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罐罐奶粉从美国装车,然后运到旧金山港,然后装船运到上海时,常培之和晋商集团、江浙财团、赣南闽西一带的小政府都发电报商量好了。
有关奶粉的价格都是不用在中国交税的离岸价。
至于和美国可宁奶粉的竞争,常培之也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的所有奶粉都是以军需和慈善的名头进行售卖,而且区域规划也不一样,可宁奶粉主打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中产阶级、或者富裕家庭。
而他的奶粉,除了分出少部分的产量用来满足民国大地上其他军头的需求之外,剩下的大部分下沉甘肃和新疆的农村市场。
在美国,他或许撼动不了克宁的根基,但在这片古老而复杂的民国土地上,规则,将由他来书写一部分。
常恒和常敬之对于甘肃、新疆两地的农民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接收到奶粉之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在各地已经建设完善的属于甘肃督办公司的镇一级商店出售。
而是把第一批奶粉,以福利的方式全面倒向军队和两地的政府,供给家里有婴儿的家庭或者医院里需要增强营养的士兵和官员。
尽管掌管新疆、甘肃两地政府宣传部门,在报纸宣传队上,把奶粉的功效宣传的明明白白,除了根本不缺奶粉的牧民能接受之外,其他人还是有些接受不了。
在这个地界,如果强硬的推销的奶粉这种还比较新的产品,遭遇的阻力会非常大,还不如用这种,饥饿营销效应来的实际。
当这两地开始在军属中和医院里开始分发奶粉时,消息就像野火一样蔓延。
河西走廊某骑兵营家属院。
一位连长妻子,抱着个瘦弱、营养不良的婴儿刚从军属院的福利后勤处,领来了两罐奶粉和一个奶瓶。
她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按照卫生员在现场示范的流程:把暖水瓶的开水倒在奶瓶里、再挖几勺奶粉倒入其中、然后上下摇晃,等温度降到合适之后她还半信半疑的喝了一口,的确是浓郁的奶香。
她轻轻的把奶嘴塞到婴儿嘴边,小孩子竟然停止了哭闹,小嘴本能地吮吸。
妇人看着孩子贪婪吞咽的样子,眼泪“唰”地流下来,这个孩子跟着她吃了大苦了,她生完孩子之后,奶水严重不足,根本不够喂养孩子。
再加上她的性格有些孤僻,和院里奶孩子的大嫂们相处的并不太好,她儿子想蹭奶也没地方蹭,她只能靠着买点羊奶和熬点迷糊来喂养孩子。
这一幕被众多好奇前来围观的军属看在眼里。她们或许对“洋奶粉”的功效将信将疑,但对这位连长家孩子的状况是清楚的。眼见为实,那奶香味道和孩子的反应是做不了假的。
于是军属成了第一批可以接受这种商品的人群。
在同一时间这样的场景在不同的地方上演,随着第一批使用者的八卦,奶粉逐渐在民间也打开了口碑。
常恒和常敬之适时的把随后几批的奶粉,开始下沉到镇一级商店,在监督机构的配合下这些奶粉开始出现在真正有需要的人的手中。
当然,问题也随之而来。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截流、内部抢购、甚至伪造“军属”身份套购的现象在少数地方初露端倪。
常氏父子对此早有预料。两地政府汇同督办公司新成立的“物资稽查科”如同出鞘的利剑,带着下辖的精干人手,开始在各条运输线和销售点明察暗访。
几起胆大包天试图倒卖牟利的案子被迅速查实,涉事的基层小吏和商店人员被当众重责,甚至下狱,家产充公。
稽查科的布告贴满了城镇的公告栏,措辞严厉,杀一儆百。
同时,一套更严密的“配额购买”和“实名登记”制度开始在重点区域试行,将有限的资源真正导向有婴儿或病人的家庭。而不是把所有资源都倾向于官僚和富人。
喜欢重生民国之我在西北当军阀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重生民国之我在西北当军阀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