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作感叹后,朱栢在房中舒展筋骨,随后轻声唤道:“准备早饭吧,孤今日不歇了,打算再进城走一遭,去看看百姓今日是否能吃得上饱饭。”
“遵令!”
穆正天见房门推开,连忙抱拳行礼:“属下这就去安排,请王爷稍候,早饭马上送来。”
“你昨夜前半夜不是值守过了吗?”
“锦墨呢?”
朱栢微微皱眉,看向穆正天问道:“为何还是你在此守着?”
“回王爷。”
“苏千户昨夜奉王爷之命,已出城清剿匪患,属下一直守在府中,不如让他多休息些时辰,属下尚能坚持。”
穆正天面带笑意,又抱拳说道:“属下此举确有擅自决断之嫌,请王爷莫要责罚苏千户,若有罪,只管降于属下。”
“你想多了。”
“孤手下之人若能如此情同手足,亲如兄弟!”
“孤岂会责怪?”
“你也去休息吧。”
“早饭也不必准备了,孤进城走走,不要派人跟随,有些事,孤不想有人知晓。”
朱栢虽身穿黑色长袍,料子上乘,但外表朴实,寻常人家也看不出端倪,若非亲手触摸,谁也想不到这等上等锦缎,竟只为做一件黑衣。
“属下领命。”
穆正天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但很快便隐去。他们王爷的身手,足以排进大明前三!
忆起军中猛将邓镇!
常升!
又涌现出张武、朱能、张玉这些新锐将领!
他们在战场上都是能够以一敌百的猛将!
更关键的是,
这些人全都是齐王朱涛亲自调教出来的精锐!
由此可见,齐王朱涛的本领,到底有多么惊人!
还有一件事,一直难以启齿,
那就是大明军中第一猛将邓镇,回齐王府述职的时候,
锦衣卫中武艺公认最强的张玉,
苏锦墨,
还有他穆正天,
三人联手对战邓镇。
那一场较量,
几乎使出了全部本事,却依旧无法撼动邓镇分毫。
而邓镇曾亲口说过,
他在朱涛面前撑不过三招。
在这位手段惊人的少年军神面前,再强的武力也无济于事。所以,要想动他们这位齐王殿下,得有多少高手出手才行?而若连这样的动静都察觉不到,锦衣卫也就白当差了!
扬州城的清晨,小贩已经开始沿街叫卖,卖菜的阿婆阿伯也在路边忙碌。这是经历浩劫后的扬州府,虽然还未恢复往日的繁华景象,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让朱涛也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如今扬州城能有这般模样,
完全是李进的功劳!
与杨宪毫无关系!
“大婶。”
“能不能来一碗白粥,一碟咸菜,再来一碗粗米饭。”
朱涛随意地坐在路边一个摊位上,望着并不忙碌的摊主,他不再有平日里的威严,而是像寻常百姓一般,微笑着开口。
“好嘞。”
“马上给您准备。”
摊主也不推辞,这扬州城的清晨,也只有她这一家卖早餐,过往行人基本都得靠她填饱肚子。价格也不贵,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她的摊子就摆在府衙附近,为的就是让那些当差的人,能吃上口热乎的。这么冷的天,谁愿意大清早出来摆摊?
“还挺有味道。”
“大婶,干这行多少年了?这咸菜真是一绝。”
“跟我娘腌的味道差不多好吃!”
朱涛一边吃着早餐,一边露出满足的神情。他们老朱家本就是贫苦出身,虽然后来身份尊贵,但骨子里还是亲近烟火气。马皇后出身名门,却也精通厨艺,腌咸菜更是她的拿手好戏。这一家人,都爱吃咸菜,尤其是朱元璋,每天不配点咸菜,连粥都喝不下去。
“记不清了。”
“颠沛流离多年,如今总算回到家乡。”
“自然也得重新做回老本行。”
“多亏了知府大人帮忙,给支了这个摊子,为的也是让差役们有个吃饭的地方。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也还能过。”
大婶神情凝重,眼神中透着回忆。当年扬州城战火纷飞,百姓纷纷逃离,这一生几乎都在流离失所中度过。若不是大明建国,恐怕他们至今还在他乡漂泊。如今能回到故土,已是心中最大的心愿。
落叶归根,对百姓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
“看来这位知府大人,确实是位清官。”朱涛望着大婶满面感激的神情,微笑着继续问道:“我记得以前还有一位知府,他现在如何?”
“都是好官。”
“只是前一任不如这一任。”
“前任知府也曾施恩于我们,帮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在百姓心中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总感觉他有些遥远,不那么贴近人心。”
大婶的语气平淡,仿佛在讲述一件平常事:“扬州最需要恢复生产的时候,他却终日待在府衙无所作为,不愿与百姓同甘共苦。那种眼神中的轻视,凡是在外漂泊过的人,都能感觉得到。那位知府虽好,但似乎并不真正喜欢扬州。”
“好在他已经调走了,现在的知府真是难得的好官。”
“他为人随和,愿意帮百姓做事。”
“而且比我们在田里干活的时间还长。”
“他对百姓没有架子。”
“从没有一点不耐烦。”
“他是好官。”
“是我们扬州人心中的青天。”
“不仅为百姓伸张正义,还惩治恶人,尤其是他的叔叔,在百姓心里,已经是守护扬州的英雄!”
提到李进之名,大婶脸上终于浮现出笑容。百姓的心是朴素的,尤其经历过战乱与灾难的人,更知道有一位真正为民做主的清官是多么难得。他们只希望被人公平对待,而不是被轻视与冷眼相待。
“总有一天。”
“大明会实现人人平等,不再有压迫和不公。”
“一定会迎来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
朱涛轻轻点头。如果大明的官员都能像这样,那么他心中那个理想的世界,终将可以实现。
“父皇。”
“二弟来信,让我来扬州府。”
“说是有国之重器现世。”
“请我速速前往。”
太子朱标快步走进大明宫,向着上座的朱元璋行礼道:“二弟向来稳重,从不虚言。请父皇恩准,儿臣前往扬州,查看这件所谓的重器。”
“重器?”
“老二又在搞什么名堂?”
正在看奏折的朱元璋微微一怔,放下手中奏折,望着朱标说道:“既然你想去,那就去看看吧。顺便看看老二在扬州到底搞出了什么成果。他在外面待得太久了,也该回宫一趟。”
“儿臣领命。”
朱标微微颔首,再次向朱元璋行礼后,转身离开大明宫。作为一国储君,出行自然要有护卫司和仪仗司随行,暗中还有锦衣卫贴身保护。如此排场前往扬州府,即便路途不算遥远,也得花费十日有余。
“扬州府,比从前确实强了不少。”
朱涛仍坐在街边小摊前,望着熙熙攘攘的扬州府街头。街上多是辛勤劳作的百姓,或许因天气转冷,不少人已准备外出谋生。否则今年这场严冬,恐怕很难熬过去。
“嗯。”
“今年收成一般,勉强维持温饱而已。”
“估计撑不过这个冬天。”
“所以啊,我们这些普通人家,用不起煤炭,只能准备些柴火。柴火要是不够,这个寒冬就真难熬了。”
妇人眼中透出一丝凄凉。这就是百姓的生活,一年到头都在为生存挣扎,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费尽心思活下去,有时都不知为了什么。
“这个冬天会好起来的。”
“大明也会变得更好。”
“百姓的日子也会一天天变好。”
喜欢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