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说道:“牛,是种地的命根子。咱不准杀牛,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让人人都能吃饱饭。”
“咱不愿提过去的事,是因为提起来心痛。”
“没有那头小牛犊,就没有遇春,没有徐达,没有汤和,也没有咱这个皇帝。”
“是啊。”
“那时遇春兄弟饿得快不行了,才不得不宰了刘财主家的小牛。”
“那年,咱爹娘撒手人寰。”
“你出家做了和尚。”
“咱和汤和投奔郭子兴,又在乱世中遇见了你。”
“这些经历,像是命中注定,说不清,道不明。”
徐达轻声应和,眼神里藏着岁月的沉重。
他回想起那些年,苛捐杂税压得人喘不过气。
一户百姓,竟能欠下两千两税银,可见当时官府之腐败,百姓之艰难。
朱元璋的父母,正是被这样的制度逼上了绝路。
凤阳的官员,也是汉人,却与恶势力勾结,毫无底线。
“是啊。”
“那点稻种,是我们家最后的指望。”
“咱两个姐姐饿死了,咱爹都舍不得吃一口。”
朱元璋的声音微微颤抖,眼中泛着泪光。
老朱家那一年,失去了太多人。
那时的稻种,比命还金贵。
因为那是来年活命的根,是唯一的希望。
“所以咱恨贪官!”
“咱的大明,不能走老路!”
“咱的大明,必须为百姓撑腰!”
“没稻种,官府发!”
“没地种,咱给地!”
“刘伯温那一套,咱不信!”
“说什么与士大夫共天下?”
“咱的大明,是百姓的天下!”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最终长叹一声:“咱给他们一次机会,这是最后一次。”
“希望他们能明白,别逼咱动手。”
“谁敢祸害百姓,谁就是咱的敌人!”
“乱臣贼子,祸国殃民,人人得而诛之!”
“老哥哥有此胸怀,徐达敬你!”
“请满上!”
“干!”
这一杯,不为权力,不为功名,只为曾经的苦难,也为将来的百姓。
五千年来,能真正懂得百姓疾苦的,唯朱元璋一人。
那些所谓的大道理,说起来冠冕堂皇,其实一文不值。
“你知道,咱是从哪一句话开始,有了做皇帝的心思的吗?”
朱元璋目光落在徐达身上,眼中闪烁着一股豪气。
“不知。”
徐达轻声答道,但他也清楚,早年朱元璋并未有称帝之志,只求温饱,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那涛儿六岁那年,就对我说过这句话!”
“三皇五帝至今世!”
“史书浩瀚如烟!”
“只讲了四个字!”
“争当皇帝!”
朱元璋气势如虹,仿佛能与天比肩,傲然立于众人之上,俯视尘世!
这一句话,道尽玄机!
刹那间点醒了徐达!
也震撼了殿中所有人!
史书浩瀚如海!
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
隋太祖杨坚!
还有汉高祖刘邦!
汉武帝刘彻!
魏武帝曹操!
昭烈帝刘备!
历代英雄豪杰,皆为那四个字而争!
那便是九五之尊!
天下之主!
争当皇帝!
“你以前真说过这样的话?”
徐妙云眼中泛起一丝好奇。
她的夫君竟有如此传奇之语?
竟能道出这般直指本质的道理!
的确。
细细思量。
不过就是如此。
可是!
多少英雄困于其中,难寻出路!
“嗯。”
“我爹问起时,我便说过。”
“那时我才六岁。”
“可这问题很难吗?”
“我不觉得。”
朱涛轻轻摇头,这个时代的人始终难以参透此言,他却来自另一个时空,自然深知这四个字背后的深意。
自王朝初立!
自文明始兴!
争当皇帝!
这四个字从未消失!
谁无雄心壮志?
他也一样!
皇位,万众归心之地。
但并非只能落在大明之内。
这天下之大,足容数个大明疆域!
若想称帝,
也不必与朱标争夺大明江山!
只要江山仍在朱家手中,
只要还有疆土可拓,
朱家兄弟便不会反目,
更不会因权势而水火不容。
朱涛从无心要做那唐太宗,
这话,发自内心。
奉天殿中。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北元虎视眈眈,窥伺朔方,北平乃天下要地,兵家必争,今命魏国公徐达,出镇北平,择吉日启程!”
“命秦、晋、燕三王赴凤阳练兵,以备封藩!”
“凤阳乃龙兴之地,今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朕心甚痛!”
“命御史中丞杨奉前往凤阳,主持清退勋贵田产之事,以正纲纪!”
“钦此!”
二虎高声宣读圣旨,朱元璋斜靠在龙椅上,望着殿中文武百官,心中思绪万千。
“臣刘基!”
“有事启奏!”
刘伯温在殿下躬身一礼,缓缓出列,这一举动让李善长面露惊讶。
众人皆为心机深沉之士!
李善长如何看不出刘基此举背后的用意?
“准奏。”
朱元璋眼神中透出一丝欣慰。不愧是自己倚重的刘夫子,等事情一了,便请他重返朝堂。如此大才,必当留给太子所用!
“启禀陛下!”
“臣久病在床!”
“荒废政事!”
“未能为陛下分忧,实为臣之过!”
“兰台乃国之重地!”
“不可久空其位!”
“故臣恳请辞去御史中丞之职!”
“归乡养老!”
“望陛下恩准!”
刘伯温手执玉笏,跪于奉天殿前,向殿上叩首陈情。
不仅是皇帝!
满朝文武皆惊!
声名卓着的刘夫子!
竟要辞官返乡!
到底为何?
御史中丞杨奉乃胡惟庸亲信!
如今刘伯温主动让出此位!
岂非将中书与兰台都交予胡惟庸掌控?
“准。”
朱元璋微微颔首,随即抬手示意。身旁宦官便高呼:“退朝!”
御花园内。
“当年倾尽全力延揽的浙东四先生,如今叶琛年迈,无力理政;章溢抱病多年;宋濂也已辞官归隐。”
“如今刘基也要离去。”
朱元璋虽在殿上应允了刘伯温的辞呈,心中却满是感慨,更多的是不舍。
自杨宪倒台后,浙东正派在朝中逐渐势微。四先生皆因年老体弱,无法与淮西权臣抗衡,渐渐失语。
今刘伯温请辞。
退归故里。
往后淮西一派,谁来制衡?
唯有三位藩王!
还有镇国亲王!
这是一股新生力量。
“父皇。”
“孩儿明白,伯温先生尚在壮年,至少还可效力十年。让他归乡休养,待日后由太子哥哥再请回便是。”
朱棣自是明白朱元璋与刘伯温之间的默契,但他此时不便明言,只笑着委婉道:“您与伯温先生相知多年,连李师傅也未必尽知其中深意,但孩儿与太子哥哥又怎会不懂?”
“懂就好。”
“懂就好。”
“你们二人去一趟青田侯府,替咱看望刘基先生,告诉他,咱感谢他!”
朱元璋懂刘伯温的退让,更懂他放权的用心。这一生,他或许亏欠刘伯温良多,而刘伯温,从未辜负过他!
这份情,是一生的愧疚!
“谨遵圣命!”
朱标眼神微动,随即轻缓点头,他自然明白其中的深意,否则这些年的监国之责便算是白担了。
“老大。”
“老二。”
“你们也得答应我一件事。”
“日后不论刘伯温犯了多大的错,都不能取他性命。等我退位之后,也让刘伯温进爵为国公。”
朱元璋为何不让刘伯温位列开国六公?
正是因为那群闹腾的淮西功臣!
他们与刘伯温合不来!
自然不愿看到朱元璋与刘伯温走得太近!
因此。
刘伯温虽功劳尚不足以封公,却足以封侯,结果却只被封了个小小的伯爵。
“儿臣明白。”
“只是父皇正值盛年,怎可轻易言退?”
“还请父皇收回旨意!”
朱标先是轻轻点头,继而向朱元璋躬身行礼。
起初称“儿臣”,谈的是国事;
接着说“儿子”,论的是家事。
“好!”
“咱就收回成命!”
“快去吧!”
朱元璋脸上露出笑意。这些年来,大权虽已渐渐交由朱标与朱涛,但他从不曾真正失去权力。只因这两个儿子孝顺,从未因皇位生过嫌隙。
“大哥。”
“二哥。”
“你们和父皇到底在说什么哑谜?”
“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明白?”
在一辆华贵的皇家马车内,朱棣望着两位兄长,满是疑惑地问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是二十年的君臣相知!”
“是二十年的君臣相谢!”
“这二十年的风风雨雨!”
“这二十年的云卷云舒!”
“尽心辅政!”
“归隐山林!”
“而且,刘先生并非真想辞官,只因如今胡惟庸几乎独揽朝政,爹对他不放心,刘先生才主动请辞。”
朱涛轻揉肩膀,看着满脸不解的朱棣,缓缓摇头解释道:“中书省主管日常政务,兰台负责弹劾百官、死谏进言。中书省与御史台,历来便是水火不容。”
“嗯。”
“确实是这样。”
“父皇若真信任胡惟庸,”
“又怎会将这两处都交到他手中?”
端坐在主位上的朱标也轻轻点头,认同朱涛的看法,随后望向朱棣笑道:“父皇想看清胡惟庸的本心,所以才提拔杨奉,让他主持清查田产之事。可御史中丞一向由两人共任,若刘先生仍在御史台,无论是杨奉还是胡惟庸,心中都会有所忌惮。”
“我明白了。”
“所以刘先生才会在此时请辞。”
朱棣猛然明白了事情的缘由,目光落在朱标和朱涛身上。难怪今日早朝气氛古怪,原来是这样。
喜欢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大明第一孝子,却是锦衣卫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