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七日的广州军用机场,空气仿佛凝固般闷热。
那架深绿色的运-8运输机,像一头沉默的巨兽,与不远处流线优美、银光闪闪的“大禹c919mAx”形成了跨越时代的对视。
巨大的螺旋桨开始加速,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搅动着跑道上升腾的热浪。
肖镇换下了一身名牌休闲装,穿上了一套普通的深蓝色工装,脚下是一双结实的劳保鞋,提着一个略显陈旧但容量巨大的公文箱,里面塞满了他的手提电脑、加密硬盘和几本写满笔记的硬壳本。
在一位面容坚毅的年轻军官陪同下,他踏上了运-8那陡峭的金属舷梯。
机舱内部是另一种世界。裸露的铆钉、粗粝的金属蒙皮、固定在舱壁上的网状座椅,以及空气中混合着燃油、汗水和金属的特殊气味,无不诉说着其纯粹的功能性与坚韧不拔的品格。
巨大的噪音在舱门关闭后瞬间将他包裹,即使戴上了配备的降噪耳机,那持续不断、仿佛能穿透骨骼的轰鸣依旧如同背景心跳般清晰可辨。
肖镇在一个靠窗的网兜座位坐下,熟练地系好安全带,目光平静。
这种环境并未让他不适,反而勾起了他童年时在田间地头、在父亲部队简陋营房里的某些记忆,一种久违的、属于奋斗者的质朴与踏实感油然而生。
漫长的飞行在颠簸中度过。运输机不像客机那样追求平稳舒适,穿越气流时显得更为“硬朗”。
肖镇利用这段时间,再次在脑海中构建和推演关于飞机气动弹性、飞控律耦合以及他所掌握的那些性能卓越的新型复合材料的数据模型,思绪早已飞向了那座隐藏在西南腹地的航空圣地。
当飞机最终在成都某军用机场平稳接地,舱门打开,一股带着川西平原特有湿润和泥土芬芳的清凉空气涌入,瞬间驱散了机舱内的沉闷。
一辆毫不起眼的黑色红旗轿车静候在旁,没有红毯,没有鲜花,只有简洁高效的交接。
车辆驶出机场,穿过逐渐繁华又归于宁静的市区,最终驶入了那片承载着中国航空人梦想与汗水的土地——黄田坝,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
车子在林荫道旁一栋看起来颇有年头的三层红砖小楼前停下。
肖镇刚下车,早已等候在此的几人便快步迎了上来。
为首的老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却已花白,戴着厚重的黑框眼镜,身穿一件洗得微微发白的中山装,正是后来被尊称为“歼-10之父”的宋院士。
他身旁,一位看起来格外年轻,眉头微蹙,眼神中闪烁着灼人光芒和几分不拘的技术骨干,正是日后扛起中国隐身战机大旗的杨林。
“欢迎你,肖镇同志!可把你盼来了!”宋院士热情地伸出双手,紧紧握住肖镇的手,用力摇晃着,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期盼和喜悦,“早就听说咱们国家出了个了不得的少年天才,拿了世界顶级的奖项!
没想到你这么年轻,更没想到你会在这个时候,主动来到我们这条件简陋的地方。”
“宋院士,您言重了。叫我肖镇就好。”肖镇微微躬身,态度诚恳而谦逊,“我是晚辈,是来向各位前辈学习的。
国家的三代机项目,是国之重器,能有机会参与其中,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
杨林在一旁仔细地打量着肖镇,眼神锐利,带着天才之间特有的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比较心理。
他伸出手,话语简洁有力:“杨林。久仰了,肖博士。你在《自然》和《科学》上那几篇关于石墨烯奇异性质和量子限域效应的文章,我都仔细拜读过,思路非常震撼。”
肖镇与他用力一握,能清晰感受到对方指掌间的硬茧和力量,那是长期伏案绘图、操作仪器乃至在试飞现场摸爬滚打留下的印记。
“杨工,过奖了。纸上谈兵终觉浅。你们在这里,面对无数的未知和困难,一步步把蓝图变成现实,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伟业。”
他的话语发自肺腑,他深知在此地,在这略显陈旧的厂房里,这群人是如何用智慧和汗水,默默铸造着共和国的蓝天长城。
没有过多的客套寒暄,宋院士直接领着肖镇进入了小楼的会议室。
墙壁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飞机三面图、复杂的气动布局分析图、结构应力分布云图和写满各种参数、公式的表格。
条件虽然简陋,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静而专注的科研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宋院士亲自拿起教鞭,指向墙上的图表,向肖镇详细介绍了歼-10项目当前面临的几个最棘手的瓶颈,主要集中在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控制律优化、跨音速区间的气动耦合震颤,以及如何在严格控制机体重量的前提下,利用新型材料提升关键部位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寿命。
肖镇凝神静听,目光紧随宋院士的教鞭移动,不时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每每都切中要害。
他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调出了一些非核心但极具启发性的基础研究数据和理论模型,特别是关于大禹宇航自主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载荷频谱下的力学性能模拟与预测曲线。
“关于飞控律在大迎角状态的边界保护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引入一个基于非线性观测器的动态逆补偿……”肖镇一边说,一边极其自然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笔,在旁边的草稿纸上飞快地写下了一串简洁而深刻的微分方程。
杨林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几乎是抢步凑到桌前,指着方程中的某个参数项:“这里!如果把这个状态观测器的输出,与我们风洞试验得到的实际气动导数矩阵进行在线融合,是不是能更准确地预测分离流的影响……”
两个年轻的顶尖大脑,一个深耕于理论物理与前沿材料的微观世界,思维缥缈而深邃;一个扎根于航空工程与复杂系统的宏观实践,风格凌厉而精准。
此刻在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轰然对撞,迸发出耀眼的智慧火花。
他们时而语速极快地争论,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因为瞬间的灵光契合而同时击掌,完全沉浸在了技术探索的纯粹乐趣中,将时间和周围的其他人都抛在了脑后。
宋院士站在一旁,看着这充满活力的一幕,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欣慰笑容。
他明白,肖镇的到来,绝不仅仅是带来了稀缺的物资和先进的技术思路,更是一种强大的“鲶鱼效应”,激活了一池春水,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难以估量的精神激励。
这场高强度的技术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潦草却意义重大的公式和草图。
第二天清晨,当611所的干部职工们像往常一样,带着略显疲惫却又坚定的神情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时,他们被研究所主路旁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整整三十辆覆盖着军用帆布的重型卡车,如同两条钢铁长龙,静静地停靠在路边,引擎还散发着余温。
众多官兵和研究所后勤人员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卸货。
拆开的包装箱里,露出的是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高精度设备——来自大禹宇航的复合材料自动铺丝机核心部件、用于疲劳测试的高频液压作动器、非接触式全场应变测量系统;来自大禹半导体的、组装完毕即可投入运行的中型超级计算机机柜,以及数十台特制的、运算能力远超当下主流水平的大禹图形工作站;还有那堆积如山、改善生活条件的物资——成箱的冷冻牛羊肉、新鲜鸡蛋牛奶、反季节水果,以及一批批崭新的全自动洗衣机、大容量热水器和成套的厨房设备。
宋院士和闻讯赶来的杨林等人站在路边,看着这堪比过年般热闹和丰盛的场面,一时间心潮澎湃,难以言表。
肖镇走到他们身边,语气依旧平静:“宋老,杨工,一点力所能及的支援。
搞科研不能光靠精神,也需要锋利的‘牙齿’和坚实的‘后盾’。
这些东西,希望能让同志们工作起来更顺手,生活上少操点心,把精力更集中到攻关上。”
宋院士紧紧握住肖镇的手,这位经历过无数风浪的老科学家,声音不禁有些哽咽和颤抖:“肖镇同志……你这……你这真是‘自带干粮干革命’啊!让我说什么好!我代表611所全体职工和家属,谢谢你!太感谢了!”
这句充满感情色彩的老话,道出了他心中最深的感动,也引得周围的研究人员们爆发出由衷的笑声和掌声,气氛热烈而感人。
杨林的注意力则完全被那台超级计算机吸引,他围着机柜转了两圈,眼神炽热如同发现了宝藏,喃喃自语:“太好了……有了这个‘大家伙’,之前那些因为算力不足只能简化模型的计算,现在可以做得更精确了,颤振计算、流固耦合模拟……效率能提升好几倍!”
凭借在“9103工程”等项目中展现出的超凡技术洞察力和卓越的系统统筹能力,经过所内紧急且简短的会议讨论,肖镇被正式任命负责歼-10飞控系统最核心的控制律算法攻坚,并承担整个飞控系统的技术统筹和集成优化工作。
宋院士还特意拉着他的手嘱咐:“肖镇同志,飞控是飞机的‘神经’和‘灵魂’,交给你我放心!这边理顺了,有空也去航发那边转转,给他们也提提气,加把火!”
接下来的两天,肖镇把自己完全埋进了资料室和档案库,面前堆满了如同小山般的图纸、技术规格书、试验报告和密密麻麻的试飞数据记录。
他以一种近乎非人的速度和效率,消化吸收着歼-10独特鸭式布局的气动特性、操纵系统的响应延迟、当前飞控软件的逻辑架构以及遇到的诸如飞行员诱发振荡(pIo)等具体难题。
其理解之深刻、切入问题角度之刁钻,让几位最初对他年纪和学术背景有所保留的老高工们也暗自咋舌,纷纷收起了疑虑。
两天后,肖镇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先给飞控系统项目组,乃至全所对此感兴趣的技术人员进行一次系统的“知识赋能”和“思路梳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那位最年轻的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得主,要开大课了!” 整个611所瞬间沸腾,求知若渴的氛围被点燃。
讲课那天,原本计划使用的、能容纳七八十人的大会议室被挤得水泄不通,门口和走廊挤满了踮脚张望的人,窗台上也坐满了迫不及待的年轻技术员和实习生。
宋院士、杨林和所里其他几位技术领导也早早地坐在了第一排,拿出了笔记本。
肖镇站在临时搬来的简易讲台前,看着下方那一双双充满智慧、渴望以及一丝好奇的眼睛。
他没有从高深莫测的数学物理公式开始,而是从飞行控制最基本的pId调节、反馈线性化讲起,紧密结合他刚刚消化理解的歼-10在特定飞行状态下遇到的操纵性、稳定性问题,用极其形象和直观的比喻——比如将飞机比作骑自行车,将控制律比作骑手的经验和反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将现代鲁棒控制、自适应理论与实际飞行器的强非线性、时变动力学特性相结合。
他语言精准,逻辑环环相扣,往往能用几句精炼的话语,就点破困扰团队许久的思维迷雾。
讲到关键算法原理时,他在黑板上随手写下的推演公式,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独特的见解。
他鼓励提问,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对于每一个问题,无论深浅,他都耐心解答,循循善诱,毫无世界顶级科学家的架子。
原计划半天的课程,在全体学员如饥似渴的请求下,延长到了一天,然后是两天、三天……最终,这场最初定位为技术交流的临时培训,竟然演变成了一场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系统性高级讲座!
从控制理论前沿到工程实现技巧,从软件架构优化到硬件在环测试,肖镇几乎将自己在该领域多年的积淀和思考倾囊相授。
这半个月,对611所,尤其是对飞控与气动团队而言,不啻于一场酣畅淋漓的知识甘霖和思维革命,许多人的技术视野和研究思路被彻底拓宽和刷新。
系统性培训结束后,肖镇才正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飞控系统的具体开发、算法迭代和全系统技术统筹中。
他展现出的高效组织协调能力、清晰的技术发展路径规划,以及对关键难点的精准定位与突破能力,迅速让整个飞控团队的研发工作面貌焕然一新,步入了一个高效、协同的快车道。
九月十八日上午,肖镇在飞控实验室里与团队成员一起分析最新的仿真数据。
快到十点半时,他看了看表,走到宋院士身边。
“宋老,跟您请个假,大约一个小时。有个之前就定好的国际学术视频会议,需要我回宿舍登录一下。”
“没问题,你去忙你的,学术交流也很重要。”宋院士正专注于一组数据,头也没抬,爽快地摆了摆手。
肖镇回到分配给自己的那间陈设简单却整洁的单人宿舍,反手锁好门,拉上了窗帘。
他从随身携带的、带有密码锁的金属保险箱里,取出了一个香烟盒大小、闪烁着暗哑金属光泽的微型设备——主动式屏蔽器。
他熟练地启动开关,一道几乎不可察觉的微光闪过,设备开始工作,确保房间内的任何电子信号都不会被外界探测或干扰。
随后,他打开了那台特制的、经过多重物理和软件加密的大禹笔记本电脑。
十点五十分,他通过极其隐蔽的加密卫星通讯链路,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张博士建立了安全连接。
“张博士,我已就位,环境安全。”
“收到,信号清晰,我这边同步准备完毕。启动最终倒计时。”
屏幕角落的加密时间码无声而精确地跳动着。当时钟数字稳稳地定格在十一时十一分00秒的瞬间。
肖镇与通讯界面那头的张博士,仿佛心有灵犀,几乎在同一毫秒,按下了自己屏幕上那个红色的、需要双重认证的虚拟确认按钮。
一道无形的指令,以光速穿越大气层和电离层,精准地射向预定的深海坐标,激活了沉睡在特定海沟极深处的16、19、21号“共振弹”的核心机制。
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前后不过几分钟。
完成这一切,肖镇面容平静无波,如同只是处理了一份普通邮件。
他有条不紊地关闭所有特殊程序,清除临时文件,关闭电脑,收好屏蔽器。
他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工装,深吸一口气,神色如常地开门,步履稳健地返回了飞控实验室,重新投入到未完成的算法调试中,对刚才那件足以影响地缘格局的事件,未向任何人透露分毫。
傍晚,喧闹而充满生活气息的611所食堂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嘈杂的人声。
肖镇、杨林还有几位飞控组的骨干围坐在一张长条桌旁吃着晚饭。
墙壁上那台色彩不算太鲜艳的电视机里,正播放着雷打不动的《新闻联播》。
“……本台收到最新消息,今天中午时分,日本东京以东外海大陆架发生强烈地震,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测定,震级为里氏9.0级……
此次地震引发了局地海啸,观测到的海啸高度约为1.8米,对日本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造成较大破坏,初步估计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电视画面切换到了航拍的东京湾区域,可以看到一些沿海低洼地带被海水倒灌,部分建筑歪斜,港口设施受损,民众正在慌乱中疏散。
杨林夹起一筷子青菜,抬头看着新闻,摇了摇头,带着工程技术人员的理性感慨道:“唉,小日本那边正好坐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板块俯冲,断裂带纵横,地质活动太频繁太剧烈。
这种级别的强震,加上海啸,够他们喝一壶的,损失肯定小不了。”
肖镇正专注地对付着碗里一块色泽红亮、软糯诱人的红烧肉,闻言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了一眼电视屏幕上混乱的画面,点了点头,语气平淡地附和道:“嗯,是啊是啊,天道无常,地质活动嘛,人力难为。”
说完,他将那块肥瘦相间、炖得恰到好处的红烧肉送入口中,细细品味着油脂与酱香在舌尖融合的美妙感觉,觉得今天食堂这位川菜老师傅的手艺,确实精湛,这肉吃起来,格外的香,格外的满足。
《小鬼当家之1978》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河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河书屋!
喜欢小鬼当家之1978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小鬼当家之1978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