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信访举报中心。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铺着灰色地毯的地面上切割出整齐的条纹。空气里有淡淡的纸张和墨水味,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茶香。这里是全省所有举报信件的汇集地,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封信件、邮件从四面八方涌来,承载着形形色色的诉求与冤屈。
大部分信件最终的归宿,都是根据流程分拣、登记、转办。只有极少数,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直接送到某位领导的案头。
省纪委副书记王建业的秘书小张,像往常一样,将一份厚实的EmS特快专递文件袋,轻轻放在了办公桌的左上角。
“王书记,这是今天早上刚到的加急件,收件人指明是您亲启。”
王建业正戴着老花镜,审阅一份关于某市国企改制问题的调查报告。他年近六旬,头发花白,但腰板挺得笔直,眼神依旧锐利。听到秘书的话,他只是“嗯”了一声,目光并未离开手中的文件。
在他这个位置,每天都会收到类似的“亲启”信件,其中九成以上,都是些反复申诉的旧案,或是捕风捉影的匿名攻击。他早已习惯。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王建业才处理完手头的文件。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端起桌上的保温杯喝了一口浓茶。茶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提神,不伤胃。他的目光这才落到那个牛皮纸文件袋上。
袋子很厚,沉甸甸的,显然内容不少。寄件地址是省邮政总局,没有寄件人姓名。
王建业拿起拆信刀,平整地划开封口。
他没有直接去看信件内容,而是先将里面的东西全部倒了出来。几十张高清彩色照片,一本用塑料薄膜密封的陈旧账本,以及一份打印得工工整整的举报材料。
这个开场就让他微微提起了些兴趣。不同于那些用各种稿纸手写、字迹潦草、情绪激动的举报信,这份材料的专业性,从第一眼就显露无疑。
他先拿起了那份举报材料。
第一页,是举报人的身份信息。
“林晓,女,华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业证号……”附带的还有身份证复印件。
王建业的眉头几不可察地挑了一下。华诚律所,他知道,省内顶尖的律所之一,尤其擅长处理大型经济案件。一个高级合伙人,用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前途做抵押,进行实名举报。这封信的分量,瞬间就变得不一样了。
他的神情严肃起来,重新戴上老花镜,从第一行字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中央空调轻微的出风声和纸张翻动的声音。
王建业看得非常慢,也非常仔细。他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但握着纸张的手指,却在不知不觉中收紧。作为在纪检战线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兵,他见过太多构陷与谎言,也挖出过太多被掩盖的真相。他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测谎仪,能轻易分辨出文字背后的真伪与虚实。
这份材料,没有愤怒的控诉,没有悲情的哭诉,更没有空洞的口号。
它像一份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案情分析报告。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明了。
证据被分门别类,编号罗列,形成了四条完整的证据链。
人证:关键涉案人、原青龙镇财政所会计张文清的忏悔书。王建业拿起那几张照片,信纸已经泛黄,但字迹清晰,他能从那一个个颤抖的笔画中,感受到书写者临终前内心的挣扎与煎熬。
物证:伪造的账目底稿,与挪用公款的亲笔字据。当看到那张写着“老张,这笔款子按我说的这么走”的字据,以及下方那个龙飞凤舞的签名“王志强”时,王建业的目光凝固了。他几乎立刻就让人调出了邻市副市长王志强的干部档案,将其中的亲笔签名与照片上的字迹进行比对。
初步判断,笔迹高度吻合。
逻辑链:举报材料中明确指出,王志强作为时任副手,是林国栋倒台后的直接且最大的受益者。案发后不到半年,王志强便接任了林国栋的职务,从此官运亨通。这个逻辑,简单、直接,却又无比致命。
新证据:从王志强老宅枯井中找到的原始总账。王建业小心翼翼地拆开那本密封的账本,一股陈年的霉味扑面而来。他翻开账本,父亲的笔迹工整如印刷体,每一笔款项的来龙去脉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当他翻到关于那笔救灾款的记录时,看到了与王志强字据内容完全吻合的批条,以及王志强那嚣张的签名。
至此,一个长达二十年,由诬告陷害、贪污挪用、伪造公文构成的惊天大案,已经形成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证据闭环。
王建业将所有材料重新整理好,放在桌上。他没有立刻做出批示,而是身体向后,靠在宽大的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他的脑海里,却像放电影一般,回放着整起案件的脉络。
一个兢兢业业的乡镇干部,因为挡了别人的路,被精心设计的阴谋所吞噬,蒙冤入狱,妻离子散,毁掉了一生。
一个良心未泯的帮凶,在二十年的自我谴责中,最终用一封忏悔书,保留了最后的火种。
一个阴险狠辣的投机者,踩着别人的尸骨一路高升,成了今天风光无限的副市长。
还有一个,是那个叫林晓的女孩。一个六岁的孩子,在目睹父亲被带走后,是如何在“贪污犯女儿”的阴影下长大,如何拼尽全力成为一名顶尖律师,又如何孤身一人潜入枯井,从污泥中刨出那份迟到了二十年的正义。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桩简单的举报案了。
它关乎一个被践踏的公道,关乎一个被扭曲的时代片段,更关乎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根本问题。
王建强睁开眼睛,眼神中再无一丝犹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淬过火的坚定。
他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了一个内线号码。
“老李,来我办公室一下。”
几分钟后,一个身材微胖、面容和善的中年男人敲门走了进来。他是省纪委第三纪检监察室的主任李建国,专门负责查办省管干部的违纪案件,是王建业最信任的干将。
“王书记,您找我。”
王建业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了指桌上的那份文件袋。
李建国有些疑惑地走上前,拿起了那份举报材料。他看得比王建业快一些,但脸上的神情变化,却更加明显。从最初的平静,到惊讶,再到凝重,最后,他那张平时总是笑呵呵的脸上,已经是一片冰霜。
“王书记,”他放下材料,声音有些干涩,“如果这些证据全部属实,那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违纪问题了,这是严重的刑事犯罪!”
“我的判断和你一样。”王建业的声音很平静,“一个现任的副厅级干部,二十年前的旧案。这件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起来,必须慎之又慎。”
李建国点点头:“我明白。王志强在邻市根基很深,而且这些年经营了不少关系网。一旦我们开始调查,消息很可能会走漏。到时候,他那边肯定会有所动作,串供、销毁证据,甚至会动用关系施加压力。”
“所以,行动必须快,必须保密,必须一击即中。”王建业的指关节,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沉闷的声响,“你马上从三室里,抽调最精干、最可靠的力量,组成一个专案组。”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专案组对外不挂牌,直接对我负责。行动代号,就叫‘清源’。”
清本正源。
李建国身体一震,立刻明白了王书记的决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复查,而是要将这潭搅了二十年的浑水,彻底澄清。
“是!”他立正答道,“我马上就去安排。”
“还有,”王建业叫住他,“第一步,不是去找王志强,也不是去找那些证人。你们先去一趟青阳县,把林国栋案的原始卷宗,从县法院和检察院的档案库里,秘密调出来。我要看到,当年办案的全过程。”
“明白!”
李建国领命,转身快步离去。
办公室里,又恢复了安静。
王建业站起身,走到窗前,俯瞰着楼下川流不息的城市。阳光正好,但这片繁华之下,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阴影。
他知道,自己刚刚签发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将掀起一场怎样的官场地震。一个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很可能就此陨落。一些尘封的秘密,将被重新揭开。一些人的命运,将因此而彻底改变。
但他没有任何动摇。
纪检干部的天职,就是清除毒瘤,维护公正。无论这毒瘤长在多高的位置,无论清除的过程有多么痛苦。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不应永远缺席……”
他轻声念着举报信上的那句话,目光深邃而悠远。
与此同时,一辆牌照普通的黑色轿车,已经悄无声息地驶出了省纪委的大院,汇入车流,朝着青阳县的方向,疾驰而去。
风暴,已然起势。
喜欢官场:我真不想当卷王!请大家收藏:(m.shuhesw.com)官场:我真不想当卷王!书河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