张了张嘴,看着儿子那不容置疑的眼神,最终把所有的话都咽了回去,化作一声无力的叹息。
她忽然意识到,那个需要她垂帘听政的儿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安抚(或者说告知)了何太后后,刘辩离开了永乐宫。
他知道,母亲需要时间来接受这个现实。而现在,他必须去面对那些惊魂未定的朝臣。
…… 南宫,白虎殿。
往日庄严肃穆的大殿,此刻充满了压抑和不安。
得到皇帝紧急召见的公卿大臣们仓促赶来,许多人官袍都未来得及穿戴整齐,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惊惶和疲惫。
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低声议论,空气中弥漫着恐惧和猜测。
大将军何进死了!被宦官杀了!宦官又被袁绍带兵屠了!皇帝似乎也插手了!这洛阳的天,变得太快了!
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的命运,担心这场风暴是否会波及自身。
“陛下驾到——!”随着内侍一声高亢的唱喏,所有议论声戛然而止。
百官纷纷跪伏在地,高呼万岁,但声音明显有些杂乱,透露出内心的不平静。
刘辩身着黑色龙纹常服(未穿正式朝服,以示非常时期),在陈宫、李青及一队精锐宿卫的簇拥下,缓步走上丹陛,在龙椅上坐下。
他的目光扫过下方黑压压的人群,看到了许多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惊惧的、观望的、心怀鬼胎的……
“众卿平身。”刘辩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一丝少年的清亮,却异常稳定。
“谢陛下!”百官起身,垂首肃立,无人敢率先开口。
刘辩没有绕圈子,直接切入主题,声音沉痛而有力:“昨夜至今晨,宫中突发巨变,想必众卿已有耳闻。
逆宦郭胜、段珪、毕岚等,包藏祸心,欺瞒太后,假传旨意,诱杀大将军何进于嘉德殿,罪孽滔天,人神共愤!”
他先给事件定了性,将主要罪责牢牢钉死在几个为首的宦官身上。
“幸赖祖宗庇佑,忠臣用命。”刘辩继续道,
“司隶校尉袁绍、北部尉曹操等,闻讯即动,率兵入宫,浴血奋战,已将郭胜、段珪等首恶及其核心党羽尽数诛灭!
朕亦已下诏,止屠安民,只究首恶,不问胁从。如今,宫中乱事已平,逆党基本肃清!”
这番话信息量巨大,既肯定了袁绍、曹操的“功劳”,又点明了皇帝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下诏止屠),更传递出“乱事已平”的安定信号。
百官中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和吸气声。半日!仅仅半日就平定了如此规模的宫变?还控制了屠杀的范围?
这效率和对局面的掌控力,远超他们的想象!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偷偷抬眼打量丹陛上的少年天子,心中震撼莫名。
袁绍站在武将班列前排,低着头,脸上火辣辣的。
皇帝这番话,听起来是在夸他,实则把他和曹操并列,而且强调是“奉诏”平乱,将他之前的功劳大大淡化,更是绝口不提他弟弟袁术的鲁莽行为。
他感觉周围同僚的目光似乎都带着异样。
刘辩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语气转而威严:“然大将军新丧,国失柱石,朕心甚痛!当此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以定人心,以稳社稷!”
他顿了顿,宣布了一系列重要决定:
“擢升侍中陈宫,参录尚书事,总领宫中善后及京畿防务调度,即刻整顿宫禁,恢复秩序!”
“晋封司隶校尉袁绍为邟乡侯,赏千金,仍掌京畿监察,协助陈侍中清剿逆宦余孽!”
“晋升骑都尉曹操,领洛阳令,负责洛阳城内治安维稳,安抚百姓!”
“诏令北中郎将、并州刺史丁原部将吕布,率并州铁骑入城,协防洛阳四门及主要街巷,归陈宫节制!”
“大将军何进,为国捐躯,追赠车骑将军,谥号‘愍’,以国公之礼厚葬,其部属暂由车骑将军府长史、其弟何苗统带,听候朝廷调遣。”
……
这一连串的人事任命和安排,如同连环出击,再次让百官瞠目。
陈宫一跃成为总领大局的核心人物;袁绍得爵位厚赏却被限制在监察之位;曹操实授洛阳令,掌握了京畿重要官职;吕布这支强兵被调入城中,却归文官陈宫节制;何进的势力由其弟何苗暂时接管,避免了立刻崩盘或被他人吞并……
环环相扣,既有平衡,更有制衡!几乎完全打破了何进死后可能出现的权力真空和混乱局面!
这绝不是一个十四岁少年在仓促间能做出的决策!这背后定然有高人谋划,而且皇帝竟能如此果断地采纳和执行!
这位少年天子的手段和魄力,让所有朝臣都感到脊背发凉,再也不敢有丝毫轻视。
“陛下圣明!”陈宫率先出列,躬身领命。他知道,自己从此正式走到了风口浪尖。
袁绍、曹操(已返回朝堂)等人也相继出列谢恩,心情各异。
刘辩看着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知道初步的震慑已经达到。
他缓和了一下语气,道:“众卿皆乃国家栋梁,值此多事之秋,望能与朕同心协力,共度时艰。
稳定朝局,安抚百姓,乃当前第一要务。若有玩忽职守、趁机作乱者,朕绝不姑息!散朝!”
没有给群臣太多议论和讨价还价的机会,刘辩直接宣布散朝,干净利落。
百官怀着复杂无比的心情,躬身退出了白虎殿。
走出大殿,许多人仍觉得恍如梦中。短短半日,洛阳的天,真的变了。
一个看似柔弱的少年天子,竟然以如此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宫变,重组权力核心,展现出了令人心悸的成熟和果决。
“后生可畏啊……”一些老臣低声感叹,心思活络的人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向这位新任的实权皇帝靠拢。
袁绍快步走出宫门,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宫阙,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今日之辱,他记下了。小皇帝,我们来日方长!
曹操则默默走在后面,看着袁绍的背影,又回想皇帝今日的表现,心中波澜起伏。
这位陛下,隐忍、果决、善于用人,更懂得制衡……或许,这乱世之中,真有一线希望?
他握了握拳,觉得自己这个洛阳令,或许能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陈宫没有立刻离开,他留在殿内,与刘辩低声商议着后续的细节。
清扫余孽、稳定军心、防范董卓、安抚何苗……千头万绪,才刚刚开始。
宫变的血腥味尚未散尽,但洛阳的权柄,已经在无数人惊愕的目光中,完成了一次悄无声息的转移。
喜欢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