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袋中抓起一把稻谷,脸上露出满意神情。他招手唤来两个儿子。朱标与朱涛也各自抓起一把,细细端详。稻谷颗粒饱满,清香扑鼻,的确是上等的新米。
“父皇。”
“这稻米确实不错。”
“能否赏一点给孩儿?”
“涛儿还未尝过这般清香的米粮。”
朱涛一边说着,一边拍了拍杨宪的肩膀,随后向朱元璋拱手笑道:“看来杨大人将扬州治理得当,确实值得嘉奖。”
“嗯。”
“儿臣也想带些回去,给太子妃尝尝。”
朱标点头附和,姿态得体,不敢失礼于父皇面前。其实他心中另有盘算,杨宪已回朝中,整治他不过是一朝一夕之事。如今的赏赐,不过是让他多饮一杯“黄泉酒”,临别前再风光一回。
“嗯。”
“陛下。”
“太子殿下。”
“齐王殿下。”
“各位大人。”
杨宪站在一旁,朗声说道:“扬州的田地虽荒废六年,却也积攒了六年的地力。因此这第一季丰收,稻粒饱满,香气四溢,仿佛要为这六年的沉寂争一口气。”
他语气中满是欣慰,仿佛真的为百姓的收成而高兴。朱元璋听后也很是满意。
唯有朱标与朱涛目光冷淡。
争一口气?这袋稻米不过是百姓血汗中挑出的“精品”。扬州哪来真正的丰收?分明是虚报政绩,粉饰太平!
杨宪从自己私囊中拿出几十万两银子,为扬州百姓购置冬粮,百姓感激涕零,称颂其德。
可这笔钱,不过是他在任期间贪墨所得的十分之一!
他用这点小钱,换得百姓拥戴,换得朝中器重,也为自己的仕途铺平了道路。真可谓用心良苦,手段高明!
“陛下!”
“请过目!”
杨宪再次恭敬地捧起身边的木盒,双手高举呈上。朱元璋接过盒子,缓缓掀开盖子,只见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两株特别修长的稻穗,不禁露出喜悦之色。
“陛下。”
“这两根稻穗,出自臣下所辖的田亩。”
“乃是千年难遇的吉兆!”
“是上天赐予我大明的瑞象!”
杨宪神情诚恳,连自己都快信以为真。花二十两黄金买来的稻穗,今日能换一个锦绣前程,才不算亏。
“这稻穗咱得挂书房里。”
“每日都要看一眼!”
“哈哈哈!”
朱元璋的笑声豪迈而满足。他对自己亲手缔造的大明江山更添信心。上天降下吉兆,不只是扬州一地的福气,更是整个大明的祥瑞!
“杨宪。”
“如此祥瑞竟出在你的田里。”
“这说明老天也在眷顾你。”
“扬州知府这个五品官,你也不用再去了。”
“就在朝中做事吧。”
“朕相信你一定能担当大任。”
朱涛眼神淡淡地扫过杨宪,转动手腕上的玉扳指,笑道:“我大明向来爱惜人才。”
“嗯。”
“自你担任扬州知府以来,手段果断,治理有方,使扬州一片繁荣,令朕颇为满意。即刻返京,任中书省平章政事,三品!”
朱元璋一高兴,便给了杨宪一个三品要职,而且安排在中书省,不是督察院。这个安排意味深长。一旁的胡惟庸、李善长,还有刘伯温,脸色皆不自然。
刘伯温虽不愿再插手与杨宪有关的事,但看朱涛目光冷峻,不由得向后缩了缩身子,心知此事已非他能插手。
如今的杨宪,不但是朱元璋的心腹重臣!
更是太子朱标与齐王朱涛的亲信!
刘伯温这才明白,为何杨宪能进入中书省担任平章政事。因为他来自浙东派系,而中书省多是淮西旧臣。朱元璋显然是想借杨宪来牵制朝中势力,太子与齐王亦是如此打算,借此削弱中书省与督察院的权力。
同时,也能引出那些贪官污吏。
因为两股势力一旦对立,
必定互不相容。
他们都是棋盘上的棋子。
无人可以逃脱。
“父皇。”
“儿臣想向您推荐一位人才,此人可任扬州知府,虽未必能如杨大人那般出色,但确有实学。”
朱涛目光恢复温和,拱手微笑:“此人是马三刀的侄儿,本是今年恩科的考生,儿臣欣赏其才学,将他留在府中授课。如今恩科未开,儿臣特向父皇举荐。”
朱涛话音未落,杨宪脸色已然一变。若他能升任平章政事,五品官员的安排便能一手掌控,朱元璋也不会过问,自己也能暗中布置亲信,悄然达成目的。然而一旦李进介入此事,他的处境恐怕就极为危险。
此时杨宪也只能保持沉默,言多必失。更何况朱元璋本就多疑,这种皇室父子之间的对话,他也无权插嘴。
“好!”
“就依齐王所说。”
“这事你去办。”
“给咱挑出个能人。”
朱元璋即便对李进心存疑虑,也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儿子所推荐的人,理应不会错,便缓缓点头道:“各地州府的官员任免,今后也交由你和太子处理。科举之后,所有五品官员的调动,无需再向咱禀报。”
“儿臣领命。”
朱涛与朱标一同拱手行礼,接受旨意。
“太子殿下。”
“齐王殿下。”
“那臣这就与李进交接扬州的事务。”
杨宪恭敬地弯腰行礼,目光落在朱涛身上,心中却泛起不安。
“嗯。”
“孤会安排你与李进完成交接。”
朱涛深深注视了杨宪片刻,轻轻点头,随后向朱元璋行礼,与朱标一同离开大明宫。
“我没猜错的话。”
“杨宪打的就是瞒天过海的主意。”
“若我们今日不在宫中,他这番手段还真有可能骗过爹,甚至满朝文武。锦衣卫查不出这些事,效率确实低得有些离谱,我养了一群饭桶。”
朱涛边走边摇头,语气中透着无奈:“爹这次真被耍惨了。做儿子的也是为了大明江山着想,可惜杨宪的九族算是走到头了。咱爹可是专治九族的高手,一天不杀人,手就痒。”
“这群人死有余辜。”
“我虽为人宽厚,但事情轻重还是分得清。”
“不铲除这些国家蛀虫,百姓怎能安居乐业。”
朱标眼神一冷,随即叹息一声。只要根源问题不除,百姓的日子只会一天比一天难,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才有了草根皇帝朱元璋。”
朱涛语气中满是感慨。
“学生拜见恩师。”
杨宪带着礼品,亲自前往刘伯温府邸拜见,目的也是为了争取刘伯温及浙东党派的支持。
“起来吧。”
“扬州这事办得不错。”
“手段虽狠了些,但除此之外,其他都令人满意。”
杨宪虽行事狠辣,却深得朱元璋器重,称不上是酷吏。齐王与太子皆有重用之意。尽管刘伯温略感异样,却并未深究。
杨宪带来的礼品,不过是一些瓜果蔬菜和鸡鸭鱼肉,里面根本没有贵重之物,这表明他并没有贪图荣华富贵之意,仍有回头是岸的可能。日后太子殿下用过之后,不但不会过河拆桥,反而会委以重任!
“学生在扬州期间,始终惦记着老师。”
“日夜挂念老师的衣食住行,难以入眠。”
“回京后要先奉旨行事,未能第一时间前来拜见,是学生的不是。”
“御史台一向清贫,学生也没有像样的礼物,只能备些家常之物,还请老师不要嫌弃。”
杨宪语气平和,不卑不亢,向刘伯温行过叩拜大礼后才起身,说道:“扬州的乱象,不是学生刻意使用严刑峻法,而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身为一城之主,眼看城池破败,若不以雷霆手段震慑百官,那些官员定会重蹈覆辙。如此一来,受害最深的终究还是扬州百姓。学生宁愿背上恶名,也要这么做。”
“这些蔬菜瓜果,我收下了。”
“是你的一片心意。”
“嗯。”
“我本是读书人,起初并不理解你的做法。”
“可身处官场,许多事要考虑后果。你要明白自己的身份,你是大明的重臣,不能辜负皇上的信任。”
刘伯温这番话并非虚言。杨宪如今已是朱元璋身边得宠的官员,是朝中清廉的代表,自然可称重臣!
“这一切都是陛下所赐!”
“学生不敢有负圣恩!”
“也感激老师多年来的教导。”
杨宪谦逊地望着刘伯温。至于刘伯温在锦衣卫镇抚司所看到的那些关于杨宪在扬州所作所为的资料,其实不过是锦衣卫编造的谎言,只是为了安抚刘伯温。这场大明版的“无间道”,早就在暗中悄然展开。
与此同时,李相国家中。
“老相国。”
“皇上将杨宪安排在中书省,是不是为了牵制您?”
喜欢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