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魁大比最后一日,气氛凝重而热烈。
与前两日分项比试不同,这“共讨争鸣”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较量,颇有百家争鸣之意。
规则简单直接:由郡守海大人出题,七方势力轮流或自由发言阐述观点。
评委根据各方见解之深度、逻辑之严谨、言辞之犀利、风度之卓然进行评判,优者得分。
高台之上,评委正襟危坐。
台下,七方学子阵营肃然,经过两日鏖战,积分紧咬,这最后一场将决定魁首花落谁家。
海大人缓步至台前,目光扫过台下济济英才,沉声开口,声若洪钟:
“诸位皆是饱学之士,心怀天下。今日这最后一题,本官不问诗词歌赋,不论六艺技巧,只问——何为‘天下为公’?又如何于当今之世,行‘天下为公’之道?”
题目一出,满场皆静!
“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乃儒家至高理想。
此问看似空泛,实则宏大深邃,直指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既要考校学子对经典的理解。
更要检验其经世致用的能力与格局。难度极大!
短暂的沉寂后,争鸣开始!
紫阳书院率先发言,一位学子引经据典,阐述“天下为公”乃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乃是圣王治世之象,观点正统,然稍显空泛。
梅溪书院接着阐述,强调“公”在于“均”,主张通过均田地、平赋税来达到天下大同,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色彩,引发一些讨论。
鼎盛书院、江东书院、群英派亦纷纷发言,或从教化入手,或从法制着眼,各有侧重。
但大多未能脱离经典诠释的范畴,或流于理想化的空谈。
真正的交锋,在无涯书院与鸿儒书院之间展开。
齐修远代表无涯书院起身,他姿态从容,言辞犀利:
“‘天下为公’,非徒虚言也!所谓‘公’,在于‘利’之共也。
昔者管仲相齐,九合诸侯,非好大喜功,实乃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使民得利,此即‘公’之一端!
故学生以为,行天下为公之道,首在强国富民,开商路,兴百工,使仓廪实而知礼节,此乃根基!”
他巧妙地将“公”与“利”结合,引用法家先驱管仲的事例,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观点务实且具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
评委们纷纷点头。
鸿儒书院这边,姚宗胜按捺不住,起身反驳:
“齐兄所言,富国固然重要,然若只重财货之利,恐如《孟子》所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公’之核心,在于‘义’与‘仁’!为政者当以仁心行仁政,制民之产,轻徭薄赋,使百姓不饥不寒,然后驱而之善,方为大道!
若只求富而不知教,与驱使牛羊何异?”
他立足儒家仁政思想,直指单纯追求利益的弊端,争论开始升温。
无涯书院立刻有人起身,质疑仁政过于理想化,在列国纷争之世难以实行。
此时,赵廷霄沉稳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姚兄所言仁政,齐兄所倡富强,皆非‘公’之全貌。
学生以为,‘天下为公’,其要在‘公心’二字。
为官者,心要公,则处事必正;为民者,心知公,则守法循礼。如何存此公心?
除教化外,亦需制度约束。
譬如科举,虽非完美,然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胄蹑高位的局面,予寒门以希望,此即制度求‘公’之一例。
故,行天下为公之道,需教化与法制并重,德治与法治共存,缺一不可。”
他跳出了单纯的德治或法治之争,提出“公心”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观点,思路清晰,格局开阔,引科举为例更是贴切。
赢得了评委赞许的目光。
璇玑山人微微颔首:“此子能见其里,不执一端,难得。”
然而,无涯书院底蕴深厚,岂会轻易认输?
那位深藏不露的何文海再次起身,他并未直接反驳赵廷霄,而是将问题引向了更深的层面:
“赵兄所言甚是。然,文海有一问:纵有公心,纵有良法,若执行之人私心自用,阳奉阴违,又如之奈何?
譬如赈灾粮款,制度不可谓不严,然层层盘剥,至百姓手中十不存一,此等现象,古今皆然。
‘公’之难,不仅在于理念与制度,更在于人心私欲之难除!敢问诸君,如何解此千古难题?”
此问极为尖锐,直指人性弱点与制度执行中的痼疾,瞬间将讨论推向了高潮,也让场面上无涯书院似乎占据了主动。
鸿儒书院这边一时语塞,气氛有些凝滞。积分榜上,无形的压力笼罩下来。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直在凝神倾听、默默思索的陈耀祖,缓缓站了起来。
刹那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这个在前两日已有惊艳表现的少年,此刻面色平静,眼神却格外明亮。
他先向评委和各方拱手,然后不疾不徐地开口,声音清朗:
“何兄之问,振聋发聩,直指要害。学生亦曾为此困惑良久。
窃以为,欲解此难题,需明辨‘天下为公’并非要求人人皆为圣贤,毫无私心。”
他顿了顿,环视全场,语出惊人:“或许,‘天下为公’,并非要泯灭所有私欲,而是要建立一种机制。
使得个人在追求自身合理利益的同时,不得不服务于公共利益,或者说,个人的‘利’与天下的‘公’能够达成一致!”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这与传统儒家强调克己复礼、大公无私的观念颇有不同!
陈耀祖不顾台下骚动,继续阐述:“譬如海大人治理长乐郡,鼓励商贸。
商人行商,其初心必为求利,此乃私心。
然郡守大人制定规则,公平交易,依法纳税。
商人欲求更大之利,则需提供更优之货,更好之服务,吸引更多顾客。
在此过程中,郡府得税收以养民兴教,百姓得货物以便利生活,此非私心成就公益乎?”
他引用当下实例,浅显易懂。“再譬如,匠人欲扬名立万,赚取更多酬劳,便会钻研技艺,打造精品。
其精品流传于世,便利众人,推动技艺进步,此亦为公。
故,学生以为,行‘天下为公’之道,关键在于立规矩,明赏罚,畅通途!
立规矩,使行为有范;明赏罚,使善恶有报;
畅通途,使才有所用、力有所展、劳有所得!
如此,则千万人之‘私’,可汇聚成天下之大‘公’!
而非空悬一至高道德标准,令常人望而生畏,阳奉阴违。”
他最后总结道:“故,‘天下为公’之境界,或可理解为:
并非人人无私,而是制度与风尚使得自私变得困难甚至无利可图,而于公有益则利己亦利人! 吾辈所求,应是构建这样的世道!”
一番长篇大论,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了滔天巨浪!
这番论述,跳出了非公即私的二元对立,引入了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朴素思想。
视角新颖,逻辑严密,既承认人性现实,又指出了可行的努力方向,充满了务实的智慧!
台下观众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但都觉得这少年说得在理,纷纷议论起来。
喜欢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